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护理用于小儿高热惊厥中的效果评价
2018-11-17刘义秀黄玉凤
刘义秀 黄玉凤
(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西 兴国 342400)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中一种常见症状,多发于6岁以下小儿。临床上,患儿常常出现两眼上翻、斜视、凝视、四肢强直并伴有阵阵抽动、面部肌肉抽动、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若不及时加以治疗,会对患儿的智力发育产生影响,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在传统的治疗中,均是采用西医急救护理干预措施,但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其效果较为显著[1-2]。为了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用于小儿高热惊厥中的效果,我院选取了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2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作为对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2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且经过患儿家属同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按照就诊先后的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为1~5.5岁,平均年龄为(3.25±2.25) 岁。观察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年龄为0.8~6岁,平均年龄为(3.4±2.6) 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4年,平均病程为(2.10±1.90) 年。2组患儿年龄、病情、性别等基本资料相比,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性研究。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西医急救护理,具体内容为:(1)保持患儿平卧,并揭开患儿的衣裤,对患儿的四肢进行适当的约束,并派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看护,密切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指标,防止患儿出现坠床、碰伤等意外现象;(2) 患儿惊厥发作时,让患儿平卧,并让其头部偏向一侧,以免患儿因舌头后坠导致窒息。及时检查患儿口腔中是否存在异物,若存在利用吸痰器将其吸出,确保患儿呼吸道畅通;若患儿出现抽搐,则用纱布裹上木条放置于患儿口中,以免患儿咬伤自己;(3)遵循医嘱,对患儿使用止惊药物,用药后密切关注患儿的呼吸频率,避免患儿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若患儿存在反复发作的症状,应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并采取脱水剂治疗,以有效预防患儿出现脑损伤;(4) 利用浓度为30%~50%的酒精,对患儿的大动脉处进行反复擦拭,并利用冰袋对患儿的颈部、腹股沟、腋窝下进行冰敷,进行降温,但在冰敷降温期间,要避免出现冻伤;(5)密切关注患儿惊厥时间、间隔时间,并进行详细记录。观察患儿在治疗期间是否出现黄疸、呕吐、发热、腹泻等不良反应,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避免患儿出现脑水肿等并发症;(6)做好患儿个人卫生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对患儿进行体液补充,并利用无菌棉签擦拭口唇,避免出现口腔炎等;对患儿制定饮食计划,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
观察组患儿在西医急救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其具体内容为:(1)取患儿的人中穴、合谷穴、涌泉穴和内关穴,进行针刺止惊;或者采用指压人中穴,并对曲池穴、合谷穴、大椎穴采用药物进行辅助止惊;(2)采用泻法对患儿的肘窝、腘窝部分进行刮痧,以辅助患儿退热;(3)对高热患儿进行穴位点刺放血治疗,其穴位为:太冲穴、内关穴、合谷穴、十宣穴、曲池穴;(4)对伴有大便秘结患儿采用中药灌肠进行退热,并在患儿症状出现好转后,指导患儿服用清热解毒中药汤进行预防。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儿退热、止惊时间,统计2组患儿反复发作次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统计2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并利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统计2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42例高热惊厥患儿的资料进行整理,并输入SPSS 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行t检验;采用(%) 表示计量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止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反复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s)
表1 2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s)
组别 例数 退热时间(m i n) 止惊时间(m i n)对照组 2 1 3 1.0 5±5.2 8 4 2.1 9±5.2 5发作次数(次)观察组 2 1 2 0.1 7±4.8 3 2 8.1 6±4.5 4 t值 6.9 6 7 9.2 6 3 9.0 1 3 P值 0.0 0 0 0.0 0 0 0.0 0 0 5.1 5±0.4 2 3.8 2±0.5 3
2.2 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患儿治疗中,出现黄疸2例,腹泻2例,脑水肿1例,口腔炎2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7/21);观察组患儿出现黄疸1例,腹泻1例,口腔炎1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3/21),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0.040,P=0.002)。
2.3 2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 [例(%)]
3 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中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其发病因素与患儿的年龄有很大的相关性。在研究中发现,患儿年龄由于脑发育尚不成熟,且髓鞘生成不全,并且在此基础上,儿童的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还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并且由于小儿机体免疫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感染,出现持续性高热,并引发惊厥的现象。在临床上,小儿高热惊厥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大量的研究资料证明,小儿高热惊厥反复发作,或者发作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患儿的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损伤,影响患儿智力发育,甚至危及患儿生命[3]。
中医学认为小儿高热惊厥属于“急惊风”范畴,多为外感时邪、暴受惊恐、内蕴痰热所致。在对患儿进行西医急救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具有极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并且降低了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但是在对患儿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关注患儿的病情,并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检测,确保患儿生命安全的同时,再给予中医针刺、针刺放血、刮痧等护理干预措施,以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4-5]。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高热惊厥患儿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其退热、止惊时间均短于西医紧急护理干预的患儿,患儿反复发作次数较少、不良情况发生率较低。并且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的患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单纯西医紧急护理干预的患儿。综上所述,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加快了患儿止惊、退热的速度,并降低了反复发作的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了临床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