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国际格局中日本经济复苏的因素初探
2018-11-16李涛
李涛
【摘 要】 文章探析了二战后国际格局中日本经济复苏的因素:美国对日占领政策调整和“美日安保体制”的确立;朝鲜战争中的良机;巧妙利用战争赔偿等问题。
【关键词】 二战;国际格局;日本;经济复苏;因素
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对峙。二战后的中国成为两大阵营角逐的舞台,中国革命的胜利导致美国失去中国这个远东地区重要的堡垒,转而改变对日本的占领政策并大力扶植日本,以之为其亚洲战略的桥头堡。日本经济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得以恢复和振兴。
一、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调整和“美日安保体制”的确立
二战结束后,美国派兵占领日本,原本计划对日本进行彻底的改造,使其军国主义势力完全消失,使日本彻底弱化,不足以对美国的亚洲战略构成威胁。然而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失去其亚洲战略据点,美国原来企图扶植和利用国民党政府作为其在亚洲称霸反苏工具的计划落空,为此美国开始打算将日本作为亚洲的稳定势力中心。对美国来说,把日本拉进西方阵营是既可行又唾手可得的捷径。随着 “冷战”的加剧及共产主义势力在东亚的蔓延,美国感受到一个弱小的日本虽然听命和追随自己,但不足以对抗和遏制共产主义,于是美国改变占领政策,着手扶植日本,旨在把日本建成亚太地区抵御共产主义的桥头堡。1948年5月26日,美国国务院向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正式提出了《关于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劝告案》,强调转换美国占领政策的必要性。该文件从“对抗共产主义势力扩张政策”的观念出发,把日本的“经济复兴当作安全保障”的重要课题。1949年12月30日,美国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决定阻止亚洲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大,决定美国将在亚洲“行使影响力”,“帮助亚洲非共产主义势力掌握主导权”。[1] 1950年3月,杜鲁门授意杜勒斯,让其负责对日媾和问题,并由他制定一个旨在把新中国排除在外的对日媾和方案。杜鲁门曾强调“中国革命的进展同日本重要性的增长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认为,日本经济问题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2] 1951年9月4日到9月8日,美國在旧金山召开了由其一手操纵的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所谓的《与日本国和平条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由此,日本被美国纳入其亚洲战略体系,日本成为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据点。
美国改变对日本的占领政策和将日本拉进其安保体制对日本经济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是日本得以保留战前遗留下来的工业基础,这对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二战结束之初,美国为了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物质基础,曾提出一项赔偿方案,建议将日本机床生产能力的一半,火力发电的一半及生产镁,铝的全部设备移出日本用于赔偿,但随着“冷战”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及美国占领政策的改变,这一项赔偿方案不了了之。工业基础的保留无疑为以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强大的工业后盾与实力。
二是美国向日本实施经济援助,对日本经济恢复起到了“输血”的作用。此期间美国向日本提供了20多亿美元援助,对经济一片废墟的日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三是日本没有沉重的军费负担,有能力大举“财”力用于经济建设。从吉田茂开始,日本多届内阁都利用美军的所谓军事保护奉行“富国轻兵”路线,在美国的“保护”之下,日本没有沉重的军费负担,“日本军费开支在1944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8.9%,1977年降为0.88%,是资本主义强国中最低的。”[3] 军费开支的骤减使日本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便于腾出更多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政府投资一直占日本国内总投资的20%以上,占财政支出的50%。正是由于日本长期被纳入“美日安保体制”之下,将自己的国防安全全部交与美国,日本自身的国防开支和军事负担减轻,则有能力把资源、劳力、科技、资金等主要力量用于经济发展,为经济的复兴间接提供了更多可支配资金。
