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合作在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018-11-17陈永惠
王 梅 陈永惠 刘 敏
急性小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胃肠减压是治疗急性小肠梗阻最基本方法,传统鼻胃管因置管深度限制,无法对小肠深部的残留物有效吸引,且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风险。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则可弥补传统鼻胃管的不足,能够随着肠蠕动到达梗阻部位进行吸引,有效降低梗阻近端肠管内压力,减轻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我科自2015年1月将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应用于急性小肠梗阻患者的治疗,使非手术治疗成功率达86.84%[1]。但是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使用过程中仍会发生如鼻咽部不适、导管堵塞、滑脱、拔管困难等不良事件,致治疗失败,如某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经肠梗阻导管治疗失败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达48例/年[2]。积极的医护合作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及ICU转出患者的不良预后发生率等[3]。为保障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患者的安全,降低导管不良事件的发生,2016年6月我将医护合作管理模式用于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的患者安全管理,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我科收治的急性小肠梗阻接受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①纳入标准:年龄≥16岁;神智清楚,具有一定阅读能力。②排除标准:年龄<16岁;合并其他疾病不可耐受者;有精神类疾病者。2015年1月-2016年5月住院治疗的2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2016年6月-2017年10月住院治疗的33例患者为实验组,采取医护合作管理模式进行安全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既往史、治疗方法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责任制护理的形式,具体为:①我科医生联系消化内科医生,约定肠梗阻导管置入时间、方法、步骤,共同完成操作。②置管后责任护士按照常规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状以及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有无导管相关并发症,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对导管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2 实验组 采用医护合作管理模式,具体为:①科室成立肠梗阻导管专项管理组,实施患者-医生-护士绑定管理模式,每名患者均有相对应的医生及护士。②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在患者置管前,共同对患者进行评估,制定肠梗阻导管的置入方法、医护间的操作配合流程、患者的注意事项、置管后的安全管理等。③责任医生联系消化内科医生,约定置管时间,共同完成置管操作。④科室副主任以上医师担任临床技术指导,与护理组长共同按照肠梗阻导管置入前后护理常规对科室全体护士进行培训。⑤责任护士每日跟随主治医师查房,观察患者腹部体征,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注意有无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由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共同对患者进行导管安全管理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监控。⑥患者症状缓解后,责任护士与医生沟通,评估拔管指征,制定拔管计划,及时拔管,避免留置时间过长,增加肠梗阻复发的风险[4]。
1.3 评价指标
1.3.1 不良事件发生率 由责任护士和医生观察留置导管期间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包括导管留置期间未妥善固定、导管堵塞、医生在拔除导管时认为拔管困难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3.2 患者住院满意度 患者经肠梗阻导管治疗后好转,拔管当天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问卷由我科自行设计,Cron-bach's α系数为0.875,内容包括护士介绍肠梗阻导管注意事项、工作态度、解答患者疑问、置管前后的观察等10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分值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62份,有效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采用±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导管未妥善固定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导管堵塞和拔管困难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
表2 两组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比较(±s)
组别 n 介绍注意事项 护士工作态度 置管前后观察实验组 33 4.45±0.56 4.58±0.56 4.51±0.57对照组 29 4.03±0.78 4.17±0.71 4.10±0.56 t 2.45 2.50 2.88 P 0.017 0.015 0.006
3 讨 论
3.1 医护合作管理模式可减少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患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士职业价值感 在急性小肠梗阻的治疗中,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尽管有显著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仍有不良事件发生。医护合作共同参与置管患者的安全管理,对置管的患者进行动态跟踪,通过信息共享和公开讨论,共同解决医疗护理问题并制定方案,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治疗护理过程[5],能降低患者在置管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使患者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本结果显示,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由于所受专业教育背景不同,医生和护士之间经常会出现沟通障碍,护士倾向于对所见到的问题进行描述,医生更偏向于精简信息以作出决策[6],护士跟随医生查房,主动参与护理治疗过程,能增加医护间沟通交流,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使原有的从属关系逐渐转变为并列、互补的协作关系,得到患者及家属认可,可提高护士职业价值感。
3.2 医护合作模式可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减轻护患矛盾 研究显示[7]: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师信任程度和依从性远远大于对护士的信任程度和依从性。医护合作模式在患者置管期间,由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共同对患者进行疾病及导管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及其家属提高对疾病认知程度和遵医行为,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提高治疗效果及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在护士介绍肠梗阻导管注意事项、护士工作态度、护士在置管前后的观察等方面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医护合作使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注重与主治医生的合作,有效结合。全程参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状况相互了解,发生病情变化及导管堵塞、滑脱等不良事件时,护士能及时有效地与主治医生沟通,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及时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了护患矛盾[8]。
综上所述,医护合作模式可以增加医护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患者治疗与护理都相互了解,提高患者遵医行为,增强护士参与患者安全管理的意识,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