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绿色发展道路建生态宜居农村
2018-11-16申珂瑜赵凌宇
申珂瑜 赵凌宇
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不仅是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发展的战略要求,更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在农村地区的充分体现。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一、生态宜居的深刻内涵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管理手段不当、观念落后、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地区存在大量建设规划不合理、环境遭污染等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错误发展方式。而生态宜居要求的提出,为新时代农村走绿色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升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生态环境绿色
在新的社会发展时代背景下,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努力做到村容村貌的干净整洁、合理规划。农村发展不仅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更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保护田、塘、丘、林、路等生态要素,搞好污染治理、土壤保护等工作。同时还要注重对乡村原本风貌的保护,挖掘特色乡土味道,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农村的生产、生活,科学合理地规划村庄建设,充分凸显本土特色。
(二)农业发展绿色
为提升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收入,部分农村地区曾过度透支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土壤、水源、林地等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宜居要求下的农业发展,农业生产者应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一切生产行动的前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高新技术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二、生态宜居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体到农民群体,就体现在农业发展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也需要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体到城市居民群体,就体现在城市居民需要更多的生态农产品和以农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环境优美的休闲旅游场所。因此,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是针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发展战略上作出的调整和反映,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生态宜居的现实路径
(一)革新思想观念
农村发展要实现生态宜居,首先要从意识层面着手,以生态保护意识推动生态行为实践。要努力做到从领导层到农民人人都时刻保持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的敏感性,主动、及时地剔除发展过程中不健康、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通过媒体、讲座、海报等多种宣传方式不断提升村民生态文化素质,进而保证在决策部署、生产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安全。
(二)合理规划部署农村建设
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虽地缘广阔、可规划面积大,但由于规划建设水平和技术有限,加上农村地区地形多样、农民喜好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建设常出现参差不齐、建设不合理的现象,使村容村貌大打折扣。因此,建议相关规划部门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乡村本土特色,因地制宜、因势而建,形成统一规划体系。
(三)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体系
推动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应从法规和制度两个方面着力,即约束和支持。约束,就是要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来约束和限制不利于生态可持续性的行为。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给农村的生产生活各项内容以正向的引导,纠改不正之风。支持,就是要建立促使农民自发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内在激励机制,以形成支持动力。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支持政策,增加对农村生态保护和绿色农业发展的投入,对于发展绿色农业、遵循绿色生态导向、积极进行生产技术革新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物质补贴和荣誉奖励。此外,农民要想增加收入关键要靠市场,如何推动绿色农业和市场对接就成为关鍵所在。首先,政府应着力打造农村产业叫得响的产品品牌和特色旅游胜地,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势多渠道大力宣传旅游特色和生态产品,以品牌效应提升知名度,打开市场;其次,占据品牌优势后要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为绿色农业建立一个从田间到市场的顺畅销售渠道,“引进来”就是开发农村的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吸引城市居民来享受农村的绿水青山,“走出去”就是发展新业态,挖掘网络资源,采用与电商或实体经销商合作的方式把绿色农产品从幕后推到台前。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持不懈,让农民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道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符合生态宜居的发展要求,也定将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
【本文系河北行政学院资助项目“生态宜居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