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培育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

2018-11-16袁英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8年1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袁英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年年底,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质量标准发布,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立德树人在教学中落到实处。落实立德树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师应通过语文教材来培养职校生的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使其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一、紧扣文本,植入爱国主义精神

学校要想将职校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是前提。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在学生心中植入爱国主义思想,才会使其立志扎实掌握专业技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学习。而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其多学习经典作品和优秀传统文化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选用了许多名家经典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其承载的思想、情感,能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激发其爱国主义精神。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慨叹,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令一代伟人的爱国主义形象深入人心。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并且坚信中国少年必有志士,能使国家富强,雄立于地球,反映了作者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能震撼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强烈的进取精神。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讲述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中,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在枪弹的攒射中互相救助、从容镇静的故事。鲁迅撰此文,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称她们为“真的猛士”。教师可通过对课文的讲解,将她们的爱国精神传导给学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不计私怨,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同心协力,辅佐君王,抵御秦国入侵的故事。古今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操、胸襟气度,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范,铸就了生生不息、根深叶茂的民族之魂,已深深地融入了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涵养着爱岗、敬业、责任、担当等职业精神,提升了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境界。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以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为抓手,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在读和议的基础上,再组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使爱国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彰显职业精神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明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地位,强调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知识、技能,从而形成能力,提高素养。教师可以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心理特点,从中职生就业、创业的需要出发,使活动内容、思想与专业贴近、互融;可以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鼓励其参加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培养其语文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其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如学习科技新闻《“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就可让学生了解“可燃冰”的概念、分布、形成,知晓其对于满足人类能源需要所具有的“巨大的潜力”,以及开采难度之高,以让学生明白,能源供应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顺利、平稳地发展。同时,能源的过度开采与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此笔者开展了“保护环境,倡导低碳生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为本次活动设计标语和活动方案,对自身在生活中是如何做到低碳环保的进行问卷调查,最后评选出本次活动的最佳创意。这样,在组队、分工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重塑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类未来发展、珍惜爱护自然资源,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在整个实践活动中进行评价,能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取长补短,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目的。再如笔者开展的《对你所学专业中的领军人物进行一次访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更贴近学生的专业,有助于学生对今后三年的专业学习乃至就业的方向和前景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也让学生从行业翘楚身上感悟职业精神。

三、挖掘媒体的多元信息,提升人文素养

在信息时代,多元的媒体文化载体和形式,从不同角度、方面、层次,全方位地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实例。如在教授梁启超《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假如你是一名环卫工,你是否会因此自卑地抬不起头?假如你是一名公务员,你是否认为自己就高高在上?假如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你是否就轻易地选择跳槽?”这些问题实际上触及职业精神的核心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从此文中找到答案(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之后,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片段,展示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建成下水,“复兴号”高铁再创新速度试运营,港珠澳大桥合龙、C919首飞、“中国天眼”FAST吊装、“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组装、“蓝鲸2号”海上钻井平台运行等宏大场面。教师通过展示这些问鼎世界巅峰的工程所迸发出的惊心动魄的创造力,让学生体悟当下中国的创新精神,理解科学家、工程师们的职业精神实质之所在。教师也可以播放纪录片《大国工匠》片段:亲手打磨出新一代大飞机C919全新零部件的高级技师胡双全;30多年来手捞宣纸成品率达100%的纪录保持者、高级技师周东红;海底隧道对接零缝隙的港珠澳大桥钳工管延安;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丝巾”的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等等。片中的8位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用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不懈的追求诠释着“工匠精神”。可以说,大国工匠立足本职、自强不息、勤勉踏实、尽责尽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博大情怀,彰显了大国风范,是其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挖掘多元媒体鲜活的信息、生动的实例,对语文课堂进行课外延伸,使学生入情入境,以激励其树立远大理想,崇尚严谨细致的敬业精神,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总之,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价值,只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符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内容和做法,并结合现实状况,做到“为我所用”,致力于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融合,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责编 李光遠)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拿出精神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