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解 重在支持 旨于提升
2018-11-16谭少春
谭少春
[摘 要]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习真正发生”,教师需要把握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对比观察、手脑并用中,丰富对知识规律的认识,并且充分经历学习过程,从而深化理解、把握本质、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关键词]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04-03
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教学需要从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三个维度去展开,其中“理解学生”是基础,“支持学习”是关键,“提升学力”是最终的目标指向。本文将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为例,简要介绍我们的研究与实践。
一、教材解读
乘法口诀的学习是表内乘、除法计算的重要基础知识。“9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在掌握了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教材首先呈现了10×9的方格图,每行10格中都有9个★,由此提出问题:每行有9个★,2行有多少个?3行、4行……9行呢?要求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完成“几个9”连加的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然后让学生直接利用表中数据,联系几个9的含义自编9的乘法口诀。这样的教学,理论上有助于学生通过方法迁移,利用学习1~8的乘法口诀的方法来学习新知,遵循知识产生和发展的逻辑顺序。
二、实践探索
结合以往教学的经验,我们先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得到了如图1所示的数据。从数据中可以知道,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背诵9的乘法口诀,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其意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教学该如何展开?教学目标该如何定位?如何在课堂中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些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调查,我们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改革,通过研习单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探究,课堂中以板块式的结构划分,用大问题引领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促使学生在交流、质疑、争论的活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有意识地“退位”,只在关键处介入,通过引起、维持、导向和点拨,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明理和释疑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
1.开门见山,顺学而为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今天要来研究9的乘法口诀。
师:有多少同学已经会背9的乘法口诀?
师(出示图2):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我对你们进行了测试。你们能理解这个图的意思吗?
生1:浅色部分的口诀表示几乎全班都会了,深色部分的口诀表示出错人数最多,剩下部分表示有少部分人出错。
师:为什么你们觉得“一九得九”和“二九十八”这些口诀很容易记住呢?那“九九八十一”呢?
师:有了小调查之后,我就知道同学们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因此我特意选择了“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给大家布置了学习任务,请大家拿出课前研习单。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所说:“学习如登山,如果学生所处位置已经在半山腰了,我们的教学还从山脚起始,那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对学习也会丧失兴趣与动力。”会背9的乘法口诀是大部分学生课前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如果再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去编写口诀,这样的教学显然不是基于对学生的理解,是教师的教学而非学生的学习。这里,教师正是准确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通过“背口诀”这一环节,强化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的认识,充分肯定学生的超前学习,同时,根据前测结果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的课前研习任务,也为后续学生的自主探究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自主探究,深度理解
师:通过课前小调查,我发现大家最容易出错的口诀是“六九五十四”,你有哪些办法帮助大家弄明白“六九”到底是多少吗?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教师在小组间巡视;全班交流)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之后,教师根据前测对学生的认识盲区进行了精准的定位分析,进而设计自主探究活动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思考与探究。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也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此时对9的乘法口诀的认识还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对于口诀的意义还不是十分的清晰。为了促进学生对口诀意义的构建,教师以“六九是多少”为例,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不同的方式,如列加法算式、画图等方式得出“六九五十四”。通过交流分享,学生把个体认识转变为群体认识,多维度对“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进行了阐释,加深了对口诀的理解。教师以点带面,以一句口诀的验证为样例,带领学生经历验证全过程,再将这些方法迁移到对其他口诀的验证过程中。这一过程以板块式呈现,给学生一个大的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由浅显走向深刻,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意义构建,更在相互交流分享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引下对验证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提升了学习能力。
3.对比观察,丰富规律
师:9的乘法口诀中还蕴含着很多丰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为了便于发现规律,先请一些算式来帮帮忙(略)。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的成员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生:①乘数一个一个地增加1,积的末尾一个一个地减少1;②每句口诀都有“九”;③每句口诀比上一句多9;④個位数加十位数等于9;⑤ 几乘9,就是几十减几;⑥单数乘9,积也是单数;双数乘9,积就是双数。
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只有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交流、质疑、争论,才能在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中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9的乘法口诀所蕴含的规律非常多,教师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去探索,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了许多规律,这些规律或浅显,或深刻,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使得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得到启发。教师不仅仅停留于规律的发现,还能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从而得出规律,在得出规律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规律背后所蕴藏的数学本质。这一环节不仅支持了学生对规律的学习,更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手脑并用,促进记忆
师:之前大家用了各种方法来帮助记忆9的乘法口诀,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藏着一套9的乘法口诀呢,猜猜看在哪里?
师:学会了这套手指操,就相当于随身携带了9的乘法口诀表,再也不怕记不得了。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构成”。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多元智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得学生在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与掌握中调用并发展数理逻辑智力,在交流和表达中调用并发展言语智力和人际交往智力,特别是手指操的环节,通过调动身体来帮助学生记忆口诀,更好地体现了“学习的真正发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 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 才能有创造。”只有真正手脑并用,学生的学习才会走向自主,走向深刻。
三、教后静思
1.理解学生——教学的现实起点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更好的学,而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知识基础、学习需求等都直接影响着教的质量与效果。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行为前需要对学生发展的真实需求以及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进行调研,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纸笔测试等都是较好的课前调研形式。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就能确定教学的起点,变传统的依据知识的逻辑起点展开教学为依据学生的现实起点展开教学。只有教师通过课前测试,确定了教学的起点,明确了学生学习的难点,课中则基于起点,突破难点,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力生长的现实基础。
2.支持学习——教学的实施路径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服务的,“学习真正发生”一定是源于学生自我的需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相互交流、思维碰撞,最终达成共识并主动接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为这一过程顺利有效地开展保驾护航。要支持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真正发生”,有以下路径。
(1)探究性大问题的引领
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里都“住”着一只“小精灵”,想要把这只“小精灵”激活,就必须营造一个适合“小精灵”生存的空间,让它能够自由灵动地生长。教师要创设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通过大问题的设计及板块式课堂结构的设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计算、推理、验证等学习活动。本节课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前研习单,通过“你有哪些办法帮助大家弄明白‘六九到底是多少吗?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和“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问题,引领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9的乘法口诀做进一步深入探究,加上紧密围绕这两个大问题展开的交流研讨活动,也为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提供时间和空间的支持。
(2)良好学习生态的营造
围绕同一个主题,由于观察的视角、思维的方式、探究水平等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如何让这些有价值的个体认识能够转变成群体认同,营造良好的师生、生生的交流氛围尤为重要。当然,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倾听、理解、表达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倾听能力,在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模式下,学生的倾听属于理解性的,即只要理解教师讲什么就可以了,但在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倾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理解发言同学所表达的意思,还要有主观评价,是赞同,还是质疑,这就属于批判性思维。本节课中,学生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全班分享,其他同学或赞同,或质疑,或争论,学生通过说理、计算、实验等方式进行自我辩护,在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中逐步达成共识,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构建,为明理释疑提供策略支持。
(3)适时有效的引导与点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或疑难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与点拨,给学生以方向性的启示或方法上的指点。例如,当学生出现认识浅显、理解片面、意见分歧或者思维错误时,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介入,通过指引方向、选择策略、指导方法等方式支持学生开展深度的学习活动,引发学生更加全面的思考,提升学习能力。
3.提升学力——教学的价值追求
教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当然不言而喻。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现实起点和学习需求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开展深度的研究探索活动,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习毅力。
综上可知,教学中教师应基于理解,重在支持,旨于提升,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以知识学习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学力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