二、朝鲜战争中的良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成为日本经济复兴的转折点。在三年朝鲜战争中,美军为把日本作为侵朝后方基地,加快了日本经济恢复步伐。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毗邻的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维修卡车、坦克、舰艇等,这对当时苦于需求不足的日本经济无异是一个求之不得的强刺激。日本从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的“特需”收入,据统计,“自战争爆发至1953年7月签定停战协定止,‘特需累计达24亿美元,到1955年则达36亿美元。”[4]此外,朝鲜战争使得日本军事工业得以恢复。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从日本订了大量军事订货,使日本军事工业在此机会下迅速复活,靠战争大肆殓财。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促使西方各国扩军备战升级,掀起了一股采购物资热,这又为日本的商品进入世界市场 敞开了大门。据不完全统计,仅1950年下半年,日本商品的出口比上半年增加 55%。1952年,日本商品的出口额等于 1949年的2.7倍。自1949年以来由于市场萧条积压下来的近 1500亿日元货物随之倾销殆尽。轻纺工业因为得到大量订货迅速恢复发展;钢铁、机械、造船、水泥等行业的生产也有大幅度增长。而这期间日本在朝鲜战争背景下美国的特需刺激下,日本经济迅速摆脱因执行旨在“开源节流”的“道奇”路线而造成的萧条,积压物质销售一空。而且日本政府在此刺激下通过经济领域几项重大的改革措施以及恰当的发展方针的确定,即“倾斜生产方式”的确定和实施,优先发展粮食及煤炭和钢铁工业,稳定了人民生活,解决了就业和资金积累及能源不足的问题,经济年增长率达到9.2%。到1953年,日本的各项经济指标(对外贸易除外)均已达到或超过战前最高水平。日本经济迅速复苏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起飞做好了准备。正如日本经济界人士所说“如果没有50年代那场朝战,日本绝对不可能在60年代末成为经济大国,朝战至少使日本赢得了10年时间”。[5]
三、巧妙利用战争赔偿的问题
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理应向在二战中受其侵略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赔偿,由于美国放弃对日本的彻底改造转而大力扶植日本,日本在战后不但没有做出应有的赔偿,反而巧妙地利用这一问题大做文章。据统计,接受日本赔偿的国家有:缅甸(二亿美元),菲律宾(五亿五千万美元),印度尼西亚(二亿三千三百万美元),南越(五千五百六四万美元),总赔偿额不过十亿八千二百六十万美元,而此外放弃赔偿请求权而代之以“经济合作”名义接受赔偿的国家有老挝、柬埔寨、缅甸、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六国,总计额为四亿六千三百三十四万美元,[6]以上两者之和远远不及战后德国向受其侵略国家所赔偿款额。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为了把日本拉进对抗新中国的营垒,主动放弃对日本战争索赔,同时还对其他亚洲弱小国家施加压力,不准它们向日本索要更多的赔款。据此,日本战后所赔偿款额还不及德国的十分之一。而据史料记载,日本在1931以来的侵华战争中杀害了约一千万至一千五百万中国人,使六千万人无家可归,造成了六百亿美元以上的损失。事实上,日本却未对中国支付任何赔偿。由此观之,在对被侵略国家的战争赔偿问题上,日本远远没有按照应赔额度进行赔偿,这间接为其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可兹利用的财力。
关于日本的战后赔偿问题,实乃美国刻意所为。二战中,美国在对日作战中伤亡了大量士兵,动用了众多军事装备,耗费了诸多军费,为何自己还带头放弃对日本这个昔日的对手的战争赔款,并且威逼东南亚其他国家不准向日本索要更多战争赔款?审视此时的国际政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已经不是美国昔日之盟友,日本不是美国昔日之敌人,在广袤的亚太地区,美国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桥头堡,而这个强大的桥头堡便是日本,因而美国急需刻意地扶植日本。
二战后,美国及西方阵营封锁了中国市场,对中国实行贸易禁运。面对此种情况,日本政府和财界希望利用赔偿问题向东南亚市场扩张,以实现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吉田首相曾说“对于失去中国市场的日本来说,找到东南亚市场是十分必要的”。日本政府和财界巧妙利用赔偿扩大出口,确立发展重化工业的基础。由于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赔偿不是用现金,而是用商品及赠送机器或成套设备等,这就成了再输出的契机,而为了维持再输出,就需要谋求国内经济成长,这也成为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缘由之一。
四、结语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相互对峙并在全球争霸的格局,两大阵营力量的此消彼长,深刻影响着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在“冷战”持续、中国革命的胜利、朝鲜战争的爆发等综合因素影响下,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力量失衡,于是转向调整其对日本的占领政策,并确立了“美日安保体制”。在美国大力扶植下,日本借助对自身有利的国际环境,迅速实现了自身经济的复苏。
【参考文献】
[1] 中村政則.近代日本的轨迹.收《占领后改革》第6卷[m].岩波书店出版社, 1995.84.
[2][6]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m].商务印书馆 ,1980.753.662.
[3] 世界历史(第二册)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5(1)209.
[4] 王淑珍,刘莉,冯瑞云著.日本近现代史简编[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10.1.238.
[5]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史[m].时事出版社,2003.203.
【作者简介】
李 涛(1985.7—)男,毕业于兰州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编辑,四川教育出版社产品研发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