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叙事:中国电影学派的一种科幻理论探索
2018-11-18黄鸣奋
◎ 黄鸣奋
在汉语中,“危机”一词首见于曹魏吕安《与嵇茂齐书》:“常恐风波潜骇,危机密发。”它主要是指潜伏的祸害或危险,某些场合亦指严重困难的关头,或者危险的机关。在西方,危机(crisis)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指的是导致任何不稳定而且危险的形势的事件,其影响涉及个人、群体、社区或整个社会。危机是就复杂系统而言,令人始料未及,创造不确定性,并对重要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它不仅包括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危机,而且包括各种人类造成的危机。产生危机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忽略了自己的行动所可能产生的后果。
危机被视为负面的变化,通常与压力相关,是否定性、令人忧虑的。从组织的角度看,危机管理是应对危机的过程。与风险管理不同,它不仅要评估潜在威胁并找到避免这些威胁的最佳方法,而且要对已经形成的威胁加以处理,并做好善后工作。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涉及策略、模式、计划、领导力等议题。
顾名思义,“危机叙事”作为动词是关于危机的叙述,作为名词是关于危机的故事。二者都将“危机”当成叙事的内容。从研究的角度看,任何危机都可能包含原因、表现和对策三个基本环节,分别对应它的形成、发展与化解。“危机”为包括科幻电影在内的叙事作品提供了特殊的鉴赏视角。
《科幻电影创意研究系列1·危机叙事》一书将危机理解为一种充满张力的特殊位置。在空间上,危机可能意味着彼此对立的势力相互博弈,形势逼人,岌岌乎危哉,失生气之机矣。在时间上,危机可能标志着事物发展到了濒临解体(或者局面失控、险象环生)的阶段,正如《桃花扇》续四十章余韵所描绘的:“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谢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在媒体上,危机是报道热点、舆情痛点、心理痒点、论坛焦点、监控重点……在空间上,危机可能被展示为人物或角色的毛发皆树、剑拔弩张、慷慨悲歌;在时间上,危机可能被展示为过程中的高潮,起伏跌宕,令人回肠荡气;在逻辑上,危机可能被展示为或单纯或错综的因果链,并非无端而发生,也并非缥缈而杳迹。
危机叙事既是围绕危机起因所讲述的故事,又是描绘人物在危机中表现的叙事,同时还是希冀对化解危机有所帮助的叙事。科幻电影对于危机叙事的展示具备如下特点:
“科”字当头。通常由科技引发,涉及科技人物,或者必须由科技应对。
“幻”为其体。在想象的纵横驰骋中,显示出危机深重,危机巨大,危机离奇。
“电”助其力。电光为之壮色,电声为之助威,电波为之生翼,电脑为之增智。
“影”为其容。讲不得“硬科幻”奥义,用不得枯燥文字,听不得唠唠叨叨。
本书从建设中国电影学派科幻理论的需要出发,围绕危机叙事对科幻电影创意加以研究,具备如下特点:
一是以笔者在《需要理论与艺术批评》(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一书中所提出的社会需要模式为参照系。这个模式把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将社会需要区分为六个层次,即包括生育需要、医疗需要和军事需要在内的人口性需要,包括生产需要、分配需要和流通需要在内的经济性需要,包括科学需要、教育需要和文化需要在内的知识性需要,包括道德需要、礼仪需要和法律需要在内的规范性需要,包括艺术需要、管理需要和政治需要在内的意向性需要,包括哲学需要、历史需要和宗教需要在内的反思性需要。上述六个层次所包含的需要构成了18个社会领域,这是本书区分章节的根据。
二是以笔者在《需要理论与文艺创作》(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一书中所阐明的角色理论为参照系,集中分析上述领域有代表性的社会角色与危机的关系,重点在科幻电影所描绘的制造危机、拯救危机与陷入危机。由于危机涉及的范围很广,“制造危机”因此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具备一个共同之处,即当事人对危机的形成负有责任(通常是主观故意)。“拯救危机”主要是指当事人致力于解决问题、化解冲突,通常是自觉地这样做。“陷入危机”主要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卷入难以抗拒的矛盾冲突中。如果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心理的安定和谐当成尺度的话,那么,“制造危机”可能是否定性的,“拯救危机”可能是肯定性的,“陷入危机”则是悖论性的。如果将自然进化中的突变、人类社会的革命、人的心理的激荡当成尺度的话,那么,上述评价可能被颠覆过来,这意味着危机转变成了机遇。由此看来,对于危机叙事的阐释和评价必须结合所设定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进行。
本书依据笔者在《位置叙事学: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中所提出的定位理论,从自然位置、社会位置和心理位置的角度阐述科幻电影所揭示的危机成因与对策。上述理论包含了对于创意的再现维度、表现维度和创新维度的界定。从再现维度看,科幻电影中的危机叙事是对于现实危机的反映,必须尽可能参照相关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予以阐释与评价。从表现维度看,科幻电影中的危机叙事体现了相关编导对于危机的认识和态度,必须尽可能结合他们的一贯立场、拍片动机、隶属群体的影响等因素来进行鉴赏。从创新维度看,科幻电影中的危机叙事体现了它们作为类型片的特色,通过互文交织成四通八达的意义网络,一方面显示出有别于其他类型片的定位,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具体影片之间的借鉴、交融。本书将创新维度当成是考察危机叙事的重点,从中把握创意如何进行。当然,读者可以从再现维度认识本书所提到的诸多影片的情节,丰富自己对于现实危机的认识;也可以从表现维度认识本书所提供的诸多影片的寓意,领略相关编导的创作意图。因此,本书相应具备通过再现维度认识现实危机、通过表现维度认识危机管理、通过创新维度认识危机叙事这三重潜在价值。
本书致力于探讨一种可以适用于18个社会领域的危机叙事分析模式。同一模式被反复使用,这既加大了阐述的难度(必须找到大量适用的例证),又增加了使读者感到单调的可能性。尽管如此,如果这种分析模式具备普遍价值的话,那么,掌握了它,就可以移用于具体作品分析。因此,还是值得知难而进的。当然,危机叙事并非科幻电影所特有,科幻电影的奥秘也并非聚焦危机叙事就能充分揭示。正因为如此,本书仅仅是《科幻电影创意研究》的第一卷。在第二、三卷中,我们将分别从后人类伦理、黑镜定位的角度进一步阐释科幻电影创意的内涵。谨以此求教于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