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 意 荔 波

2018-11-17□王

民主 2018年7期
关键词:七孔卧龙

□王 立

走进荔波的当天,我们几乎是最后一拨人。驱车进古镇,落脚在等你客栈。等你客栈的一楼大厅里,在右侧的后角厅上,摆着一张古色古香的茶几。一些早到的诗人,在沙发上,或椅子上,围满了茶桌。他们因几杯热茶,早已彼此熟识,大家正满怀豪情地高谈阔论,说着诗的走向或对文学的见解。一股叫文化的气脉充溢了一楼大厅,店主的几本书籍斜靠在沙发侧面的书架上,也弥漫了文化的味道。说实在的,我参加采风的机会也已不少,但文友们聚会时,借着采风主动靠近闲谈文学,似乎越来越少,除非是正统座谈时节;借着采风,争分夺秒,忙着诗外功夫,或想竞技几手麻将,倒成了时下的风尚。

我走近这群文人时,一个都不熟识,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待会我们去晚餐以后,我也将成为他们集体中的一员。看着他们谈兴正浓,而且茶桌上再加一个人进去,会更拥挤,说不定还断了别人的话题,扫了大家的兴致。于是我便径直穿过后门,从背后转楼梯上三楼去找自己的寝室。

第二天晚上,本来和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古镇的芦苇岸,因其诗的名气,被诗友们围在茶几上说诗,最后只有雨橡和我出去看古镇。

诗人雨橡是浙江嘉兴人,祖籍好像是山东的,刚从一个企业高管任上退休。这次和苇岸一起过来,他举止温文尔雅,说话亲切和气,充满睿智。

我们走在荔波的古镇上,满街都是仿古的建筑风格。瓦脊飞檐,花格雕栏;独特门户,别样街巷;水车溪流,石桥古道。街面门店华灯通明,仿佛这才是夜刚刚翻起的扉页;不远处,是小吃店,旅人在店内用餐,情侣在店外私语。街上休闲的人,走走停停,往来不断。我和雨橡悠然自得地闲聊着各种话题,在这不闹、不挤、不吵的街上,随意漫步游走。虽是夏夜,漫上身来的夜风,却凉爽得很。我们走了好几圈,居然没有微汗在身,倍感舒服。我们在悄悄地受用着夜色,而这夜色却也在偷偷地把我们美化给别人看,彼此不语,却彼此安逸。

石上森林,乍一听,感觉怪怪的。到了这里才知道,它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志性景观。因其在茂兰镇,所以又叫茂兰石上森林,在陡峻的群山之上。

来到山脚,导游告诉我们,有1000多步,垂直高度240米。说话间,我们便随着队伍探身进山。

初入时,小上几步,便平缓地盘在山体间;渐渐拾级而上。山路一直往上,并且不停地呈“之”字型折叠,一下走到左面,一下走到右面。山里树木虽然不大,却高高低低地差不多把天空遮掩。有些树长在石级中间,有些古藤拦路跨过,时时给人很多新奇,我们就在这新奇中穿越。此时是上午,山里湿气很重,路面上全被山体的水气湿透。我们走在山路里,有时是斜平的,有时是石级,有时是石墩,而且越往上越陡,越往上越窄。陡的,仿如爬天梯;窄的,只能单身而过。有好几处实在太陡,当初根本无法通过,完全是后期人工开凿造级,才开通了往上的道路。你说这不是天梯吗?我手抓着眼前的石级往上爬,就感觉自己的身体是直立的,稍一抖动,就担心垂直落入山脚。走了多少步,我已经记不清;到什么位置,我一片茫然。此时,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四肢乏力的我,唯一清醒地认识到的是,不能休息,一旦休息,我连做自己继续攀越的打算的底气都没有了,休息就预示着放弃。

越上越陡,越上越高。此时,我感觉自己最缺少的就是呼吸。我拿起手机随手拍了两张石阶,发在朋友圈上,并写这么一排文字:我把整个南方充沛的雨水都用上,山顶依然遥遥无期。很多朋友随之跟帖,说了很多激励的话。唯苇岸给我留言说:“你下雨,山瘦身。”给我极大乐趣。

前方传来消息说,就到了。实际却一直没有到。如是几次,我内心知道这是来自三国曹操“翻岭见梅”的激活手法。它是善意的鼓劲,是友情的激励,是互勉的号角。你还别说,在此时,还真需要这样的麻木警醒,需要这样的心理提携,需要这样的希望复苏。我扒着人工栏杆,攀着嶙峋峻石,拉着路边的树木,撑着缺劲的膝盖,横竖越到山顶时,随意坐到一块石头上,就不肯起来了。山顶凉风徐来,清醒瞬间,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别人的所得,有时付出比我们多;那些在我们看来不值什么的,但其内里来得比我们想象得更艰辛。我在山顶得以喘息的一席之地,这小小的拥有,在别人的眼里,是不足为奇的,但此前我咬紧多少次牙根、屏住多少气息,谁能知晓?我付出的艰辛,比想象的难很多。但我觉得值得的是,和大家一起分享到了“地博厚、川疏明”的阔大,及其“媚迟日之末下,爱清风之屡过;目眇眇以心远,野悠悠而气和”的奇妙。

