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石成金绘光影

2018-11-17疏泽民章珠

关键词:电教片电教书记

疏泽民 章珠

几十年专注于一件事,练成行家里手;几十年专注于路基下,垫成一块铺路石。在安徽省桐城市委组织部,有这样一位扎根本职、甘当人梯的党员电教干部,他用手中的镜头放大了别人、缩小了自己,他就是桐城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主任汪石。

一身本领一身劲

从电教工作的门外汉到党员教育专题片制作的“技术大拿”,汪石总是在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磨炼本领。1995年7月,28岁的汪石接受组织安排,由桐城广电台调到当时的县委组织部电教科。虽说组织上安排他干电教,看中的就是他的电视从业经验,但初来乍到,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和制片要求,他一时间也找不到发力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有劲使不上”。要想尽快适应岗位,必须主动出击。为此他一方面虚心向老前辈请教,跑遍了全县四百多个乡镇、村、社区;另一方面坚持自学,购买了党员电教方面的书籍和教材,利用业余时间啃书本。广电台工作的经验在这时发挥了作用,让他很快迈过了初学者的门槛,掌握了党员电教片的相关拍摄、编辑和制作技巧。靠着这股韧劲和钻劲,他在刻苦钻研中完成了知识的更新,一種完全不同于电视片创作的思维理念逐渐在他的头脑中成型。

“好技术是学来的。”这是汪石从事电教工作多年的经验之谈。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员电教设备不断升级,传播手段不断更新。从当初的录音带、大二分之一录像带、四分之三录像带到VCD、DVD、DV系列,再到非线性编辑系统;从磁带录像机到党员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再到先锋网、微信客户端等网络媒体,每一次技术革新,对于学历并不高的汪石而言都是全新的考验。为了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尽快领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他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拜老师、蹭讲座,还自费参加了北京广播学院电视节目专业函授学习。他的妻子因此没少埋怨他:“留着给孩子上大学用的这点学费,没等孩子用呢,都让你花了。”而每次汪石都会拿出自己那一套“理论”:“我这是以身作则,咱女儿一看爸爸学习都这么努力,肯定也更知道上进了。”

学无止境,不进则退。二十多年来,汪石始终保持着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热情,在钻研电教业务的过程中,他的劲头从来没松过,他的本领一直在提升。

一方镜头一方梦

镜头之中,汪石记录了一个又一个党员模范;镜头之外,他也经常为这些先进典型所感动。他常说:“拍摄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接受教育的过程。透过这些闪光的先进事迹,自己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2002年9月,汪石得知原大唐乡杨树村独臂村支书华大林身残志坚自学种茶技术、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先进事迹后,决定拍摄一部反映华大林书记事迹的电教片。第一次联系华书记时,听说他正在舒城购茶苗回来的路上,汪石赶紧扛着摄像机赶到进山的路口,等了几个小时后终于搭上了华书记运送茶苗的中巴车,就此开始了一路的跟拍。到达村部,已是晚上七点多了,华书记马不停蹄地开始给茶苗浇水降温,汪石扛着十几斤重的摄像机一直跟在后面。夜晚的山村,飞蛾蚊虫团团扑面,但为了不错过每一个细节,他强忍叮咬之苦,也顾不上驱赶这些捣乱的家伙了。连续几天,他都住在村里,每天天还没亮就扛起摄像机等着拍日出,接着就拍村景,拍华书记带领群众扦插茶苗的劳动场景……这些来自于基层一线的镜头现场感和纪实性极强,把华书记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把杨树村的致富故事讲述得生动感人,成片后的《一把手书记》也因此收获了观众的好评,还获得了安徽省第六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一等奖、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和全国第八届党员教育片观摩评比优秀奖。

拍摄党员教育片的创意从何而来?汪石总结说:“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为此,他除了平时留心收看央视等主流媒体播放的纪录片,还时刻关注社会民生,关注身边的普通人,以此来开阔思路、发现线索。

