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治水方针,夯实筑牢水安全屏障
2018-11-17王强
文|王强
今年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宣示了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决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下称中央12号文件),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头对海南改革开放描绘了新的蓝图。
海南水务系统学习贯彻中央12号文件精神,最根本的是学习领会并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治水实践,牢牢把握美好新海南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务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深入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全面落实兴水惠民决策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省水务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
深刻领会习近平治水兴水重要思想,进一步转变水务发展方式
一要从保障海南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在战略定位上一以贯之。立足于我省美好新海南建设全局,充分认识水务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准确把握我省水务防洪治涝等老问题尚未解决、水环境水生态等新问题交织出现的严峻形势,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全力保障水安全。
二要从全面审视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各种规律的科学把握,在治水方针上一以贯之。“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这一工作方针要求我们全面审视我省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现状和发展,科学把握治水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切实转变传统思路,提高思想认识,全面贯彻落实到工作实践之中。
三是要从统筹自然生态各个要素的高度,重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在治水思路上一以贯之。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以夯实基础为导向,统筹解决我省局部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恶化、水灾害频发等问题,着力提升生态安全、供水安全、防洪安全保障水平。
四要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度,重视水资源节约保护,在发展理念上一以贯之。水生态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致力于坚守生态底线这根弦不放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格局。
五要从民生至上、治水为要的高度,重视民生水利建设,在价值取向上一以贯之。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不断拓展民生水务的内涵,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升获得感。
六要从全面通盘考虑的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在发展布局上一以贯之。我省水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程度不高,水务工程建设要通盘考虑,把握好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化质量、有序建设,坚持保护开发统一、城乡区域统筹协调、水利水务齐抓共管,加快完善水务基础设施网络。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真抓实干夯实农业农村水利基础
水是民生之本、农业之基、乡村之魂,水务是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在加快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方面,要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红岭灌区等现代化灌区,全力推动农田高效节水工程,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达标提质,完善运行管护机制,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热带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动能,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水务基础。在推动“美丽海南百千工程”建设方面,加大乡村资源环境保护力度,将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延伸至村镇,积极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坡耕地整治、清洁小流域建设,保护好乡村风光、风貌、风情,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宜居乡村,提升老百姓幸福感指数。在实施水务扶贫攻坚方面,解决重点问题,力求让贫困地区吃上水、吃好水,农田灌上水、有保障,中部山区推进小山塘、小塘坝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花大力气解决五指山、白沙等局部地区缺水问题,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着力抓好扶贫政策举措落地、项目资金倾斜、人才技术帮扶等工作,为贫困地区脱贫注入动力。
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持之以恒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优良是我省最大优势和生命线,水生态文明是建设美好新海南的重要内容。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按照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思路,以流域水系为单元,系统谋划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统筹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全面摸清全省入河排污口,狠抓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建制镇全覆盖,彻底解决城镇污水处理厂“三低”问题,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逐步改造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全面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实施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到2020年,全省主要河流湖库、城镇内河内湖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达到水质目标。强化水生态空间管护,坚持划得好、守得住,加强划定的河湖管理范围、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各类涉水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加强水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加快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严控制排污总量和强度,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和水工程调度,科学确定重要河湖生态流量水量,对部分小水电及水工程造成减水河段等逐步进行生态改造,全面保障河湖生态水量下泄,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结合海绵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城乡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载能力相匹配。开展流域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在完成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三大江河水生态文明建设及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以流域为单元的系统治理,并按“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推及全省其他河流。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刚性约束,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坚决守住水资源管控红线。
紧紧围绕美好新海南建设要求,蹄疾步稳完善水务基础设施网络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首位,《海南省总体规划》将水网纳入五大基础设施网络之一。水务既是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短板。强化规划引领统筹作用,按照通盘考虑的发展布局,以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提供水安全保障为目的,将全省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打破城乡界限、行政区划边界,全面建设协调均衡生态水网,配套建设管理网信息网,实现“一盘棋统筹、一张网布局、一平台管理”。把发挥骨干工程辐射带动作用作为重点任务,坚持把握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原则,针对部分区域抵御洪(潮)涝等灾害能力不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弱、供水能力不足、水生态水环境风险高等水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推进迈湾、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等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琼西北供水工程等新增水网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增强“惠民生、利长远”的能力。统筹输配水网络建设,既重视大型水利工程“大动脉”,也重视渠道工程、田间工程“毛细血管”,坚持大中小微并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工程网络。紧抓三防工作不松懈,深入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切实履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职责使命,继续推进“互联网+”二期建设,提高三防决策部署指挥能力,将放灾减灾工作延伸至防御局部严重洪涝、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灾害等领域,集中抓好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提高大中小河流流域及重点区域防洪排涝抗旱减灾能力。
切实坚定改革方向和定力,迎难而上推进水务各项改革落地生根
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进水利改革工作,必须进一步坚定改革方向、改革目标和改革定力,强化责任担当,谋划推进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改革措施,着力增强水务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落实河湖管护责任,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强化全流域统一监管。推进水价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鼓励非常规水源利用的价格激励机制。创新水务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因地制宜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加强建设督导和市场监管,推动水务工程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建设管理。建立完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实现湿地、水流等重点领域和水生态保护红线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生态敏感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在全省范围归并整合现有生态保护资金渠道,多渠道筹措补偿资金。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加强河流水系、水务工程全面监测网络,进行全面感知,逐步开展对江河湖泊生态流量、水功能区、水土保持预防治理区等进行生态监测,在已有的地面监测站网基础上,充分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和手段,全面提高感知能力和水平;在全省一张蓝图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云计划、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分级分类管理、全面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利用的水务大数据信息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