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
2018-11-16陈茵
陈茵
[摘 要]“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源于建构主义理论,由师生根据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取探究、合作、讨论等一系列的学习方式,进一步解决所提出的相关问题。该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的灌输式、讲授式教学。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对“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教学程序进行探讨。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14-02
开展“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将建构主义学习以及教学理论作为基础,构建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要实现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这是教育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本质的要求。鉴于以上认识,提出小学数学“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设想,并按照“问题解决”的形式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一、“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背景
如今的社会在不断发展,数学教育目标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如今的教学则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持续的发展。“小学数学内容必须是接近生活的、现实的,而且具有挑战性的。教师所预设的教学内容,必须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探讨、沟通、研究等。”“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只有练习和模仿,更要有动手实践、思考研究和合作学习等一系列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做到让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教师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也要教会学生交流合作,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自主理解与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学习是一种对知识进行认知的过程,它的重点在于“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借助技能和经验主动建构知识”。教师的职责,也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控制,还要建立一个适宜学习的氛围和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地经历学习过程。
因此,教师教学时要选择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联系的问题,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及教学工具,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学生掌握一系列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获得相关的经验,才能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二、“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
在“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中,重点在于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活动中主动思考,从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对知识体系进行建构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
在“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中,“提出问题”属于最主要的一个阶段。人们的认知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发现了问题,才产生一系列的认知活动。也就是说,人的认知来源于问题,问题属于认知情感的主要动力。是否能促使问题变成学习的关键点,教会学生思考和探索,重点在于教师能不能创设生动有趣、科学合理的学习情境。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来说,设计问题情境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学生的实际生活里找到数学知识的基本模型;二是在学生的现实生活里,创设关于认知的矛盾冲突。问题情境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社会调查、情境故事、现实模拟、数学游戏等。
在实际操作中,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之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备科学性、可接受性、探索性,且难易适度,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生活中,平行四边形并非处处可见,尤其是涉及面积计算,但平行四边形从形状到面积计算,都与长方形密切相关。针对平行四边形的这一特点,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情境。
师: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棒,就在课桌上。请从这些小棒中任意选取四根,摆成你所喜欢的四边形。
(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摆出各种各样的四边形。)
师:大家都摆出了自己喜欢的四边形,相互看一看,再想一想,怎样才能改变它的形状?
生1:移动小棒。
生2:改变相邻两根小棒组成的角的大小。
师:把你们说的归纳起来,就得到一个结论——两个完全相同的四边形,除了相应的边相等,对应的角也必须相等。
师(以长方形为例进行演示):你们从演示中看到了什么?
生3:改变长方形的内角,可以使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高也随之发生变化。
师:从它的变化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或者说你想知道什么?
生4:它们的面积会不会发生变化?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以上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来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阶段——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过去的教学侧重于让学生记忆公式、定理、法則,而“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关注的则是学生有没有将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进行结合,从而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仍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在用四根小棒可以摆成长方形,也可以摆成平行四边形后,“这两种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是学生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学生主观上要探究的问题。这时,教师不能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轨道,通过不断推进,启发学生的思维。
师:针对这个问题,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面积相等,理由是当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后,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腰,相应的长度不变,所以面积不变;另一种是面积不相等,理由是在方格纸上做过对比。 )
师:认为面积相等的同学,是通过分析得出的,依据的是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腰有关。“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是我们已经探究过的,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腰有关”只是一种猜测,猜测是不能作为推理根据的。认为面积不相等的同学是经过实践验证得出的,但仅用了一个实例,只能说面积可能不相同,要作为一般性结论,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想一想,要探究这个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
生:关键是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很好。平行四边形有底、腰、高,它的面积究竟与什么有关呢?又如何计算呢?可以利用我给大家准备的方格纸及平行四边形图片进一步探讨。
(教师给学生的探究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在形成初步结论后,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
总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间接的方式去指导学生,不必把学生的思维方式框到一种模式上,而是让学生围绕解决问题的主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协作探索,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达成数学学习的基本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情感观,这是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重要经历。
第三阶段——解释与应用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以“用数学”为主,有别于传统的“巩固练习”。既不能把重点完全放在数学思维和技能训练上,更不能把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作为全部。必须重视“用数学”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和对多种可能性的解释,使学生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相互交流中自我反思,在“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因此,教师对问题的选择和设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是题材要丰富,要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二是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三是符合学生实际,具有探索性;四是问题结论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能够使学生做出富有个性的判断。如,在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可以提出:“你们用自己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用‘底×高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果把这个可活动的长方形框架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面积会有什么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 ”
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在于教师,而问题的提出及有效的探讨,在于学生。“问题式学习”既需要主观上的积极参与,也需要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这是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而这一切都与教师的“教”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提出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并且借助相关的生活素材,促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二是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三是多给学生创造机会,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四是以丰富的学习活动来保障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行动研究法。本人深入了解了“問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含义和结构,也开展了相关的实验与研究,但同时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怎样的数学问题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在跨领域的学习中找到适宜的结合点?怎样使数学问题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