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由后进生组成的班级,怎么办?
2018-11-16李迪
李迪
李老师:
您好!
我刚刚接手了一个全部由后进生组成的班级。第一次进教室,学生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黑板没人擦,碎纸片满地都是,课间出操的同学不到一半……这让我十分烦恼,不知该从何处入手进行管理。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张老师
张老师:
您好!
学校为了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将同一年级部分成绩暂时落后、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组成一个班,实为无奈之举。如您所知,带后进生组成的班级和带“尖子班”“实验班”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所认同的价值观,“尖子班”的学生也许很容易接纳,但在后进生组成的班级却可能没有市场。
作为教师,面对后进生,我们很少思考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而更多的是对这些行为表现进行是非判断。
这些后进生认为,自己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造成的,他只能那么做:“我不是在老师你所设计的世界中存在着的,如果你来到我所处的世界,以我的环境(比如从小父母离异,或是父母离家外出打工,或者身边的同学都不爱学习,等等)为背景来和我谈生存问题,我乐意和你聊;如果你只是把你的观念在我的世界中散播,是没用的。”
然而老师你来吗?你肯放下成见和我相处吗?我能去吗?尖子班会要我这样的学生吗?生活在你构筑的世界中的人们会接纳我吗?
所以,在管理后进班之前,作为教师不妨想想:我们所希冀的、试图构筑的班级氛围是否和后进班自身存在的氛围有冲突。在有冲突存在的情况下,我们费尽口舌和学生讲道理,他们是不认同的。毕竟后进班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后进”,他们在群体中所遵守的规则可能是他们认为实用的“潜规则”,与我们所要求学生遵守的规则有区别。如果忽视这一点,而片面地要求学生遵守我们制定的规则,必然会引发矛盾。
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之前,首先要考虑我们的观念是否可以被后进生接纳——即便是循序渐进地接纳,也需要教师的沟通技巧;其次是我们应尽可能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否则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
怎样引导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第一,不动声色,冷静分析,以身作则。
学生不打扫卫生,没关系,教师不动声色、以身作则,自己把地扫干净,既不必撒手不管,也不必怒发冲冠;学生集合拖拉,没关系,我们课间操时早早地站在教室门口,温和而坚决地招呼同学们走出教室;看见违纪现象,也不必勃然大怒,只是温馨提醒学生正确的做法……总之,我们的态度是“温柔地坚持”和“不含敌意地反对”,尽可能避免和学生发生正面冲突。这样的忍让不是软弱,而是心灵强大的另一种诠释。当他们习惯了整洁的环境,自然会排斥脏乱差的现象;当他们能够按时出操了,我们要大张旗鼓地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的愉悦。
然而,这还只是“表面文章”。接下来,班主任要通过观察班级氛围、与家长沟通和向其他科任教师了解情况等方式,确定班级舆论的主导者是哪几个,他们的性格、行为习惯、“三观”怎样,家庭成长环境如何,有哪些行为习惯和班主任主导的班风不一致、为何不一致等。班主任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必急着去改变他们,知道遇事他们会做出什么反应足矣。
我们常说要尊重学生。尊重的含义,是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我们希望他们成为的那个样子。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学生都是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着的。如此坚定、温和又心存善意地和学生相处,在这一回合,我们就算不胜利,也很难失败。
第二,借助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增强班级凝聚力最好的方式,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如广播操比赛、歌咏比赛、拔河比赛等。所谓的后进生,不外乎行为习惯差、成绩不好、纪律散漫等,但他们对这样的竞赛很有兴趣,只要好好组织,效果一定不错。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此类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让学生忙碌起来,没有时间淘气;二是学生们团结一致,在活动中学会适当收敛自己的个性,接纳与自己个性不同的他人;三是每一项活动都有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四是大家为一个共同目标努力,可增强班级自豪感和凝聚力,即便比赛失利,教师也可以借机引导学生理智应对挫败,拉近师生的距离。
