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背景知识在中职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8-11-16方爱梅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背景知识古诗词阅读教学

方爱梅

[摘 要]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深深打上了特定时代的烙印。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合理利用作家、时代背景知识去解读古诗词的意象,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探究古诗词的艺术风格,有助于学生领略古诗词文化的魅力,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背景知识;古诗词;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0-0094-02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实斋学派创始人章学诚进一步指出“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可见,“知人论世”是鉴赏古诗词作品常用的手法。那么,在中职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作家、时代背景知识来解读古诗词的意象,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探究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鄙的看法。

一、结合作家背景解读诗词意象

诗歌通常借助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等来寄托情思,所谓“立象以尽意”。在古典诗词意象解读中总是能捕捉到作家的身影。因此,合理地运用作家背景知识对准确地解读诗词意象、理解作者情思大有裨益。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开头四句写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四句到底写什么样的景?寄托着诗人什么样的情?在解读诗歌时,如果能够与杜甫的身世遭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轻松知晓。杜甫年轻时壮志凌云,走入仕途后却處处碰壁,尽管其谨言慎行,仍旧遭受排挤打压,一直沉于下僚,终生郁郁不得志,晚年被迫辞官,漂泊西南,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旅夜书怀》就写于诗人晚年西南漂泊途中。诗人将“细草”“孤舟”放置在“平野”“大江”这些辽阔的背景中来描写,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平野”“大江”的宏阔、伟大来反衬“细草”“孤舟”的渺小、卑微。特别是尾联,诗人以“沙鸥”自喻,把由于仕途不顺、遭受排挤打压而导致辞官漂泊的自己比作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天地虽大,却没有一只沙鸥的栖身之所,杜甫虽有才情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二者何等相似。江岸寒风中萧瑟发抖的细草,江面桅杆矗立的小舟,天地间孤独的沙鸥不就是诗人漂泊无依的现实生活的写照吗?了解了杜甫的身世遭遇,对于他诗歌中所寄托的身世飘摇之感和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就不难体会了。

二、结合时代背景鉴赏诗词内容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的创作题材是有所侧重的。如北宋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诗词作品中就多闲适之作、理趣之诗;而南宋朝廷一直饱受西南少数民族的欺凌,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统治阶级却依然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这引起许多爱国人士的不满和担忧,南宋的爱国诗词就特别突出。因此,鉴赏诗词时把诗词内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分析,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第二年就发生了“靖康之难”,从小跟着家人过着流浪逃亡的生活。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之下,陆游从小萌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他中年时曾经投身军旅,积极筹备北伐事业,两次亲临抗金第一线,第一次是39岁时跟随张浚北伐,第二次是48岁时任王炎幕僚,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北望中原、浩气如山。陆游62岁时所写的《书愤》就是对早年抗金之事的追忆和感慨。“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少时不曾想过杀敌报国的道路竟会如此艰辛,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也是对早年抗金生涯的回忆。“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里诗人引用了檀道济的典故,表明自己早年也曾满怀扬威边地、杀敌报国的大志,但是如今衰鬓先斑,大志落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人以诸葛亮坚持北伐,虽未成功,却赢得了千秋万代的美名的故事来斥责朝廷中的投降派,表明自己坚持北伐之志也如诸葛亮一样。通过对陆游诗歌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时代背景在作者的思想和诗歌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见鉴赏诗词时联系时代背景非常重要。

三、联系生活经历探究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诗人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在诗作中的直接体现,它是衡量作品艺术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鉴赏诗词作品时,探究艺术风格是其重要内容。我们在探究诗词艺术风格时,会发现不同作家诗词风格各不相同,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艺术风格也会有所变化。

任何一个诗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时代盛衰心理、风尚等会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影响作家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创作个性,从而使诗人的创作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因此,探究诗词艺术风格离不开对作家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的了解。

如探究李煜词风就需要把他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经历和其亡国的历史联系起来。李煜早期多写宫廷享乐生活和男女爱情,风格以柔靡为主;后期多抒发亡国之哀痛及囚禁生活之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顶峰。资立安评价李煜晚年的词为“千古哀音,百代绝唱”。李煜的词风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的变化呢?这与他亡国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李煜亡国之前过着声色犬马、极尽奢华的放荡生活。天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宋兵攻陷金陵,南唐为宋所灭,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囚禁于小楼之中。他从原来的一国之君、九五之尊沦为了阶下囚,忍受着人世间最难堪的屈辱。亡国的悔恨、思念、惆怅、无奈包裹着他,囚徒的屈辱、恐惧、绝望折磨着他,生死不由己的屈辱境地,精神上的痛苦无以言表,其心发之于词,便一变往昔宫廷生活的气息,一个亡国之君的哀痛和悲恨冲激而出。他词中的愁恨哀怨之情全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不同的词人所处时代不一样,他们词的艺术风格也会不同。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可以组织学生探究同为豪放派词人的豪放词作,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苏轼的词是豪放中见旷达,而辛弃疾的词是豪放中见悲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这种不同是二人所处时代不同和经历不同使然。苏轼生活在北宋王朝的承平时期,他的少年和人生关键的入仕时期都是在宋朝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宋仁宗主政时期,后来继位的神宗也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虽然当时的社会危机四伏,但表面还是比较安定的,而且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而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从小生活在金人统治区,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在人民抗金斗争的鼓舞下,他参加义军,曾有过追杀盗印的义端和尚和活捉叛徒张安国的壮举,但是自从投靠南宋朝廷后,手里就失去了钢刀利剑,代之以软笔毫毛,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内心世界极为压抑和痛苦,因此,秀口吐出的满是悲愤之情。所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生经历致使苏轼和辛弃疾虽然同为豪放派代表,但是词风仍有不同之处。

综上可知,作家、时代背景知识在古诗词意象解读、内容分析、风格探究的阅读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吕叔湘说:“作者是怎么个人,这篇课文有什么背景,如果课本上没有说明,也需要说几句。”王运熙也说:“中国历来文史二者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文学作品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其内容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社会现象;要想比较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熟悉历史。”作家、时代背景知识在读者和文本之间架构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借助这座桥梁,学生能够突破时代的阻隔、文化的断层和语境变化所产生的阅读障碍,穿越时空,与历代的大师展开直接对话,从而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思想,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背景知识古诗词阅读教学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从雅思的发展看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述评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古诗词中的新年
借助背景知识,引导个性化阅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