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杂赏
2018-11-16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文丨许海兵
青春是什么?或许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但是梦想与奋斗无疑是青春最美的注解。历史是一代代奋斗者接续演进并书写的,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而奋斗,新一代革命家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而奋斗。只有掌握时代大势,才能铺就进取坦途。
身处新时代,广大青年当紧握时机、顺势而为,勤奋学习、锻造自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自觉投身时代洪流,争做奋斗者,勇做弄潮儿,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以“不松劲、不停步”的精神再出发,奋进新时代、绘就新画卷。
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广大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社会价值观不断多元化,腐朽思潮、极端思想、利己主义等沉渣泛起,不时冲击着当代青年,稍有不慎就会让人迷失自我。只有把好思想“总开关”,才能避免行动上的偏差;只有保持健康的“中枢神经”,才能抵御“病毒”的侵袭。
其次,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如饥似渴地学习,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广大青年要有海绵吸水般的学习精神,抓住一切时机加强学习,既要向书本学习、向历史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不一定有精神,广大青年需要把知识上升到文化,上升到精神,内外兼修,让心灵得到升华,让灵魂得到洗礼,才能经得住风雨、扛得住浮躁、耐得住寂寞,才能在各种环境中“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在时代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奋斗方向。
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美丽,青春不息,奋斗不止,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只有靠奋进者的激情与拼搏才能打磨出未来的绚丽成色。要努力擦亮青春的奋斗底色,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不断完善自我,练就过硬本领,把梦想汇入新时代的洪流中,让蓬勃青春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汇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让青春的奋斗色彩更加绚烂。
读书是一种修行
文丨陈金太
宋代黄山谷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是一种修行,读书就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书香人生,人生何处不精彩。
与书本对话,用知识武装头脑。阅读能伴随人的成长,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我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每天都在阅读中同自己对话,用丰富的知识鼓舞自己,激发奋斗动力。尤其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坚持读这几方面的书,用心去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坚持读党报党刊,关心时事、政治,做到与时俱进。党报党刊传播党的声音,作为党员干部要在这类报刊书籍中及时掌握方针政策,做好宣传员,传播好声音。有的党员干部就是没有认真读书,忘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迷失了自我,滥用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利,走上了一条腐败坠落的不归路;坚持读历史经典,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增智慧、可以树品德。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灿烂的历史,党员干部要带头多读历史书籍,读懂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沧桑,读中国现在的奋斗精神。让中华民族精神激励我们前进,让我们用先辈的革命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初心走好我们这一代的新长征路;坚持读业务书籍,做各行业的骨干,用工匠精神谱写事业的新篇章。实干兴邦,工作是干出来的,但要干好工作,不但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还要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工匠精神。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就要读书,读与工作相关的业务书籍,在读书学习中掌握较强的理论知识,在读书学习中提升工作能力,在读书学习中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阅读是与自己对话,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一是在学习中思考。读书的目的就是在书中找到“宝藏”,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学会反思,学会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把自己放到书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读书“破”万卷,怎么去破,不是读死书,而是边学边思,自然到一定的时候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在学习中实践,要从书中跳出来,不是死读书,而是活学活用。读书还要发挥作用,如何能让书为我所用,就是要实践,在学习在实践,在实践在总结,在总结中提高,这样读的书才发挥了作用,释放了能量,就会渐渐明白“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三是在学习中提升。阅读就是吸收精神食粮,就是学以致用。“人不学要落后”,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不才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一个人坚持读书学习,“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日积月累,就会从量变到质变,你的言谈举止都在改变。
