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贵州省独立学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探究

2018-11-16吴婷婷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贵州省

【摘 要】 针对贵州省独立学院志愿服务现状与新媒体发展给志愿服务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构建独立学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策略是:深化团组织主导机制,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志愿者考核激励机制;打造项目化运作模式,营造特色志愿服务文化。

【关键词】 新媒体;贵州省;独立学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策略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加快高校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理念和整体格局,发挥共青团与新媒体的专业化协同平台的作用。志愿服务作为共青团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联系青年、引领青年、培育青年成长成才的重大使命。因此,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志愿服务长效运作机制改革,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丰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手段。

一、贵州省独立学院志愿服务现状概述

志愿服务一般指志愿者及其服务组织服务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根据志愿者及志愿者的组织类型,独立学院志愿服务特指的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的志愿服务:一是志愿者主要由独立学院青年大学生构成;二是志愿者组织是由独立学院成立与管理的组织机构;三是志愿者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他人与社会提供非营利、无偿、非职业化的援助行为。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理念、志愿者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志愿服务的进步时刻推动着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贵州省独立学院志愿服务在此背景下也同样取得了长足发展,并被赋予愈加深远的意义和内涵。

1、贵州省独立学院志愿服务的基本类型

自贵州省有组织开展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以来,形式各异、种类繁多的志愿服务类型纷纷出现在各独立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贵州省独立学院志愿服务主要有以下类型:

(1)围绕义务支教、扶贫帮困、科技推广、普法宣传、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事业开展的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此类志愿服务活动涵盖内容全面而广泛,是贵州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参与面最广、参与度最高、参与形式最多样的志愿服务类型。

(2)以政府名义主办或承办的重大会议、活动和比赛等提供的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贵州省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在近几年发展迅猛,以数博会、酒博会、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为代表的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建立了一套由大学生为主要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3)由政府单位牵头开展的海外、省外志愿服务。海外志愿服务主要由贵州团省委选派志愿者到缅甸从事教育志愿服务。省外志愿服务目前主要通过暑期“三下乡”、西部计划等途径赴贵州省外地区进行志愿服务。

2、贵州省独立学院志愿服务的管理运行模式

不同的志愿者组织具有不同的管理运行模式,经过对贵州省独立学院的调查发现,贵州省独立学院志愿服务的管理运行模式趋向一致,可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

(1)从志愿服务活动实施主体来看,贵州省独立学院志愿服务表现为以“共青团主导”为主的管理运行模式。目前,贵州省独立学院的志愿服务工作主要依托共青团倡导、发起和组织实施,多与政府联系密切。由于行政的推动力和共青团的号召力,使得该模式的推广运作得以广泛、高效实施,但也导致一些活动相对缺乏自主性和吸引力。部分大学生会参加社会志愿者组织或其他社会人士通过网络等渠道发起的志愿服务活动,但由于其发起方的专业性、可信度不够明确,大学生的参与度还很低。

(2)从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向来看,贵州省独立学院志愿服务表现为以“自上而下发起,自上而下推广”为主、“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为辅的管理运行模式。前者由共青团组织或民政部门发起并推广,由独立学院共青团组织实施,具有较强的行政性和时效性,多适用于大型赛会、海外援助、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等。后者则是由学生或学生社团等基层群体发起,由独立学院共青团组织实施,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多适用于社区服务、环境保護、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

二、新媒体发展带给志愿服务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众多行业致力于并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以数字、网络、移动技术为依托,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为终端的新媒体行业便是其中之一。当前,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新媒体模式的高度普及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冲击,独立学院志愿服务工作亦不例外。

1、新媒体发展带给志愿服务工作的机遇

(1)新媒体发展有利于志愿服务内容创新。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交互渠道更为广泛,速度更为高效,这使得志愿服务组织获取和转化信息更加便捷,与外界相互沟通和借鉴更为畅通,极大地有利于志愿服务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另一方面,大学生既是新媒体技术的积极使用者,又是志愿服务的主体,新媒体信息的大力冲击,有利于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发现和参与各类各样的志愿服务。

(2)新媒体发展有利于志愿服务机制改革。较之传统的线下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新媒体的应用能够优化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等的管理。目前,以团省委“志愿贵州”志愿者网络平台为代表,以各级共青团、志愿服务组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为依托的新媒体管理运行方式极为普遍。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志愿者的招募、管理、培训、激励,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布、管理、宣传等,使得志愿服务管理更为高效、便捷、科学、新颖。

