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指导策略研究
2018-11-16徐溪溪吴建平陈华明方芳
徐溪溪 吴建平 陈华明 方芳
摘 要: 本文通过统计近几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数据,调查分析在校生的就业意向着手,总结在校生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差距,使在校生以了解现实,恰当调整自我学习的计划,做好就业的准备。在此深入探讨了就业的问题,分析造成就业问题的原因。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就业指导策略。以供老师与学生的借鉴,高校提出人才培养方向改革,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就业问题;就业调查;就业指导策略
1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现状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教育技术在我国兴起,在视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的。在1998—2002年间,由于县市级兴建地方电视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失,所以有大量该专业毕业生到电台、电视台工作,教育技术学毕业生曾一度成为了电视节目制作的主要力量,填补了当时空缺。[1]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该专业就业也面临问题。一方面是高校的增设,资料显示截止2002年,我国有100多所高校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另一方面是高校的扩招,造成了培养方式的固定化,其相当于批量生产“线性产品”,毕业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甚至专业与社会的分层使很多用人单位对专业产生不解、误解,导致严峻的就业问题。综上所述,高校在培养人才与就业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
1) 培养模式单一造成结构性失业
目前,教育部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面向的是一个服务领域,而不是一个特定的职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职业的适应性,表现出职业能力多元化的特点。[2] 为此专业应设定宽口径、弹性化的培养模式,就业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要求学习知识除了专而精、广而博。许多院校在教学上更多的在技术、教育之间的表层上,一方面学生就业能力及观念方面存在缺失。所以专业教学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导致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出现断层,产生结构性失业。
2)教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技术性失业
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契合于社会的“高精尖”人才的发展方向。而资料显示普通本科在课程设计上缺乏综合性的内容,实践时间少且分散在各个课程和学期。课程内容具有冗杂性,培养方向具有模糊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比较薄弱,学科特点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培养方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再是该专业唯一的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招聘时要求有相关经验的优先,这也是学生就业问题的一大困境。培养单位应考虑学生如何才能够在毕业时就拥有能够从事技术方面的具体岗位的能力。教学设计及课程设置仅仅只是局限于教学与技术的表面,没有突出专业特色,导致的技术性失业。
下面我们以昆明学院近几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为例进行统计分析。
就业信息统计分析:从图表分析出就业类型从单一变得多样化。专业设定对于自主创业的培养较薄弱,学生创新性的增强迫在眉睫。公务员、地方基层项目、应征义务兵等就业形式的出现,但比重甚少。近几年就业趋势大致相像。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有所转变,仍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改进、加强。专业培养对创业的发展有所倦怠,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考研比例较低,在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模式上较缓慢。近几年还存在“考公务员热”的现象。
2调查问卷研究與分析
在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下,在校生很有必要了解本专业往届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规划职业,有选择、有重点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3]分析显示的就业短板,以及毕业生在就业观念、创业以及选择考研上有所或缺,在校生对“公务员”热现象所持态度。本次要了解在校生的就业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做了进一步研究。
2.1 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编制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表。问卷38个问题项目,其中34个为封闭型问题,4个为开放型问题。
2) 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是调查过程的起始阶段,其严格按照问卷调查法的要求进行设计。问卷分为八个小部分:(1)直接就业(2)自主创业(3)考研深造(4)考公务员(5)参军(6)村官(7)支教(8)西部大开发。其中创业、考研、公务员有针对性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在校生对就业短板及热现象是否与毕业生大相径庭。
3) 数据收集情况
问卷调查方式以网络调查的形式展开,分别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填写。研究样本来源渠道为手机提交和通过链接提交,有效率75%。
2.2数据分析
就业方向在参军、村官、支教及到西部支援的比重较少,而选择直接就业的相对较多,自主创业(21.33%)与公务员(16%)偏高于以往几届(0%-5%),考研比例10.6%与16、17届接近。数据显示学生的就业观念与现实存在沟壑。
选择直接就业学生,在考证风现象、兴趣与就业上持有理性的观点,部分对就业较迷茫,对人才市场行情及用人单位了解甚少。学生较多选择稳定、高薪、条件优异的职业;愿意去乡镇工作的学生能够有意识的适应市场及社会的需求,比较清楚自我不足、强项及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但在个人现实学习成长中不能依据其为发展航标,易脱离企业要求轨道。大学生作为新鲜血液对市场机制了解少,易把人才选拔市场理想化,致使求职时出现极强的排异反映。在如何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上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寻求就业指导、调整择业期望值、调整就业心态。
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在自我能力及热情方面是比较肯定的,在规划创业时也较具有理性,具有极强的冒险、创新精神。其对创业主要条件和难题的考量上也是较客观的。其适应社会培养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方向。本专业应对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模式的组织上做一定的改变,提供足够的创业平台,教学方式新颖活泼且多元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
