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识别艺术技巧,全面分析艺术效果
2018-11-17杜新建
杜新建
古诗词鉴赏题中的“艺术技巧”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描写方法、抒情方式,也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还包括结构技巧。
常考的描写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色彩渲染、铺陈、白描工笔、运用修辞、细节描写等。抒情方式指的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常考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等。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用典、抑扬、联想、想象、象征等。常考的结构技巧有以景结情、首尾照应、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一、高考要求及考查情况
鉴赏古诗词中的艺术技巧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如江苏《考试说明》古诗词鉴赏板块明确列出“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卷共有7道诗歌鉴赏题,几乎每道题都涉及艺术技巧,其中有5道题专门考查艺术技巧。艺术技巧的考查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点明艺术技巧,让考生分析,如2017年浙江卷第20题“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第二种是不点明艺术技巧,让考生识别并鉴赏,如2017年天津卷第14题“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第三种是融汇于表达效果的考查中,如2017年江苏卷第11题“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其中涉及寓情于景的考查。
二、识别艺术技巧的关键
很多同学做诗歌鉴赏题时识别不出诗歌使用的艺术技巧,区分不清艺术技巧,所以得分较低。识别艺术技巧的关键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1.了解艺术技巧的个性用途
(1)理解描写方法的目的
描写方法,顾名思义,指的是描写人、物、场景、自然环境的方法。描写方法的考查指向的是诗歌中描写人、物、场景、自然环境的句子。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描写方法不难理解,分析描写方法的难点在于理解虚实结合和修辞手法的使用。
通俗地说,眼见、耳听为实,所思、所梦为虚。在描写句中运用虚实结合,使得诗歌的内涵丰富、外延无边。虽然是虚写,但也是描写,只不过其内容是所思、所梦。
运用修辞手法的目的是通过修饰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在描写句中,运用修辞手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呈现人、物、场景、自然环境。
总之,运用描写手法的目的是使被描写的人、物、场景、自然环境更形象、生动、有个性、具有丰富的内涵。
如2015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中赏析《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中“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两句的写景艺术。诗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描写的风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由实而虚,由眼前的“碧松”想到“通月朗”,由“红药”想到“待春还”,写出了一种悠闲自得的情趣。
(2)理解抒情方式的内涵
抒情方式是诗歌抒发情感的方式。“诗言志”,每首诗歌、每句诗都抒发情感,只是方式不同。
古人很少直抒胸臆,抒情讲究含蓄婉转,常借助景、物传情达意,因此就有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有时,将自己的感情完全隐藏在风景中,因此就有了寓情于景;古诗词通常前半部分写景、叙事,后半部分抒情,若后半部分出现了纯粹的写景句,其抒情方式是寓情于景(从结构技巧角度看是以景结情);纯粹的写景句即便不在古诗词的后半,其抒情方式也是寓情于景。
如2017年北京卷第15题“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其写作方法是借景抒情。詩句通过莺声渲染凄凉氛围,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B选项通过雁声的凄惨、归家路途遥远,渲染作者离家在外的思乡之情,同属借景抒情。
(3)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使遣词造句更形象生动。修辞手法既可以用于描写句,也可以用于记叙句,还可以用于抒情句。因此,分析修辞手法时,既要考虑内容方面也要考虑情感方面。
如2016年浙江卷赏析《北来人二首(其一)》中的“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句,诗句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分析时既要注意修辞手法涉及的内容(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也要注意体会情感作用(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4)理解表现手法的用途
描写手法运用于诗歌中的描写句,而表现手法的运用往往比较灵活。如衬托,可以物衬物、物衬人、景衬人。无论是衬托还是对比,都为诗歌的主要写作对象、抒情主人公服务。象征,是一种从诗歌整体理解的手法,往往以物象征情怀和节操。联想、想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内容的呈现摇曳多姿,也易与诗歌的眼前景、当下事形成映衬、对比或类比。
值得说明的是,联想、想象的内容是“虚实结合”的“虚”;若联想、想象的是画面式的内容,其抒情方式可能是寓情于景。如2017年江苏卷第11题“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从描写方法看,运用的是虚写;从表现手法看,运用的是想象;从抒情方式看,运用的是寓情于景。
(5)理解结构技巧的匠心