很多后进生组成的班级的班风,都是由一次成功的比赛而开始改变的。
第三,借小活动或小故事统一学生思想,引导学生自律。
现在的学生个性张扬,我们在课堂上呼喊“别吵了!静下来!”也许根本没有用,远不如采用一些令课堂气氛更好的小技巧有效果。
就我自己而言,我带的是职业中专的学生,我经常做以下几件事情。
1.课前共唱一首歌
我会和同学们一边唱《感恩的心》,一边做手语操。一来培养学生感恩的心,二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同样的动作,可以让学生的心收一收,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2.讲故事,读文章
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每周上一节故事课。为了让学生养成会倾听、勤思考的习惯,讲故事时我采取“边讲边提问”“听故事猜情节”的形式。尤其是当我看见谁的注意力不集中,就挑选谁来回答问题,如果有同学回答不出来,我会温和地让他挑选一个自己认为能回答出来的同学帮助他,并微笑着要求他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真诚地道谢。这样一来,开小差的同学既能掌握故事的寓意,又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同学之间的感情也更加和谐。
3.目光对视,心灵交流
课堂上若有嘈杂声,我就面带笑容,用蒙台梭利的“肃静”法,瞪大眼睛,让学生和我对视。用眼神交流,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第四,树立榜样,引领学生自觉。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你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近几年,我每天都会用手机记录下学生们的美好瞬间:关心同学、打扫卫生、认真阅读等。我利用班会课时间,把这些照片用投影仪放映出来,让学生自评或互评,最后给予肯定和鼓励。班会结束后,我会把这些内容做成PPT,发到家长群里,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和家长交流的话题,家长会为自己的孩子点赞,并督促他们更加努力。
第五,师生飞鸿,培养学生自爱。
近几年来,我常会静下心给学生写信,谈“红颜如何才能不薄命”“男人味儿是什么味儿”,谈自由与纪律、哲学与人生,谈毕淑敏、龙应台……学生对这样的谈心和书信来往非常喜欢,他们觉得老师的心,始终是和他们在一起的。
谈到如何当后进生的班主任,我不禁要旗帜鲜明地主张“动起来”,因为“执行”比“说教”更重要,其原理是心理学中的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又称行为矫正或学习疗法。它是根据行为学习及条件反射理论消除和纠正异常行为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治疗方法。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源于被它的结果强化。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保持某种行为,就要不断给予其奖励;要消除学生某种行为,就设法对其不当行为进行惩罚。在后进班管理中,让学生体验比赛获得成功的愉悦、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加以赞美等奖励学生的做法,就是行为主义中的“阳性强化法”;而在严明的制度约束下,让学生因自己的违纪行为而产生不快的体验,可看作是“厌恶疗法”,这种疗法可以逐步达到消除学生不良习惯的目的。
除行为疗法外,在后进班的管理中还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我在前文提到了用唱儿歌、讲故事、读文章、写信等方式来统一思想,其原理是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通过改变人的思维和不良认知,培养合理思维,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的方法。比如,后进学生认为自己成绩很差,教师可以纠正说:“同学们的意思是,你们以前考试成绩不好?”(答:是的。)“如果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成绩是不是会好起来?”(答:也许会好起来。)“那我们就好好学习試一下吧!”或者问:“一辈子时间很长,能不能因为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成绩差,就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这样的理念不但对学生重要,对班主任也同样重要。
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班主任们:后进班学生在班主任眼中是什么角色、后进生的内涵包括了什么,其实都可由班主任去定义。我们的定义,决定了我们的方法与策略,进而决定了学生接受和被引导的效果。
我们再来进一步延伸一下:后进班学生在自己眼中的角色是什么,其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定义。他们的定义,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态度,进而决定了他们被引导的效果。只要学生认为自己只是暂时落后,只要努力,自己的前途依然光明,他们势必会加倍努力。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