2011年,他前往拍摄范岗镇樟枫村的老书记宋福应时,正赶上当时宋书记忙着调解村民因为放水而产生的纠纷。宋书记以为采访就是访谈,太耽误工夫了,自己还要解决村民的问题,就让他下次再来。但汪石敏锐地意识到,这次的纠纷调解正是制片的好素材,便当场保证,自己就跟着看看,绝对不影响工作。征得宋书记同意后,他用摄像机记录下宋书记苦口婆心进行调解的场面,记录下宋书记匆匆往返于当事村民家中的身影。随着纠纷的化解,电教片《宋支书的一天》中最核心的情节也愈发完整了。接地气的片子自然有人气,这部片子获得了安徽省第十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三等奖,并作为全省优秀党员教育片教材在全省推广。

好片子都是用心做出来的。这些年来,汪石创作的电教片多次荣获安徽省党员教育片观摩评比一、二、三等奖,连续十多年囊括安庆市电教片观摩评比一、二等奖。2016年,他拍摄的《潮村长上任记》获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优秀课件节目一等奖。

一份坚守一份情

每一座高楼大厦的崛起,都少不了建筑工人辛勤劳动的汗水;每一部优秀电教片的诞生,都少不了电教人不辞辛苦的付出。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汪石承担了全市252个远程教育站点的管理服务、《桐城先锋网》《文都先锋》电视栏目的制编、部里微信公众号的维护推广以及其他部机关中心工作,同时他又是一名电教人,身兼电教片策划、编剧、导演、摄像、剪辑数职,肩上的担子更重。但他从不跟组织讲条件,也从未在工作面前打退堂鼓,因为他对这份事业有着最深沉的爱。

为了抢拍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他风里来、雨里去,不知爬过多少座山,涉过多少条河。在拍摄历届选派到村干部的典型事迹时,他几乎走遍了全市的每一个村。山路不通车,他扛着设备,步行十几里;没有住的地方,他住过村民家,也住过村部祠堂,甚至还夜宿过村妇检室临时搭起的桌铺;没有电视和网络,晚上蚊子多、睡不好,他就爬起来回放白天拍摄的素材,构思第二天的拍摄要素,编写解说词。每一批选派干部在拿到《闪光的足迹》等选派干部事迹宣传片时,都感慨道:“能把我们的工作拍得这么真实细腻,不容易。”

为了拍好《戴着眼镜的“农民”》,他冒着42℃的高温,到孔城、金神、范岗等镇空旷的稻田里,在烈日下跟拍农业专家指导农民抗旱保苗的过程。审片时,当省委组织部领导看到片中主人公站在稻田里满头的汗水顺着镜片往下滴、汗水打湿的衣裳紧紧地贴在身上时,深有感触地说:“此时此刻,我们的电教干部还得扛着十几斤重的设备在拍摄,那又得流多少汗呢?”是啊,这组镜头后的汪石不知流了多少汗,而且脸上、胳膊上的多处皮肤都被烈日灼伤。

由于长期用一边肩膀扛着摄像机工作,他的双肩现在已经难改一边高一边低的“丑”态;由于长期坐在编辑机前制作节目,他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平时经常隐隐作痛。正是有了像汪石一样的电教人的默默奉献,才有了桐城市党员电教远教工作的创新发展,不仅在每年的目标考核中均排在安庆市前列,还多次得到中组部以及省、市委组织部领导的肯定。

从风华正茂到天命之年,汪石二十三年扎根党员电教岗位,拍摄的视频素材累计达二百多个小时,创作的解说文字稿合计超过十万字。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奉献出全部的青春年华而又无悔无怨?透过他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电教片电教书记
提高党员电教片艺术性的策略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读书记
集书记
大书记讲给小书记的为政之道
电教使初中数学教学锦上添花
电教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增强党员电教片群众需求性的探讨
又见雷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