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改实改破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瓶颈
2018-11-17赵文涛
文 | 赵文涛
贯彻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键在“改”上。企业作为实施《改革方案》的重要主体,要做到快速推进、取得实效,就要从解决产业工人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最关键的问题入手,精准发力,勇于创新。
首先,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统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双轨管理体制,实现两者的职业发展通道在横向上畅通流动,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产业工人,改革技能类产业工人的岗位设计,提高技能人才岗级和待遇,切实落实《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让技能人才踏踏实实扎根基层搞技术做研究。畅通产业工人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渠道,搭建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立交桥”。
其次,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培训体系。从整合企业教育培训资源入手,优化师资配置、健全教育标准、更新课程内容,深化教育培训工作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机融合。落实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积极支持和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及行业协会技能评价工作,开发本企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打破技能人才评价的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等条件限制。对技术创新、岗位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建立职业发展绿色通道。
再者,建立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加大对技术工人创新创造的奖励力度,设立职工创新奖励基金,给予优秀创新项目奖励;根据技术创新成果产生的效益,给予相关职工一定项目收益分红;将申请专利、成果获奖情况,与职称评定、专家选聘、选拔晋升等挂钩。同时,强化精神激励,开展先进操作法总结、命名和推广,发挥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和示范带动作用;探索以创新成效兑换休假、培训、图书等非物质待遇。
还有,改进完善职工成长成才平台建设。打造富有企业自身特色的职工文化、技术创新、民主管理等载体,改进劳动和技能竞赛机制,不断丰富贯彻落实《改革方案》的方式途径和平台载体。积极参与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产业工人技能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将产业工人的素质提升放在国际发展的背景中推进。加强网络学习平台、技术创新管理平台、职工队伍管理平台和互联网普惠性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网络加强思想引领、技术交流、文化建设、网上练兵等活动,建设网上“职工之家”。
与此同时,创新联系服务技能人才的机制方法。建立各级党组织联系服务技能专家机制,定期征求意见建议,研究和解决问题,为技能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在技术创新上,利用互联网、微信、手机APP等便捷渠道,建立高效灵活的立项流程;整合报销科目,精简采购手续,开辟小额采购实报实销通道,减轻产业工人参与创新的事务性负担;建立技术创新成果统一加工配发绿色通道,将符合条件的创新成果纳入企业采购名单,不断加大创新创优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