不是来自于前世之定,而是来自于今番之约,小七孔就默默地呈现在我眼前。在我的记忆里,应该是先知道了小七孔,才知道荔波,这是铁定的事实。

下得车来,走到峡谷码头,小七孔就如一根直线,掩映在一些藤蔓缠绕的古树中,横躺在下面已经涨宽了的响水河上。今番水大,河水已经漫去大部分桥身,远远看去,只有一些孔的痕迹,小七孔此番成了传说。但景致却另出奇迹。桥前后或两岸的大树,忽然拦腰被水淹住,树却一下长在深湖中。它们展着各自的腰条,伸着各自的桠枝,如明星一般,摆着各种动人的姿态。有的光滑圆溜,有的老皮斑驳,有的木壳脱落,有的折枝拂水,有的青苔包裹,有的疤茧覆身,在清浑的水中,也还能看出一些倒影来。此时正有一只小船逆河而上,船上站着一个撑竹篙的人,晃悠悠而来。本来水里就要有船来点缀,水才有它的绝味。而此船正穿梭在湖中的树间,悠游,飘逸,荡漾;是此前不可能有的风景,这就给人以新颖别致的趣味。景因之而活,眼因之而亮,我因之而回味无穷。望着这景这物,除用“醉了”来形容,已无别词可以尽意。

1835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清朝道光十五年。两岸民众肯定出于生产生活所需,倾力集资积物新修这座七孔桥梁。桥长40米,宽2.2米,高5.5米。后来却成了黔南到广西的一条交通要道。为别于五里外的一座七孔大桥,这桥就叫小七孔。

对于小七孔桥的历史,我翻不到更多的东西。但却看到了一个传说。这里曾经有一对相恋的情侣,迫于当地的压力,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冲击,于是他们选择从这里出逃,携手天涯。当他们逃到七孔桥时,汹涌的大河严实地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在万般无奈之际,准备跳河殉情。他们的真爱感化了七名仙女。仙女们答应给他们架一座桥梁直通对岸,保证他们今后朝夕相依、执手到老。但前提是,这座桥凝聚着时间和命运的力量,虽然只有七孔,每走一步,便会衰老一分。最终,这对情侣选择从七孔桥上牵手而过,虽然只有短短百步,但当他们走到桥那头时,双双白发苍苍,容颜皆老,可他们却换来了无怨无悔的执手到老。我在想,美丽的谎言,经年岁的洗淘,后来或许就变成了各种优美或凄美的动人传说;后世不在乎它的真实度,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深藏内心的各种良好祝愿和美好期待。然而,历史的足音,至今还藏在桥上四季枯荣的花草树木的根兜里;流逝的笑声,伴着两岸青山和谷里的溪流,徜徉在四时的变化里。

游玩却不能就此打住。往下一走,却是赫赫有名的卧龙潭。它是因喀斯特暗河形成而扬名。它是卧龙河的出口处,后来当地人把响水河引入,一起筑坝发电,这里就成了卧龙河和响水河的总源头。待我走到观景台时,月牙形的卧龙潭,由上舒缓地垂一帘透明的月形瀑布时,给你带来的是一份流畅、安然、娴静的感觉,但在它触及坝底的刹那间,一切却乱了。速度以瞬间来记,锐敏以不及醒悟来说,瀑水爆发般星点四射,雾气升腾,排山倒海,碎银高堆,惊涛拍岸,白浪滔天。而前方是卧龙潭瀑布,侧面却另有一倒海翻江的巨瀑甩下来,跌入谷底时,就与卧龙潭湍急的浪波互动成趣。山谷里滚流迅速,气浪猛烈,吼声雷鸣。水在瞬息,搅闹、搅凉、搅透了这一溪谷。

刚回过头,我们的车又沿溪而上。溪流一会儿幽深径流,一会儿叠瀑重浪。两岸树木清幽,繁茂清凉,忽然还来一个断桥飞瀑,惊羡一车旅客。

我们进入水上森林时,一切显得那般优雅、静美。如果说卧龙潭的水是交响曲,这里的水就是轻音乐了。它虽属于罕见的岩溶地貌水上森林区,曾经是一道河床,至今却满是树木。乍一看,有如少女般清秀、伶俐。

