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的调研与思考

2018-11-16郑田田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木偶戏调研思考

【摘 要】 合阳提线木偶戏是中国目前现存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传统戏剧剧种之一,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文通过对合阳提线木偶戏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调研,追述了其久远的传承历史和目前面临的生存困境。该文还就提线木偶戏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出了建议;要在剧本上加以改良;应该学习新的配乐技术;要积极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等宣传合阳提线木偶戏。

【关键词】 合阳;木偶戏;调研;思考

一、合阳提线木偶戏概况

1、历史概况

合阳提线木偶戏是中国目前现存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传统戏剧剧种之一。合阳人把提线木偶戏爱称为“线猴”,也叫“线胡”、“线戏”或者“小戏”,它是陕西东府特有的一个古老剧种。合阳提线木偶戏起于汉,而兴于唐,繁荣于明清。尤其在明清,流派纷呈、名角辈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1961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调查,清光绪年间合阳就有72家线戏班社,且流布到相邻的朝邑、澄城、大荔以及山西的芮城等地。1952年成立“晨光线剧社”,即今“合阳提线木偶剧团”,在民间尚有5个线戏班社。2006年4月列入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表演概况

合阳线戏的表演方法主要就是提线。表演时,在戏台上搭一高约1.2米的长板台,前边用布帐围起,演员站在布帐后的木台上,手提木偶在帐前表演。提偶的线根据角色的不同,分别分为五到十根不等,其中旦角线最多,从头、耳、手、腰、脚,到腹、肘、膝等关节处的加线,共有十七八根左右,最长的线有三四米,操作难度非常大。演员们在给调研组表演时表示,如此精巧生动的木偶动作,都需要演员们长时间的练习。合阳线戏艺人大部分都是由本地的农民组成,这些“半农半戏”的农民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搭台唱戏,在过去的老照片上,我们还可以经常看到他们表演时身穿长袍的身影。

线腔的剧目是十分丰富的,老艺人传说有五百余本,在合阳提线木偶戏剧团采访时,我们也有幸阅读了其中的两三本。据剧团成员说,现在的一些老艺人还能唱一二百本,最受欢迎的是“三箱二楼双钗”等。“三箱”指的是《百宝箱》、《西厢记》、《囊哉装箱》,“二楼”就是《谪仙楼》和《鸳鸯楼》,“双钗”是《金碗钗》和《双凤钗》。还有一部分艺人们即兴创作的线腔小戏,俗称“梢戏”。语言通俗上口,生活气息极浓。

二、合阳提线木偶戏面临的问题

“线戏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还十分流行”,合阳县文化馆的副研究馆员史耀增先生说,“那时合阳县就有20多个大的社演线戏,而且几乎村村有自己的班社,有的人有了钱,就为乡亲们出钱买戏偶组戏班,乡民们都爱看戏”。解放后,合阳线戏一度辉煌过,但好景不长,和所有其他的传统剧种面临的问题相似,合阳线戏目前也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威胁。由于线戏自古以来都是以师徒口头相传的形式传承,现在这种师徒学艺的传授方式已经不再,加之现在线戏市场不好,人才成了大问题。另外,一次外演,至少要演两三场,一个演员只能挣到四五十元。演出收入少,很多线戏演员转行,年轻人也很少有学艺的,合阳线戏面临失传的窘境。

在对木偶戏剧团团长和合阳县政府文广局负责人采访后,我们了解到剧团在发展中面临许多问题。一是体制问题。合阳提线木偶戏剧团是事业单位,但却由企业管理,是定额单位,工资许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二是人才稀缺。剧团发展需要良好氛围,主管部门要有一定责任感。但是县政府对戏剧的宣传力度较小,对青年一代吸引力不够。目前,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群众对合阳提线木偶戏的关注度和兴趣逐年下降,戏剧的演出场次也在逐年减少。剧团入不敷出,一部分从艺人员不得不放弃这条道路。《华商报》曾经报道过合阳提线木偶戏剧团命悬一线的状况,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不过在合阳提线木偶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剧团枯木逢春,政府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国家也加大了投入的资金量。

三、合阳提线木偶戏的发展现状

合阳提线木偶戏本身是一门需要技巧与耐心的艺术,它的发展需要艺人们进行较为长期的投入。在微博、朋友圈式文化快餐的环境中,仅仅依靠本地现场表演的提线木偶戏的生存空间在不断被压缩。但是,政府及时注意到合阳提线木偶戏的发展窘境,给予了十分有力的支持,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下,积极提供资金和宣传,使木偶戏能在文化浪潮中不至于被吞没。调查发现,合阳县政府已为提线木偶戏制定了保护计划,对现有雕刻艺人进行调查,了解其从艺过程、艺术特点、生活状况,为其建立个人档案;对其已制作的偶头精品及脸谱进行保护,防止流失,并为其实行生活补助,解除后顾之忧。安排专人与老艺人时常保持联系,掌握其需求及生活状况。此外,该县计划用五年时间建立既能有效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又与市场经济衔接的保护管理体制,实现制作、展览、销售一条龙。

目前,合阳木偶戏剧团共有演职人员三十余人,主要包括表演、唱腔、木偶设计等多类人员,演职人员结构主要呈现老、中、青梯队型,以年青人员为主,剧团可以说是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由于提线木偶戏主要靠传统戏来支撑剧目,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传承保护远远不够,还需要发展和创新。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盲目改变,一定要关注社会的主流需求,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创新。在剧本方面,应该融入一定技巧,有针对性地编写剧本,并同演职人员一起讨论该剧本排出戏后是否具有相应的社会价值,再将其加以推广。以前,剧团多在红白喜事以及举办庙会时演出,现在为了进一步宣传并向外推介,剧团也经常将景区作为展示平台,在西安小雁塔等地进行演出,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在,合阳提线木偶戏剧团已经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身影,演出踪迹走过了二十多个国家,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了陕西省合阳县一张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也让合阳成为了文化艺术之乡。

四、创新与思考

对于文化遗产,仅仅专注于保护和传承是不够的。当今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识到创新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类比闽南布袋戏,合阳木偶戏与其有许多相似之处,而部分锐意创新的布袋戏剧种(霹雳、金光布袋戏)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较大影响、甚至拥有了一大批青少年忠实粉丝。其原因就在于剧本、特效、平台等多方位创新,与时代接轨。对于合阳提线木偶戏,调研组经讨论后认为,可以学习布袋戏的创新模式。

首先,要在剧本上加以改良,不能局限于旧的京剧等戏剧唱本,而应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邀请富有文化底蕴的创作者撰写新的剧本。其次,木偶戏除了使用传统的锣、鼓、琴、瑟等乐器之外,应该学习新的配乐技术,利用电子网络等途径为人物、剧情增添更逼真的配音效果。最后,要积极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創建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宣传合阳提线木偶戏,同时在各大视频网站上传木偶戏表演,使当代青少年能够足不出户便欣赏到千里之外合阳木偶戏的精彩演出。

五、结语

通过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创新传统文化保护方式、传播方式刻不容缓。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应当承担创新保护文化的责任,让瑰丽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焕发出更亮丽的光彩。

【作者简介】

郑田田,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木偶戏调研思考
传统戏剧——木偶戏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木偶戏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木偶戏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