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情境在学前教育中的创设摭谈

2018-11-16王华萍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问题情境幼儿

摘 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针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指向性、故事式、猜想式、启发性、可操作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支持幼儿进行自主探究。

关键词:幼儿;问题情境;自主探究

作者简介:王华萍,上海市嘉定区丰庄幼儿园教师。(上海 20180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7-0115-0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问题设计是幼儿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通过教学实践,针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支持幼儿进行自主探究。

一、指向性问题情境,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切实指向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创设指向性明确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指明探究中思维的方向。

例如,大班科学活动“落下来”的目标:①观察、比较物体下落时的现象,对物体的下落现象感兴趣;②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表达。仔细观察这两个目标,可以发现目标中“观察、比较”“对物体下落感兴趣”及“记录和表达”是关键词。其中,“对物体下落感兴趣”是从情感上,让幼儿感到好奇、有探究和求知的兴趣,这是情趣诱导法。而“观察、比较”“记录和表达”可以看出是从技能上来说的,从目标中找出了关键词,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了。可以这样提问:“把纸巾高高举起,突然放下会发生什么?请你去试一试,用眼睛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用耳朵听一听你听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都记在脑子里用嘴巴来说一说。”“选两样东西,举到同一高度,同时放下来,会怎么样?把看到的,听到的,都记录在这张记录纸上。”

又如,大班科学活动“让它浮起来”的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探索让物体浮起来的方法,体验和同伴一起实验的快乐。这是从科学的情感态度上出发的,还包括了一定的科学技能方法。其中,“让物体浮起来”是一个关键点,这主要是要给沉下去的物体提供浮力,改变物体的整体密度,但改变物体的密度还要选择低密度的材料增加体积,即物体越轻,体积越大,得到的浮力就越大。这是活动的重点。分解了目标,很快就明确了目标的指向性,知道了整个活动的重难点后,就可以在设计环节时进行有层次性的提问:怎样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选择怎样的材料可以帮助物体浮起来?这样逐步深入的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上述案例中的提问,都以活动目标为导向,提问直接指向活动目标,利用问题情境的形式,让幼儿探究发现,达成活动目标。

二、故事式问题情境,增强探究的趣味性

利用幼儿喜欢的绘本故事情节,创设故事式的问题情境,增强探究的趣味性,引发幼儿的深度思考。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好饿的小蛇”中,教师采用幼儿都非常熟悉的绘本故事《好饿的小蛇》,抛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光和影的秘密。“咦,草堆里藏着什么?”教师问。“像是一条毛毛虫”“我觉得是一条蛇”……幼儿回答。教师将藏起来的手电筒拿出来,幼儿发现原来是手电筒的光将一条小蛇放大了。“这条小蛇好饿啊,它好想吃东西……”“它吃了苹果、香蕉、菠萝……”老师还没有发问,幼儿早已迫不及待地回答。“真的呢,好饿的小蛇发现了一根香蕉,我们怎么帮助它用手电筒吃到香蕉呢?小蛇和香蕉不能动哦”……

又如,大班科学活动“月亮的味道”开始前,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绘本故事《月亮的味道》。“小猴子想尝尝月亮的味道,它用了什么方法?”“垒高!”因为有前期的故事经验,幼儿脱口而出。“今天有动物也想尝尝月亮的味道,你们能帮帮它吗?”接着,幼儿非常感兴趣地开始第一次操作探究……

上述案例中,教师选取幼儿熟悉的绘本故事,创设故事式的问题情境,增强科学探究的趣味性,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三、猜想式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应“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不倒翁”中,教师请了3位幼儿碰一碰不倒翁后提问:“大家都看到了,不倒翁怎么碰都不会倒,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立即引起每个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接下来教师开始引导幼儿去“解决问题”。

又如,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3D图片”中,教师利用红绿3D的原理准备了4副眼镜,分别是红色镜片、绿色镜片、左红右绿镜片及左绿右红镜片,教师先出示一张红色轮廓的图片,并请幼儿戴上红色眼镜进行观察,戴眼镜前先请幼儿猜测:“猜猜看,戴上红色镜片继续看这张图会有什么效果?”让幼儿猜想后再进行验证。同理,教师先后出示其他图片,请幼儿戴上不同颜色的眼镜,采取先猜测后验证的方法请幼儿操作。

上述案例中,幼儿在猜测的过程中激发了探究兴趣,并在探究过程中完成了对自己猜测的验证。猜想式的问题情境,给了幼儿先猜测后验证的一般科学探究步骤,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

四、启发性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深度思考

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幼儿的想象活动中开始出现一些创造性因素,老师应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

例如,在“认识轮子”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提问:“除了汽车、自行车、小推车有轮子外,哪些东西应装上轮子,为什么?”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幼儿说了好多,“鞋子装上轮子会跑得很快”“电视机装上轮子搬起来很省力”“电冰箱装上轮子可以推来推去”“房子装上了轮子,可以搬来搬去,想住哪儿就把房子搬到哪儿”……

又如,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中,教师提问:“磁铁能吸起什么东西?”“条形磁铁红色的这头,白色这头和黑线中间这里,哪个地方吸的东西最多?”“你怎么证明那个地方吸得多呢?”“你想怎么吸呢?”通过巧妙地提出一系列渐进启发式的问题,引发幼儿进行深度思考,促使幼儿一步步探究磁铁的奥秘。

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启发幼儿思考、发现关系、深入探究和创造性的表现。

五、可操作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究

幼儿科学活动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必须借助材料进行操作。可操作性是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让幼儿通过操作来验证,幼儿听到问题后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还能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操作。

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水和油”中,教师提问:“请你试一试,等一会儿告诉我们,你发现了什么?”“小朋友们,请用小木棒把油和水搅拌一下,看看发生了什么?”“小耳朵竖起来,听一听是谁在叫?”“闻一闻,是什么气味呢?”这类问题都是具体可操作的,幼儿听到问题后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回应老师的问题,还能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操作。

又如,在中班科学活动“黄豆黄豆请安静”中,教师提问:“请你摇一摇,你能听到什么?”“你能摇一摇,让黄豆不发出声音吗?”“有什么办法摇黄豆不会发出声音?”这类提问都指向黄豆在罐子里碰撞产生的声音,幼儿知道教师要自己干什么、怎么做,才能达成操作的要求。

教师通过创設指向性、故事式、猜想式、启发式、可操作的问题情境,帮助幼儿沉浸在探究活动中,支持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使幼儿真正地在科学活动中乐于探究、喜欢探究、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1] 任丽娟.幼儿科学活动中问题设计的研究[J].中华少年,2017,(27):255-256.

[2] 王小为,罗超.以问题为导向的幼儿教学活动设计[J].基础教育参考,2016,(3):54-56.

[3] 陈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幼儿科学素养[J].新教育,2015,(22):65-66.

责任编辑 易继斌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问题情境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