选择考研深造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考研动机不是很纯粹为了提升自我知识及能力发展,部分学生选择盲从,学校的选择上偏具理性的,学生应得到一定的指导,使其认识到考研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考研的过程中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端正态度,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尽其所能。
选择考公务员的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对其有所了解,能够认识到其考试要点。但选择意图存在传统性,相对选择稳定性强、薪金高的职位。结果显示具有实践经验对应届毕业生考公务员具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及在校生应重视实践能力的提升。公务员考试竞争极其激励,学生对考公务员的心态有所调整,在备考时,也应当抓住其他领域的求职机会。不要一味的追寻社会热潮,被社会风气浅移默化,按部就班。对在校生来说新型的就业观念是迫在眉睫的。
3教育技术学就业指导策略
在就业的指导上,培养单位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方面有待改进,使学科自身的发展具体化,达到学科共享发展理念。所以给学生做相关的就业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以达到协调解决就业需求问题的目的。
1)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优化教学课程设置
培养单位应建立多元化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单位应建立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的培养模式。教学培养模式不仅要注重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还要紧抓学生课后的自我探究及实践,即在双主模式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自律性、主动性,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途径把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尤其是针对学生利用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如增设跨学科选修课程,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一些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使得学生把专业学习与就业去向剥离开来,跳出专业决定就业涡旋。
2)注重信息的收集抓住就业机遇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是就业的基础和关键。“双向选择”的前提是掌握并利用好一定的就业需求信息。学生必须会适量收集、整理同时以方便利用的方式存储与传递各种求职信息,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科学筛选和运用职业信息要求对就业信息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对国家一些支持、鼓励、保护的有关人才流动的政策法规应了解,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及对用人单位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以免就业时被动地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3)树立积极的擇业心态,合理调适就业心理
学生应树立必胜的信心,以积极、务实的心态去对待就业,还要严谨客观的评价自己,期望值不应过高,尤其热门职业。在择业时,不要眼高手低,要正确的认识就业的形势,进行科学的市场分析和调研,克服从众心理[5]。学生不能盲目地热衷于丰厚的待遇、发展迅速的地区,要认识到其严峻和残酷的竞争性。就业的竞争是优胜劣汰的筛选过程,需要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作出最佳的选择和科学预测。择业时应以自我的社会需要、突出优势、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作为出发点,寻求适合自我发挥才能的职业,实现自我的价值。
4)不断提升就业能力
尽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积累,但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还是能力[5]。 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把知识结构与自我各个方面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求职的过程中取胜。学生要抓住实验实习及社会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能力。其中最基本的能力有:
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生应学会变不利的因素为有利因素,去适应周围不断改变的环境。培养单位应提升学生独立生存的能力,通过心理引导,了解心理动态,建立培养机制。学生要学会克服困难,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美国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取决于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大学生应重视人际交往,正确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要主动尊重、关心、帮助他人。
表达能力,是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6]。其不仅决定着求职择业过程的亮点之处,而且是向他人展示自我的一种不可低估的能力。在面试环节上,表达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就业成败。学校应营造良好的语言锻炼环境,包括开展学术性演讲、朗诵比赛,开设普通话语言类课程。
5)职业生涯规划
现代职业生涯领域,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主题,所以必须注重采用新的职业生涯发展策略,这就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属于一个新的发展起点,应当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在充分考虑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技能等,以及在家人和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不断地努力实现。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作为在校生,应明确自己的方向并制定生涯规划,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与限制,才能在就业时根据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来抉择。[6]使职业成为有计划、有目的、有现实打算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事,是谋职者走向成功最好的保护伞。
参考文献
[1]张文君. 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7).
[2]张军征,张建平. 以职前培训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策略探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4).
[3]李智勇,张西宁,林关成.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校生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的策略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2(36).
[4]刘仲仁.《大学生择业指南》[M].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0.
[5]张霞道.《择业就业大学生求职指南》[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85-107.
[6]赵卫国.《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模式案例实务全书》[M]. 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