莫让“人情礼”蚕食“扶贫果”
文丨武西奇
有媒体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刮起了“人情风”:一些瓜果养殖等特色产业,存在“人情送礼”行为,向前来学习、考察、调研的工作人员赠送“扶贫特色产品”。
事实上,类似现象并不在少数。作为东道主,为了体现自己的待客之道,有瓜果的送瓜果,有鸡鸭的送鸡鸭,有番薯的送番薯。总之,多少都会赠送一点“扶贫特色产品”,至于收不收那是客人的事。每次数量虽然不多,但有的制茶企业愣是送掉了1000斤左右的茶叶,约占当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当然,赠送“扶贫特色产品”,也各怀心态、各有打算。有的是出于礼貌让客人带点东西回去;有的是表达感谢,想借机表示一下脱贫致富心情;有的是为做推广,希望通过口口相传提升产品知名度;有的是无奈之举,害怕没点表示会得罪相关部门。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扶贫产业办得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给贫困户带来看得见、摸得着实惠?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考察调研,为的是了解掌握实际情况,听听群众掏心窝子话,而不能惦记着老百姓的土特产。即便觉得当地的农产品好,也应该自掏腰包购买。反之,把“人情往来”当做遮羞布,认为土特产不值钱、吃点拿点没关系,可就大错特错了。
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土特产也许不值几个钱,领导干部半推半就地笑纳了,今天收的“人情礼”,很可能会成为将来要还的“人情债”。试想,如果送礼人找上门,希望在扶贫项目配套和支持上开绿灯,又该如何去处理。一口回绝似乎不近人情,行个方便显然违反规定,万一遇到这种情况,必将落个里外不是人。
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从中既可以分辨出一个人的原则,也可以看清楚一个人的党性。在小事上不检点,在小节上不注意,往往会惹上大麻烦。揆诸现实,并不缺乏相关例子。比如,因无偿吃拿商户两个苹果被诫勉谈话,因收受施工单位几条草鱼背个党内警告处分,因从食堂带“几个馒头”回家被谈话提醒,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只要伸了不该伸的手,就会吃不了兜着走。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扶贫创业期,利用送礼推介产品无可厚非,但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人情营销绝非长久之计。作为企业,要叫响自己的品牌、经受住残酷的市场竞争,必须在产品质量上多下功夫,在产品特色上多动心思。有了好产品和好口碑,企业才有做大做强资本,群众才有脱贫摘帽信心。
注重“六字”方法论
文丨彭 宇
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同志的首创,被称为“六字”方法论。据考证,这是陈云同志1990年提出来的,尽管只有寥寥六字,却意味无穷,给人深刻启发。学好弄懂这“六字”方法论,能帮助我们掌握正确的工作思维方法,解决很多问题,同时还能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工作本领,值得现在的同志继续发扬。
交换,就是同志之间要多多交换意见。人看问题难免有局限性,领导干部看问题,不可避免的也有片面的时候。好比对一个人的看法,甲同志的认识是一个面,乙同志的认识是另外一个面,都是对某同志的局部认识。倘若相互交换意见,就会得到一个全面了解。主要领导与主要领导之间,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之间,分管领导与分管领导之间,同志与同志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经常性地交流看法意见,倾听不同的声音,从中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如此才能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认识。
比较,就是要从各个方位、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将好的与坏的进行比较,将现在的与过去的进行比较,将甲地的与乙地的进行比较,将一个同志与另一个同志进行比较,将横向的与纵向的比较,在比较中我们就会发现谁优谁劣,自己的不足又在什么地方,把问题看得更清楚、透彻。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多种方案,经过比较,才能作出最佳选择。大凡正确的结论,都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比较能知对错、明差距。
反复,就是对一个问题要反复思考,不要下决定太早,要留有反复思考的时间。一般而言,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有些事情是各种复杂矛盾交织在一起,较为复杂;有些问题表面上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这样都需要我们反复思考,有些短时间内想不通还需要先放一放,等上一段时间。多多学习,了解一下别人意见,再回过头来思考问题,或许问题就想清楚了。有时一些问题想得很清楚了,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自己一一进行反驳,让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值得一提的是,反复不是一会一个主意,思考成熟了,行动就要坚决果断,不能拖泥带水。
一个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如何,看他的工作思想方法就能知道个大概。“交换、比较、反复”的六字方法论,是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能让我们全面地认识了解客观事物,把握好工作的重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很好地学习和运用,以此更好地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