(3)新媒体发展有利于志愿者精神和志愿服务文化传播。新媒体最有力的功能就是在最大化时间空间范围内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传递和交互,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组织运用新媒体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志愿事迹、优秀志愿者等的宣传和交流,起到了拓展平台、疏通渠道、扩大影响、加强互动等一系列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良好作用,能够更加广泛地、深入地、有效地进行志愿服务文化传播,同时,在社会各界产生传递志愿者精神正能量的积极反响。

2、新媒体发展带给志愿服务工作的挑战

(1)志愿服务组织新媒体运作和控制能力待提升。首先,新媒体环境和技术的发展,对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运作能力提出考验。管理者既要主动更新观念、转变模式,又要积极学习专业技术,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工作需求,这对于传统行政模式下的管理者是思维上、精力上、能力上的挑战。其次,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应变控制能力提出考验。信息量及传播途径的广泛性、高效性使得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存在极大隐患,这对管理者来说,需要高超的敏锐性和判断力来甄别好坏、明确决策、应急止损等,以实现其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管控。

(2)志愿者正确价值观念和综合素养需培养。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信息冲击下,机遇和风险并存,志愿者在得到更多更好的志愿机会和锻炼平台的同时,也可能被虚假的信息所蒙蔽、被错误的导向所吸引,不仅浪费了自身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与志愿者精神背道而驰,成为负能量的吸收者和传播者。这就需要志愿者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牢记志愿者精神,不被有偿的、利己的、不良的利益所驱使;同时,志愿者还需要更高的综合能力,在新媒体浪潮中,准确鉴别真伪、判断决策、传递价值、服务社会。

三、新媒体背景下独立学院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策略

根据贵州省独立学院志愿服务现状分析结果,结合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认为,应着重从管理机制、队伍建设、运作模式等几个方面加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

1、深化团组织主导机制,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一是要巩固独立学院志愿服务工作“共青团主导”模式。以团委为中心,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各级团组织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行政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志愿服务工作创造环境;团组织内部要加强沟通与协作,畅通“自下而上”反馈渠道,将更多的志愿服务需求和供给通过团组织实现对接。二是要用好新媒体平台加强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以志愿者注册为切入点,促进“志愿贵州”网络平台的广泛普及和功能拓展,实现志愿者、志愿活动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以团组织、志愿者协会为单位创建优化一批QQ、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和社群,服务于活动发布、人员管理、培训宣传等,增强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及时性、有效性、长久性;同时,团组织要增强媒体素养,组建和培养专门人才开发和运用信息化系统。

2、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志愿者考核激励机制

志愿者队伍建设状况是志愿服务水平的标志,是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基础,当前贵州省独立学院志愿服务队伍仍可强化。一是规范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在组织上以更加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服务提高志愿者标准;二是细化志愿者准入制度,坚持志愿项目与志愿者招募相结合,匹配专业化、精准化的志愿者参与服务,探索建立精细化招募机制;三是开展志愿者培养培训,通过团组织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与形式,加强志愿者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以此提高志愿者综合素养和能力;四是完善志愿者考核机制,通过志愿者注册审核、服务过程监督、组织考核評价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监督考核志愿者;五是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既要通过制度化管理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又要通过奖励制度和激励措施,将服务时长、先进表现等作为完成学业、评优评奖、升学就业等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发和维持志愿者热情,保持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和延续性。

3、打造项目化运作模式,营造特色志愿服务文化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多是在团组织的号召下进行,志愿服务意识仍需加强,同时,一次性志愿活动占有较大比例,不利于志愿服务长效发展。自2014年首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举办以来,志愿服务项目化的优势得以彰显,贵州省首个志愿服务项目孵化中心也于2017年正式成立。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是集中优质团队、发掘有益主题、契合服务对象需要的一种模式,并能够借助项目品牌优势,吸引多方资源,助力长久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独立学院大学生应着力于将志愿活动与贵州省情相结合,以“大数据”、“大扶贫”、“大生态”为出发点创造革新项目化志愿服务内容,加强志愿服务文化和志愿者精神的全方位宣传,在校园内外、省内外营造具有贵州特色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罗公利,肖强.青年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以山东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10.

【作者简介】

吴婷婷(1987—)女,汉族,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贵州省
构建公立医院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家校社”一体化的德育协同长效机制探究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正在制定,房价会降吗?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