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关键,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

2018-11-17薛小玲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8年3期
关键词:答题考查词语

薛小玲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表达诗人情和志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说,诗人的情和志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只有读懂了诗人的情和志才算是读懂了一首诗,对情和志的欣赏、品读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事。

对情和志的欣赏、品读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必考点,考查材料通常以唐宋诗词为主,或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考查方式通常为直接考查感情,或与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一起考查。

从历年高考成绩看,考生对此考点普遍比较重视。少部分考生在鉴赏时出现方向错误导致满盘皆输;大部分考生都能得分,但容易出现“会而不全”的情况,在大体理解诗歌内容的情况下却拿不到全分,让人遗憾。

如何提高此考点的复习效率?笔者认为,首先要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还要学会根据题目要求相应作答,更要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养成良好的阅读、分析的习惯。

一、分析诗歌情感的关键点

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理解诗歌情感的表达特点,还要抓住表明情感的语句,对诗句内容作具体分析。

1.理解诗歌情感的表达特点

(1)复杂的特点

人类情感是复杂、多元的。同样,承载诗人情感的诗歌的主题也是复杂、多元的。诗人的情感会打上时代和社会的烙印,这是通常所说的“知人论世”。同时,诗人的情感和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际遇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诗歌的情感往往涵盖时代、社会、国家、人生、生活等各个方面。

如2016年全国卷Ⅰ,李白的《金陵望汉江》,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两个层次的思想感情: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从时代、国家角度);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从人生角度)。

(2)变化的特点

一首诗歌中诗人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景物、地点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心理也随之变化。如2016年山东卷孙周卿的《水仙子·舟中》,诗人的情感是这样变化的:开篇写孤舟夜泊的背景,人夜洞庭湖畔灯火青荧,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冷寂孤独;“朔风吹老梅花片”,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听到朔风的劲烈,于是“推开篷”细看究竟,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诗兴大发。“一笑琅然”,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心情无比畅快豪爽。从冷寂孤独到惊喜顿生,诗人的心境是变化的。

了解诗歌情感的表达特点,可以避免分析诗歌的单一化,使得理解的角度变得多元而灵动。

2.抓住表明情感的语句

(1)显性语句

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语句,如喜、乐、愁、怨等词语。如2017年江苏卷陆游的《秋兴》“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中的“愁”表明了作者的心绪。作者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报国的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更增烦恼。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尾联表达隐逸愿望时饱含的无奈和苦闷。

(2)隐性语句

诗歌中还有一些隐性的表达情感的语句,如景物描写、典故等。诚如舞台上的道具终究会发挥它的用场,不会只是摆设;在短短几十字的诗歌中,没有哪一句哪一词不发挥它的抒情作用。每一处景物都有其特点、意境,都融入了作者的特定情感。每一个典故都有作者独特的考虑,因此理解诗人情感时要思考典故中的主人公与作者的联系。这些内容需要我们仔细揣摩研读,方能识其真情。

更重要的是,还要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詞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需要引起注意。

如2016年山东卷孙周卿的《水仙子·舟中》开头两句“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中,表明时间的词有“夜”,表明地点的词语有“洞庭边”和“客船”,这些词语含蓄表明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满满的羁旅之思。

由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分析情感的任务清单:读完一首诗,要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要考虑典故中的主人公与作者之间的联系,要思考分析诗人所处的时间、地点,要考虑诗人当下的经历遭遇;梳理情感的时候,要从时代、社会、国家、人生、生活等各个方面表述,还要关注前后情感是否变化。

需强调的是,不能盲目根据诗歌题材分析情感。有些考生习惯于根据诗歌的题材分析情感,贴上题材的标签,然后套上相应的情感,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当前人选高考题的诗歌作品并不具有鲜明的题材特点,这些诗歌常属于“即事抒怀”型,不能用一种所谓的题材套上,其情感应多元理解。

二、情感分析题的答题关键点

1.“情”和“感”要分开作答

“情”和“感”是两个词,两个概念。“情”的本义是“情思、情义”,如相思之情、忠心之情、壮志难酬之情等。“感”的本义是“感觉、感受”,即人内心的细微感受,如孤独、无奈、忧愁、期待、激动等。如同为思乡之情,诗人的感觉可以是孤独的,可以是忧愁的,也可以是充满期待的(期待早日团圆)。

所以答题时要将“情”和“感”分开作答。如2017年江苏卷陆游的《秋兴》,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不仅要答出“表达自己隐逸的愿望”,也要答出“暗含无奈和苦闷”。前者是“情”,后者是“感”。如此分开答题,能有效地避免失分。

2.要答出产生情感的原因

有些试卷的评分标准中并未强调答出产生情感的原因。但从实际的思考效果看,答出产生情感的原因更容易打开思路,避免“会而不全”的现象。如2015年天津卷黄庭坚的《雨过至城中苏家》,问题为“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读全诗,不难发现洋溢在诗歌中的是闲适和快乐,这是浅层思考,很多考生仅思考到这个层次。若从原因角度思考,应关注诗歌涉及的事情(访友)、诗人的人生处境(任职京官)、诗人的生活状态(闲适)。坚持这样的思考方式和答题方式,会使得答题思路更清晰、思维更有深度,自然也就能多得分。

2017年江苏卷第10题更为典型。题干“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点明诗人情感,考查产生情感的原因。答案为“国土沦丧,战事未宁;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从国家形势、人生处境、生活状态三方面加以分析。这种题型给我们更明确的启示,即一定要从时代、社会、国家、人生、生活多个角度思考、分析情感。

3.要充分揣摩设题意图

诗歌情感的考查方式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对于间接考查的方式,要充分揣摩设题意图。

如2017年夫津卷考查诗人的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使人的所有情感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情绪状态。这样的题目和考查诗人情感基本相同。如2017年江苏卷考查诗句的表达效果,表达效果指的是作者运用某种语言或技巧达到的表意、抒情效果。这样的题目自然要答出诗人的情感,且要全面思考。

总之,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中的一切内容都是为了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每一题的答题,都要注意结合情感思考分析。

需要强调的是,对情感的思考分析要建立在理解具体诗句的基础上。只有联系具体诗句,对情感的分析才有依据。同时,客观上,联系具体诗句分析情感也有助于思维过程的正确展开。这些答题习惯(或者说是思维习惯)在历次考试中已得到验证,我们一定要加以注意。

三、养成良好读诗习惯的关键点

1.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

和其他诗歌鉴赏考点一样,对情感的分析鉴赏离不开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要勤于圈点勾画,既要画出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也要圈出隐含情感的词语,还可在词句旁边加上简单的批注。这样做才会为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

为了解决答题不全面的问题,我们就要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通读一首诗后,要及时汇集诗歌中的所有信息。要将诗人的身份、所处的时间(时代)和地点、当下的经历遭遇、诗歌中的环境特点和阅读时圈画出的信息汇集到一个大的“筐”里,从时代、社会、国家、人生、生活等各个方面梳理出诗人的情感。

3.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

诗歌作者与我们当代人相隔千年,但人性是相通的。所以,理解分析诗歌情感时要换位思考,尤其要站在作者角度思考。可以如此思考:作为一位大臣(社会身份)、作为一个生逢盛世或乱世的读书人(时代)、作为一位或得意或失意的文人(人生)、作为一个父亲、丈夫或儿子(家庭身份)……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若让我们处于他們的境地,我们又会如何思考、如何行事?多做这样的“换位思考”,我们会了解更多、体会更多。

猜你喜欢

答题考查词语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