APP下载

从规划视角探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

2018-11-18高玉伟

中国国情国力 2018年7期
关键词:差距京津冀计划

◎高玉伟

规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和优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战略导向作用,指引我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然而,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亟需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推动落实有关规划,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在国家总体规划中的提出与演变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以来,我国已经制定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当前“十三五”规划正在执行中。在这些计划/规划中,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并非一开始就得到强调,而是随着国民经济结构变动逐步被提出和关注,最终在国家总体规划中得以体现,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见表)。

1.“八五”计划最早明确关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四大地区发展的主要任务,强调要加强地区协作和联合

1991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即“八五”计划。该计划提出了七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根据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等原则,“努力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实质上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该计划第一次在国家总体规划层面作出了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划分,分别提出了各地区“八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并针对当时存在的地区分割、市场封锁等现象,提出要开展横向联合与协作,构建全国统一市场。

2.“九五”计划将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首次提出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

199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该计划提出了九条重要指导方针,其中一条就是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且提出要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该计划明确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逐步形成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即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其中,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可看作是“长江经济带”的雏形,而环渤海地区则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

3.“十五”计划写入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首个国家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即“十五”计划。该计划首次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做了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划分,并就其在“十五”期间的发展分别提出了要求。该计划明确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强调打破行政分割,防止结构趋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4.“十一五”规划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写入其中,提出要逐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200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即“十一五”规划。该规划明确要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体就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其中,东北振兴、中部崛起都是首次写入国家总体规划。该规划还首次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提出了要求,强调要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5.“十二五”规划首次写入了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

201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即“十二五”规划。该规划延续了“十一五”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分别对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作了部署,强调要深化区域合作,在中西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该规划还将需要扶持的特殊地区从“十一五”规划中的三类拓展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四类。

6.“十三五”规划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纳入,将协调发展确定为新的发展理念

201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即“十三五”规划。该规划除了强调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四大板块)为基础之外,明确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并分别作了部署安排。该规划提出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该规划还提出要促进资源枯竭、产业衰退和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转型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现状

从“八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国对区域协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安排和政策措施逐步完善,针对性更强。然而,一分规划,九分落实。这些规划实施的效果如何,是否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呢?

1.“八五”计划开始后的一段时期,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一度更趋严重;“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总体上的区域差距显著缩小,但部分区域内的差距依然较大

(1)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总体上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历程。从“八五”到“九五”时期(1991-2000年),以各省区市人均GDP的变异系数表示的地区差距从1991年的60%上升到2000年的69%,人均GDP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差距从1991年的7.4倍扩大到2016年的10.8倍。而从“十五”时期到“十三五”开局,地区差距变异系数从2001年的69%下降到2016年的45%,人均GDP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之间的差距从2001年的10.7倍缩小到2016年的4.3倍,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

(2)与总体上的地区差距走势不同,主要城市(直辖市、省会、首府)之间的发展差距呈持续缩小态势。缩小幅度在“八五”“九五”时期较小,地区主要城市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仅从1991年的45%下降到2000年的42%。“十五”时期以来,地区主要城市的发展差距开始显著缩小,变异系数从2001年的44%下降到2016年的30%。

(3)分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看,从“八五”到“九五”时期,东部地区发展最快,中部、西部、东北与东部之间的差距都在拉大。以不同地区人均GDP之比衡量,东部与东北的差距从1991年的1.3倍扩大到2000年的1.6倍,同期东部与中部的差距从2.1倍扩大到2.7倍,东部与西部的差距从2.2倍扩大到2.8倍。“十五”时期以来,东部与中部的差距从2001年的2.6倍下降到2017年的1.9倍,同期东部与西部的差距从2.8倍下降到2倍。相比于中西部,东北发展态势更复杂,与东部的差距一度成功缩小,东部与东北的差距从2001年的1.6倍缩小到2011-2014年间的1.4倍,但随着近几年东北经济陷入困难,差距再度拉大到2017年的1.8倍。

(4)除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所区分的四大板块之外,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形成一些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通过考察这些典型区域内部发展差距的变动,有助于把握国家总体规划实施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效应。

长三角地区被认为是当前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八五”时期以来,上海、浙江和江苏三省市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三省市人均GDP变异系数从1991年的51%持续下降到2017年的12%,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典范。长江经济带覆盖范围更加广泛,11个省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从1991年的77%扩大到2000年的86%,之后逐步下降至2017年的45%,未来还需继续推进协调发展。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地区正好相反,经济一体化程度一直不高。北京、天津不仅没有带动河北发展,反而通过“虹吸效应”分流了河北的许多生产要素,导致地区差距保持在较高水平。京津冀三省市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从1991年的42%仅下降到2000年的41%,到2017年仍高达37%。环渤海地区 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七个省市区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从1991年的49%扩大到2000年的53%,之后逐步下降到2017年的43%。

2.“十三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比较艰巨

“十三五”开局头两年,我国区域总体差距再度拉大,各省区市人均GDP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5%和44%,高于“十二五”最后两年的43%。其中东部与东北地区的差距拉大,人均GDP的差距为1.7倍和1.8倍,显著大于“十二五”时期平均的1.4倍;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内部差距拉大,京津冀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为38%和37%,大于“十二五”时期平均的36%,环渤海地区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为43%,大于“十二五”时期平均的36%。这表明,未来三年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极其艰巨。

政策建议

未来,我国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区域合作,逐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深化改革大力改善营商环境

放开搞活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基本经验。要鼓励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释放本地经济活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激励落后地区营造有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开办企业便利度,尊重企业家精神和基层首创精神。加快落后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管好“有形之手”,切实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2.打造跨区域的一体化市场

市场统一开放为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了前提,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打破区域间市场壁垒,清理妨碍要素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统一市场准入政策,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加强区域市场监管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市场质量、资质互认制度,推动区域间市场主体和市场监管数据共享。可考虑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为突破口,率先推动京津冀要素市场一体化。

3.推动基础设施均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比较均衡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引领经济发展一体化,加快打通“断头路”,畅通“一带一路”、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等重要的交通廊道。加强中央和地方、地方之间的互动合作,促进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统筹运用。增加落后地区公共服务投入,推动不同区域均等享有和协调发展。强化跨区域统筹合作,着力推进京津冀、环渤海及长江经济带等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4.以跨省市区的城市群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经验表明,良性发展的城市群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尽快在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上取得突破,加快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平原、呼包鄂榆、哈长、北部湾、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和兰西等跨区域城市群发展,努力将城市群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打破行政区划边界,在城市群不同城市之间形成紧密的经济纽带,形成龙头带动、同城化发展、聚合发展的网络化城市格局。重视雄安新区建设协调发展示范区的探索,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向全国。借鉴国际上城市群发展的经验教训,及早预防和治理“大城市病”。

5.大力扶持短板地区加快发展

尽管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近几年辽宁、甘肃、山西与河北等省份发展面临的困难依然较大,亟需对症施策、综合应对。要尽快明确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全面推进老工业区、老工矿区改造,盘活城市资源存量,大力支持新产业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各类人才特别是企业家的创造性和活力,使民营企业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实施重大生态环保工程,增大对重点生态区域的转移支付,探索产业转移、共建园区等多元化补偿方式。搭建跨区域产业转移平台,创新产业转移方式,引导产业在地区间有序转移。

猜你喜欢

差距京津冀计划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