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弱者看到希望
2018-11-18朱春阳
昆山花臂男龙哥(刘海龙)被砍杀案成为8月底公认的网络议论的焦点,一时间,刘海龙生前朋友圈的各种小视频、自拍照、犯罪经历在网上广泛流传,还意外地和一个北京的叫“天安社”的组织联系在了一起。这其中,相关政府部门的回应显示出了勇气和智慧。例如,对于死者生前曾获得“见义勇为奖”的质疑的第一时间回应、对于死者生前开设的典当行实际上为非法无照经营的回应,甚至因为北京“天安社”被牵涉其中,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公安也加入了回应的队伍,原来这个组织在2017年4月就已经被打掉了,团伙的大部分成员都已经缉拿归案。这些回应和澄清,及时地消除了社会误解和疑虑,对于人们理性地讨论案情,表达观点给予了有效引导。微信公号“长安剑”甚至比较了同属于“弱者的自卫反击”的“邓玉娇案”“于欢案”与本案的舆情讨论变化,肯定了此次舆情演化中的社会公众的进步表现。
追溯源头,能够让这一案件全面、客观地进入人们关注视野的是事发时候的一段交通监控视频。事情的发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随手拍的图片和视频应该在此之前已经在网上流传,如何让事实完整、流畅地呈现,而不至于让人们被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谣言误导?最好的办法就是现场视频的公开表达。伴随着事件讨论的升温,换了一个角度的交通监控视频也被传播到了网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多视角围观更清晰地判别案情更具体的细节。在此基础上,舆情围绕“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得以建设性地展开,关于死者花臂男“龙哥”和反杀者白衣骑车人“于叔(于海明)”的身后故事也渐次被网民了解,形成视频内外信息的互动,立体化呈现了事件双方交汇时刻的人生悲欢。“于叔”父亲刚刚去世、年幼的儿子患癌、性格内向谦和,他作为弱者的底层普通人的不幸遭遇与“龙哥”的嚣张、劣迹斑斑的人生轨迹形成了鲜明对比,人们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同情“于叔”,支持当弱者和恶势力相遇时法律应该鼓励人们奋起反抗,而不是只能默默承受,或者逃避。
当然,围绕这一事件还形成了更为丰富的舆论场域。例如,8月29日,江苏检察在线发文称“正当防卫还得靠跑”引发了公众对官方态度的多方位猜测。该文通过对以“正当防卫”为由要求轻判的二审(终审)刑事裁决书的文本分析,发现仅有4份被法院认定,20份属于防卫过当,76份为故意伤害罪。如果单纯是文本分析,善意提醒“跑”才是最安全的防卫措施,不鼓励“高风险”的“反杀”,这个建议应该会获得更好的沟通效果,但这一微博却把逻辑归结到“以暴制暴不被允许”“我拿刀戳向你的时候,你并不能理直气壮地戳回去”,建议“最正确的姿势就是跑”,和网络情绪之间形成了正面的强烈撞击。既有法律的裁决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情形,但简单通过文本分析得出“正当防卫”判决希望渺茫的结论,这会让原本敏感而燥热的网络情绪忽然失去了方向和希望,诱发人们对“于叔”命运的担忧和对该机构微博发文动机的非理性推测。同时,有关美国正当防卫裁决的两个案例的视频在这一时间节点上也广为流传,其中,几乎是同时发生的8月28日美国优步司机开枪自卫的案件被警方认定为是一起“正当防卫”,被多次拿来与“于叔”的正当防卫进行比较,强调了危险情境中弱者有自卫反击的基本保障权是社会稳定、秩序得到尊重的基本条件。国际视野和国际经验也因此成为该案件讨论的一个参照和坐标。
9月1日,昆山市公安机关以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为由对该案作出撤销案件决定,立刻赢得网上网下一片欢呼。当然,司法裁决应当是不受干涉而独立行使的,民意作为社会情绪的立体呈现仅仅是表达了对司法裁决的期待,但两者逻辑起点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要让恶人胆寒,要让弱者看到维护生命和尊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