诗歌讲究的是起承转合,其结构往往独具匠心。结构技巧常从诗歌的构思脉络上考虑,从内容的前后(包括首尾)勾连上考虑,从是否符合常规的前半记叙描写后半抒情写作思路角度考虑。还以2017年江苏卷“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句为例,从结构技巧看,以“丹枫”照应“秋”;诗句位于尾联,又是以景结情。
很多手法之间是相通的,理解了其个性化的作用,理解了其鉴赏角度的不同,对艺术技巧的理解也就逐渐清晰。
2.分析诗句的内容实质
识别艺术技巧的关键,不仅在于理解艺术技巧的个性用途,也在于读懂诗句,把握诗句的内容实质。
要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诗句内容。不少同学未能准确识别艺术技巧的原因是未能判断诗句的表达方式。若试题指向的是描写句的艺术效果,自然离不开描写方法和抒情方式的分析;若描写句位于诗歌尾联,还要分析结构技巧和其他表现手法,如2017年江苏卷诗歌鉴赏题。若试题指向的是抒情句的鉴赏,就要分析结构技巧、抒情方式和其他与抒情有关的表现手法,不能用描写方法分析。
3.根据试题涉及的内容判断
从诗歌整体出发的题目,通常不会考查描写手法。考查诗中的某一句,既要考虑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也要考虑结构技巧,因为诗歌内容是相互联系的。这一点在江苏卷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三、区分易混淆的艺术技巧的关健
在高三复习中,不少同学常将一些艺术技巧混淆起来。一是对比和反衬,二是分不清比喻、象征、借代。
1.区分对比和反衬的关键是把握描写、抒情的主体
对比和衬托(包括反衬)是不同的表现手法,统属艺术技巧,但对比和反衬又常常联系在一起。对比是手法,反衬是艺术效果。在某一点上二者构成对比,但作品中毕竟有描写、抒情的主体,所以另一对象有对主体的反衬作用。
如2017年浙江卷白居易《采地黄者》,赏析对比手法。诗歌中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诗歌中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是处于同等地位的人,都是作者观察的对象,此处为对比。而2006年江苏卷“满林残照见旧鸦”一句中,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此处抒发的是词人自已不能归家的愁苦与无奈,此为词作的中心主题,其他意象事物都是陪衬;对比是手法,但真正起的艺术效果是反衬。
2.区分比喻、借代、象征的关键是识别本体和“客体”的关系
比喻是修辞手法,本体与喻体具有相似性,使用目的是表达得更形象更生动。借代是修辞手法,用事物的特征、局部等代替事物本体,本体和“借体”具有相关性。象征是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代表抽象的事物,前者是后者意义、精神的载体,被象征的本体是抽象的、不可见的;诗歌中出现的事物常象征一种意义、精神、节操。
如2008年江蘇卷《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句运用了比喻,浮云喻奸邪小人,古代把太阳看作帝王,句意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此处“浮云”与“奸邪小人”具有“遮天蔽日”的相似点;此处的手法仅限于一句,且未升华为一种意义、精神、节操,因此不能理解为象征。而2009年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万岁山前珠翠绕”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珠翠为宫女头上的珠宝,代指皇帝身边的那些宫女们;此处以物代人,物与人相关。
四、答好艺术技巧鉴赏题的关键
诚如上文所述,艺术技巧各有其个性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建立知识储备和知识网络。这是答好艺术技巧鉴赏题的前提。除此而外,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在题干要点和诗句内容间搭好桥梁
有些同学解题时难以得分,是对题目要求了解得不够,答题时乱贴标签。因此解题时要在题干要点和诗句间搭好桥梁,想一想诗人的写作意图、诗句的内容实质,再想一想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和考查指向点。
如2016年天津卷第14题“请结合诗句说明额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为写景句,考查表现手法应考虑描写方法、抒情方式。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诗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诗句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未出现表现情感的词语,其抒情方式寓情于景。
2.要有多角度分析的意识
在未点明艺术技巧的诗歌鉴赏题中,要有多角度分析的意识,要考虑描写方法、抒情方式,还要考虑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如2017年天津卷第14题“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对“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句的分析,诗句采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描写的是虚景,且处于诗歌末尾。诗句是诗人想象的情景,因此对其的分析既要从描写方法角度考虑虚写,也可从表现手法角度考虑联想、想象;要从抒情方式角度考虑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还要从结构角度考虑以景结情,描绘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3.要有全面分析的意识
对艺术技巧表达效果的分析,要有全面分析的意识;既要从内容角度考虑,更要从情感角度考虑。如2016年山东卷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诗人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三句还构成排比,写出了风雪的劲猛,渲染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既分析了景物的特点,也体会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分析才是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