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通中国经济法学发展的经脉

2018-11-16戴武君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0期
关键词:经济法学改革开放

摘 要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分配关系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安徽地区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通过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进一步调整了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分配关系的调整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决策者进行城市改革的决心。分配是贯穿中国经济法学发展的经脉,从分配的视角可以看到我们经济法学的发展之路。就中国而言,国家的收入如何分配与国家的经济职能相关。

关键词 经济法学 分配关系 改革开放

作者简介:戴武君,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刑法、民商法、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252

分配关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法的发展历程,这便是改革的主要动因,也是经济法制度变迁的动力,还有与上述利益分配相关的政策,透过这些政策的变迁,随着改革的发展,分配关系的不断调整、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法也不断发展壮大。分配关系的变化、经济政策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随着改革、分配关系、相关政策的变化,法律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变化着,经济法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顺应社会潮流的变化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一、影响经济法学发展的动因

(一)基本动因

中国经济发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改革开放的进程,正是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才有了中国经济法的不断发展。从历史发展来看,主要是符合个人和企业利益分配的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进行改革,主要是生产关系远远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在生产关系中,分配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农村和城市都不能解决分配关系的问题,在民不聊生的农村地區,率先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积极性普遍提高,农村改革获得较大成功,产权改革与其他改革息息相关,改革是对既有利益的重新调整,影响经济法学发展的需要主要是由于个体利益的差别,个体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经济法的产生,有利于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变革与发展。个体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传统的规则、制度,还需要新的规则。正是基于个体利益的调整与现实的需要,才有经济法的应运而生,个体利益的调整需要体现的是个体的盈利性与社会公益性,还有两者之间的平衡,对社会公共的保障。

(二)直接动因

个体利益分配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因,而国家财政分配的需要则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国民经济趋于崩溃,由此产生财政压力,企业活力不足,经济利益受到影响,企业的利润持续上缴困难,迫使企业与国家进行改革,从可持续的角度,能够解决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在调整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分配关系的改革进程中,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尤为重要,从经济法的角度来说,要解决基础性的分配关系,让企业具有独立的利益,奠定市场经济主体的基础,运用经济法进行宏观调控。国家的财政分配体现的是社会公益性,财政分配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实行。

二、经济政策的变迁与发展

(一)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分配关系的调整是我们制定经济政策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产权关系逐渐明确,各类经济政策的作用更加明显。在改革初期的经济政策还是有计划经济的影子,所有的经济政策都是中央直接下达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开始更加注重管理的作用,特别是治国能力和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开始注重对法律的建设。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很多方面都是统一分配、统一管制,而随着闭关锁国的弊端日渐显露,国家开始在经济政策上有所放开,主要包括思想的解放、市场的打开,这样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改变不合理的限制经济自由的制度,放开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昧敞开大门,我国的经济政策要循序渐进,从最初的集中到放开再到集中,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随着经济政策的日渐明确化,政府对经济政策的管控逐渐放宽,并且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和法律政策进行了宏观调控,充分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经济政策的变化与经济手段的不断发展变化有着密切联系,有利于我们了解法律、熟悉法律、运用法律。

(二)经济政策对经济法的影响

前面我们主要从个体的利益分配和国家的财政分配来建立比较稳定的财政体制和财税政策,个体的利益分配是改革开放的基础动因。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国家要考虑如何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个人的经济待遇,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国民经济逐渐发展,快于财政增长的速度,尤其是确定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财政政策成为国家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重要的工具。虽然国家也放掉了一些财政收入权,但由于财政的重要程度,对政权还是有很多保留,国营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最高,企业的利润越大,所缴纳的税赋就越沉重,并带来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许多问题。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财政体制的变迁和税收制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在企业形式比较单一的时候,主要对企业税收政策集中管理;而随着企业形式的不断增多,特别是私营企业不断增多,企业利润增大,国家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了不同的税收政策,随着立法分散等问题的出现,国家的税收政策又有了一定的新变化,比如,1994年的税制改革目标就是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统一税法等,进一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正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财权和税权又出现了相对集中的趋势。经济法制度的发展与上述财政政策的变迁是一致的。

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与改革的初期,个体利益与国家的财政分配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我国的各种分配政策下,要求中央与地方权责结合、各负其责,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更加公平分配财政利益,更好解决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分解决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这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计,有利于解决我国财政分配方面的问题,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之后,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国家层面下的国企,国家进行改革主要就是针对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减轻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度,让国有企业拥有充分自主的控制权,从而更加有利于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时期思想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于生产关系逐渐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推动生产体制的不断变化,经济法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变化,充分体现在经济、政治、思想等不同的方面,经济法思想的不断完善,推动着经济法制度的不断建设。经济法的不断变迁也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分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法学研究与法学发展。

三、经济法律制度建设与法学研究之间的关联

经济法律制度建设与法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个体利益分配导致的现实经济问题一直在影响着国家的分配制度。分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分配的线索成为连接经济法的制度建设和法学研究的主要路径。

在改革开放初期,法律意识淡薄,国家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经济立法远远少于刑事立法、行政立法,国家对经济立法的管制并不是很严格,由于当时经济体制的影响,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法律发展阶段而言,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市场的准入,商品经济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直到1992年明确了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新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让人们对经济法的认知更加明确。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法制度,以及经济法理论的共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分配息息相关,个体利益分配是影响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因,国家财政分配是影响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正是在分配体制的发展变化下,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不断发展。国家的改革开放过程,实际上是中央权力不断下放到地方的体现,地方权力的自主化,有利于地方自己充分办实事,古往今来,专制化必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影响社会资源的分配,财税体制的不断改革也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不断调整我国的经济政策,使经济政策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引入分配机制,让分配占据主导地位,不断促进财税制度的改革,国家职能的变化过程也是分配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我国一直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影响着法学发展的轨迹,只有做好财政体制的分配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促进国家相关分配制度的改革,不能保证人人公平,至少是社会资源充分有效合理配置。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简政放权,政府要做好自己的角色,不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体现,不断促进社会分配公平,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制度的建设发展,在有效分配中促进社会进步。

总之,分配是贯穿于中国经济法制度和经济法理论的重要脉络,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经济职能的转变、经济政策的制定、国家利益的分配等,经济法律制度与经济法理论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把握经济法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经济法理论研究的重点、难点,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推进经济法的理论发展和制度建设,使经济法成为有效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法。

从分配的视角来看中国经济法的发展,可以发现个体利益与国家财政分配利益之间的差别,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是分配不断调整的过程,国家的财政收入分配与国家的经济职能、经济政策、经济法治等正相关,可以揭示经济政策、经济法律制度、经济法研究等相关规律。

参考文献:

[1]张守文.贯通中国经济法学发展的经脉——以分配为视角.政法论坛.2009,27(6).

[2]王艳林、赵雄.中国经济法学: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回顾与展望.法学评论.1999(1).

[3]郭金良.论经济法学研究方法——基于中国法学研究转型的思考.西部法学评论.2013(3).

[4]李昌庚.中国经济法学的困境与出路——兼对社会法等部门法划分的反思.北方法学.2014,8(5).

[5]彭飛荣.中国经济法学知识结构之分析——以经济法学研究会10年(2001-2010)年会综述为样本.法商研究.2011,28(2).

[6]岳彩申.中国经济法学30年发展的理论创新及贡献.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7]朱崇实、李晓辉、李刚.中国经济法学三十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经济法论丛.2009,16(1).

[8]左海聪.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法学评论.2001(3).

猜你喜欢

经济法学改革开放
新时代中国经济法学的问题意识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经济法学发展中的理论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经济法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和优化研究
包容性发展视角下时政话语的经济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