山里的太阳很大,我们在水上森林里,却是树林中。树木都不大,多情地从河床的沙粒中,随性地生长;它们不讲究规矩,怎样快乐怎样生长。树下溪流随性,哪儿动心往哪儿流,有时在一起,有时各分叉。一派青春、活泼、光鲜、随意、休闲的模样。有时平铺漫流,轻抒情怀;有时叠瀑欢歌,舒展浪漫;有时清流苍石,婀娜前行;有时涓涓细流,绕墩改步;有时泛光耀鳞,有时清澈流云;有时静其波,有时随鸟鸣。而我们走在其间,一会儿是花街石路,一会儿是遍布石墩;一会儿是简易石板,一会儿是天然山石。水中有树,树中有石,石中有水。树长水边,青藤缠绕,盘根错节。行走间,或绕树穿行,或跨水纵身,或踏浪踩沙。爱这流水,潺潺伴身,忘情于山间;爱这清风,缕缕飘过,忘味于江湖。

如果一定要我对小七孔说一句话,我想这样说:不是它最好,而是因为它独一无二。

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是荔波县的四大民族。其他民族在这里就成了少数民族。而瑶族在四大民族中,又是小族。今天去看瑶寨,肯定自有其特色。

手头资料这样告诉我:瑶山白裤瑶是瑶族一支历史悠久的古老支系,是一支长期深居高山密林、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狩猎民族,至今仍然保存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远古遗风,因其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又因其崇拜太阳神,信奉百神灵,图腾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印第安人极为相似而被外界称为“东方印第安人”。他们还善陀螺、善射箭、善刺绣。

导游告诉我,这支民族不看重出生、婚育。却看重丧葬,而且葬期多是在秋后。如果去世不合季节,家人就把他入棺存放,到季节了才安葬。安葬须用牛来祭祀。程序繁杂,活动丰富。男女老幼全副盛装,亲戚好友都来哀悼。取铜鼓,鸣鸟枪,放铁炮,摆长桌宴。长桌宴设在山中路上。客再多,就在路上加长桌。只有桌短,只有路长。长桌宴分为男女宴席,传统上,都是女人先用餐,男人后用餐。母系氏族的遗风特别明显。上桌后,佳酿流上桌来,言语间,便有谁先开了歌喉。伤心的事,喜悦的心声,互慕的情深,都以歌的形式唱到半夜。

这个民族特别喜欢陀螺,传统的打法,在他们来说,自不在话下。而陀螺在他们手上,却成了一件艺术品。陀螺在掌上旋,在手臂走,在膝盖转,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游,在空中飞。技艺走出山的寨门,已经在山外闯出一片新天地,而且高奖连连。

白裤瑶的女子夏装最有特点,整件衣服,就分为前后两片。前后片在双肩连接而外,左右肋间就用布带系上,两侧几乎就是空缺只见肉身了。这就是瑶族著名的“二片”服饰。前一片是纯黑粗布,表示前面的路是未知的;后一片则绣有瑶王的大印,表示对前人的尊崇。下身穿蓝白色为主调的百褶裙,不分老幼,皆长及膝盖。

我们走进瑶寨时,寨边很多人在纺织长廊中刺绣、闲聊、休憩,一派清朗舒适、恬静不拘、漫不经心的乡间气息。寨边建有很多木仓,仓都不大。所有木仓都是拦腰建库,顶着粮库上端的四个木柱上,都安上一个光滑的土陶坛子,这是防鼠的最佳办法。它的拦腰建库,就较好地保持了粮仓四周通风散热,仓内粮食不潮湿、不霉变、不结露,同时又可防盗、防雀。粮仓远离住房,又可防火。瑶族人的聪明才智,尽显在建仓上,让人佩服不已。

瑶族人居住的是吊脚楼,与黔东南苗族的吊脚楼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我好奇地屋前屋后观看它的格局。屋面分为两层,顶端两面倒水,第二层四面倒雨,两侧中间留出对流空间,保持屋的常年干燥。一、二楼装严,不给人通天漏地之感。砖砌的实体楼梯从前面上到二楼,二楼中间部分内缩一个走道,供通达两侧房间;两侧房间的门户,就成了正面互对;中间大门,正中地面朝前方,二楼就成了一个平放的“凹”字形。就木楼整体而言,给人严谨、缜密、细致、精巧、简洁、周全的感觉,但似乎少了些高大、丰富、伟岸、雄实、大气的气质。贾至说:“简近于智,俭近于仁,仁智居之,何陋之有?”这话到心到肺地在理。

猜你喜欢

七孔卧龙
安徽卧龙泵阀股份有限公司
卧龙记忆
游大小七孔
去荔波小七孔看水上森林
卧龙潭传奇
卧龙湾的夏天
卧龙电气拟收购南阳防爆
恢复卧龙湖生态系统初探
七孔变燃速发射药内弹道性能的数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