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绝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
——贵州加大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力度
2018-11-17张恒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张恒
近年来,贵州认真落实多项针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力度,进一步激发出活力与动力,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近年来,贵州认真落实多项针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力度,进一步激发出活力与动力,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打好“四场硬仗”激发脱贫攻坚动力
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目前仍有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主要集中在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黔桂石漠化片区以及麻山、瑶山、雷公山、月亮山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和同步小康的“短板”。
如何实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起同步全面实现小康?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大比武’,加快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步伐,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掉队。”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强调。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贵州强力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围绕“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打好易地搬迁扶贫硬仗、打好产业扶贫硬仗、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精准发力。
在惠水县明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红瓦白墙的楼房、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幼儿园、小学、文体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配套一应俱全,甚至还开辟了农耕“微田园”,让农民不因搬迁而斩断与土地的联系,真正使老百姓住得安心、舒心。
住得下,也要“扎得稳”。“迁企融合”是惠水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一环。通过以就业岗位确定搬迁数量的方式,确保每户搬迁家庭有一人以上实现转移就业。作为第一批搬迁户的彭必昌,就在离安置点不远的长田家具产业城找到一份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收入比在老家务农高多了。”
距惠水县城18公里的好花红民族特色村寨,如今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典范。一到节假日,就有大量游客到这里体验敬茶歌、芦笙舞、竹竿舞、打糍粑等民俗文化活动,感受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民族文化。
立足好花红旅游资源,惠水县引导农户以“乡村农家”为外形,以“村野文化”为主脉,用“旅游+农业”的形式,把乡村旅游与小康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行“参与式旅游”。
惠水县的变化,只是贵州推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农村公路“组组通”三年大决战等,奋力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贵州着力确保各族人民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做好统筹创新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是贵州的优势所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贵州用足用好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加快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走进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干净平坦的水泥路面、格调一致的楼房、鳞次栉比的餐馆商店、来来往往的车辆行人,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
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卡蒲不断加大对毛南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通过打造建设旅游小镇,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288户4565人已在2017年实现“减贫摘帽”。
在贵州,卡蒲毛南族乡只是民族乡快速崛起的代表之一。全省各民族乡擦亮民族民间文化“宝贝”,形成了一批民族文化品牌,已有100个贫困乡实现“减贫摘帽”,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不断提升。
不仅如此,贵州还突出重点加大投入,不断改革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强力推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出台精准扶贫“1+10”、《贵州省扶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为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制定精准扶持的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差别化政策体系。
与此同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设立以银行机构投资为主的3000亿元“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主要投向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交通、产业、水利、农村环境整治、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极贫乡镇八个方面,有效破解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支持66个贫困县(其中民族自治地方42个)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2017年纳入统筹整合的各级财政涉农资金规模约350亿元。
集聚攻坚资源 创造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贵州经验”
“稳定增收的产业,是贫困户实现脱贫的关键。”
“结合实际情况,在农村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加快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做大做强种养产业,是贫困户持续增收、有效脱贫的路子之一。”
“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对同属于民族地区的内蒙古很有借鉴意义。”
……
1月14日至17日,以国家民委原副主任罗黎明为团长的国家民委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参观团,在贵州黔东南州凯里市,黔南州平塘县、惠水县,遵义市播州区参观考察后,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贵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完善顶层设计,动员各方力量,集聚攻坚资源,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
“贵州在推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中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全国其他民族地区学习和借鉴,希望大家把贵州经验带回去,树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罗黎明率参观团考察贵州后如是说。
“当前,全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扶贫先扶志是脱贫攻坚的思想基础,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落实好扶贫政策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培育好支柱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创新和探索扶贫模式是脱贫攻坚的动力。”贵州省民宗委主任石松江表示,下一步,省民宗委将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切实把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统揽民族宗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