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学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2018-11-17马嘶
马嘶
民国时期,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歌。校歌或是公开征集择优选定,或是由校方聘请校内外名人作词谱曲,因而校歌的词曲皆有很高的思想艺术水平,脍炙人口。校歌歌词一般是形象地概括了学校的地理、人文环境特色,又涵蕴了本校所坚持的教育思想、办学方针、理想追求。
设在天津的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前身)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1895年初建时称北洋西学学堂,为北洋大臣李鸿章手下的天津海关道盛宣怀效法美国办学模式而建。北洋大学初建时,校址在德租界的博文书院,即天津大营门外梁家园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校园先后为美、德侵略军侵占,北洋大学堂便迁到天津城北八里的西沽村以北,当时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凯指定武库废墟建北洋大学堂校舍。那里“校园广阔,建筑宏伟,峨轩曲廊,花木掩映,前临北运河,后带桃堤,柳岸桃林,相夹成荫,蔚为津沽名胜之巨擘”。
北洋大学校歌是在1935年8月北洋建校40周年时才正式誕生的。歌词全文是:
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
歌词不满百字,言简意赅,促人振奋,激发学子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奋斗,以“实事求是”(北洋校训)的学风,埋头苦干的精神,献身科学,“把中华改造”。
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综合性大学,1898年初建时称京师大学堂,民国后改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校歌是在1918年北大建校20周年时才诞生的。
1917年12月17日,北大20周年纪念演说会在法科大讲堂举行,校长蔡元培及前教育总长、大学堂教习范源濂先后演说中国和北大20年来的进化,教师和学生代表章士钊、陶孟和等均有演说。会上,演唱了文科教授吴梅(1884-1939,字瞿安,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所作的北大20周年纪念歌。
械朴乐英才,试语同侪,追想逊清时创立此堂斋。景山丽日开,旧家主第门程改,春明起讲台,春风尽异才。沧海动风雷,弦诵无妨碍。到如今费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从头细揣算,匆匆岁月,已是廿年来。
这首纪念歌演唱时效果不错,人们建议此纪念歌可作为北大校歌。
其时,吴梅同时还写了一首北大校歌。歌词是——
景山门启鳢帷成,均又新,弦诵一堂春。破朝昏,鸡鸣风雨相亲。数分科,有东西秘文;论同堂,尽南北儒珍。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青双鬓。男儿自有真,谁不是良时豪俊。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校门
西南联大
吴梅写的这首词,优雅细腻,像是一阕古词曲,婉约与豪放兼而有之,但较之20周年纪念歌,略嫌古奥佶屈些。吴梅为一代曲学大师,早年就学于朱祖谋、郑文焯门下,其词多婉约,以他的婉约风来为处处开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作校歌,未免不太和谐。校庆纪念歌虽脍炙人口,为人所喜,但词中的“喜此时幸遇先生蔡”之句,恐不为德高望重又虚怀若谷的蔡元培校长所允。
1921年11月9日,北大召开第一次评议会,决议本校20周年纪念会歌不能作为校歌,本校暂不制定校歌……
此后,北大再没有议制作校歌之事,因而北大一直没有唱校歌的传统。直到抗战期间北大与清华、南开在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大,才有了那首影响巨大、传唱不衰的西南联大校歌。
清华大学的校歌制作较早,清华成立之初,就由外籍女教师Miss Kathorine E.Seelye作词作曲,创作了英文校歌“Tsing Hua College Song”。但词曲皆不佳,不为师生喜欢,便没有流传开来。到了1922年,学校又征求校歌,国文与哲学教员汪鸾翔便在深入研究世界学术思想变迁和清华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以其深厚的国学根底,创作了一首歌词,学校遂采用此歌词,并请学校负责英文文案的何林一的夫人张慧珍女士配曲。词曲载于清华《1923-1924年年刊》: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清华校歌把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融会于歌词中,可见是校训在前,校歌在后。
汪鸾翔曾对三段歌词加以剖析:第一段“述本校所在之地点,与学生来学之状况并强调校训”,第二段“述本校设备之大凡,及学生用功之次序”,第三段“再将东西文化赞叹一番”。
中文校歌代替了英文校歌,传唱颇久,成为传世之作。清华一直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各级也有级歌。如第五级(1933级)级歌为朱自清作词,赵元任作曲;1930级级歌为俞平伯作词。
旧中国的大学校歌中,人们最为喜爱从而传唱最为久远、影响最为深广者,莫过于抗战期间的昆明西南联大校歌。
1938年10月6日,西南联大成立编制校歌校训委员会,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闻一多为委员,冯友兰为主席,并立即展开征集工作。正式通过的校训是“刚毅坚卓”,但没有通过校歌,还须继续征集。1938年12月,在广西宜山浙江大学任教的张清常接到了朱自清的信,嘱他为联大校歌谱曲,并附来歌词两份。
一份是罗庸的《满江红》——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另一份题名冯友兰,是新诗体——
西山苍苍,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同衡岳潇湘。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同学们,要利用宝贵的时光,要创造伟大的时代,要恢复失掉的家乡。
张清常接到这两份歌词后,反复吟诵,再三考虑、比较,认为罗庸的《满江红》上阕悲愤,下阕雄壮,是一首好词,适合于做校歌,于是便把这首歌词谱成了男女声四部合唱曲,用每页十二行的大五线谱纸写成。此件写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罗庸词张清常曲。”
1939年6月30日,西南联大开始印发教唱这首校歌。1940年,张清常调到西南联大任教,又亲自教唱。后来,冯友兰又写了个《引子》:“八年辛苦备尝,喜日月重光,愿同心同德而歌唱。”这当是抗战胜利后的事了。
(责任编辑:亚闻)
(邮箱:2003x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