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京剧舞台更多彩
——记陕西省京剧院导演张文利
2018-11-16文/杉仁
文/杉 仁
张文利现场指导
张文利,出生于1944年7月,1956年参加工作,是一名从事京剧艺术60余年的文艺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有着30余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在他40余年的导演生涯中,曾为陕京四代演员排演了数十出传统剧、新编古典剧和现代剧。在他的鼓励帮助下,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京剧演艺人才。他为陕西的京剧艺术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2004年5月退休后,因剧院业务工作需要张文利应聘返岗,至今已达十多个春秋。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他退休前复排导演的一出戏,退休后继续加工、细排,并于当年赴四川达州、银川等地巡回演出,受到了当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此戏又在西安易俗大剧院进行了公演。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观看了此剧的演出,给予极高评价。尚老师说,时隔二十余年,陕京还能排出如此高质量的戏,实属不易,值得庆贺。
现代京剧《雷雨》是张文利退休后接排的第一出新创作的大戏,此剧是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对于陕京这样一个剧团来讲,要想排好这样一出名著,巨大的压力可想而知,尤其是作为此戏的导演。为了排好此戏,他反复熟读了曹禺先生的原著,并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话剧《雷雨》的评论文章,以他对此剧的理解,写出了几万字的导演阐述和剧本分析,为排练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张文利的指导下,经过全院近50天的紧张排练,终于顺利地将此剧搬上舞台,当年参加了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受到了领导、专家、同行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在全省参赛的29台剧目中名列前茅,荣获编、导、演等八项大奖。张文利本人也因此剧荣获优秀导演奖。
为把京剧《雷雨》打造成精品,参加省艺术节之后,张文利又提议对剧本、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进行全面的加工修改,并邀请各艺术门类的专家加盟。经过大家的辛勤努力,《雷雨》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舞台上,2008年参加了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京剧节。济南的观众和当地的媒体,都对《雷雨》的成功演出给予极高的赞扬和评价,也因此荣获了现代戏二等奖和名著改编奖(本届京剧节未设单项奖)。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栏目先后两次向全国播放此剧,陕京也因此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京剧《雷雨》的成功还荣获了陕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大奖,填补了陕京历史的空白;此剧也成为陕京品牌、代表剧目。
《风雨老腔》是陕京继《雷雨》之后又一部新创的大型现代戏。根据工作需要,张文利又积极地参与了本剧的导演。京剧传统戏有一套非常完整、严谨、规范的表演形式,而现代戏在表演形式上比较灵活。所以在现代戏的创作过程中,对于传统的东西既不能套用,也不能不用。《风雨老腔》在创作排练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为使此剧在艺术质量上有一个飞跃式的提高,他在人物的塑造、戏曲化的表现形式上,特别是群众场面的表演方面费尽心血。此剧应邀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荣获本届艺术节现代戏三等奖(本届艺术节不设单项奖)。由他执导的两部戏,连续两次参加了中国京剧艺术节,不仅在陕京,而且在全国其他京剧院团中都是极为少见的。
剧院转企改制,使得在职人员数量锐减。张文利依据陕京目前的人员状况,克服了重重困难,有选择地指导排演了《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等大中小传统剧目40余台,并积极参加演艺集团公司在人艺小剧场举办的“周末大荟彩”演出活动。人艺小剧场的开放为陕京青年演出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施展平台,使一批原来默默无闻的演员崭露头角,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如今已成为陕京的中坚力量。
在张文利和剧院同仁的辛勤努力下,陕京不但培养了大批青年新秀,同时也培育出了一个观众群体。很多观众,包括在校学生,都一改往日要赠票看戏的习惯,转而开始主动买票看戏。有的观众几乎是场场必看,不但自己来,而且还带着家人和孩子来看戏,还有的热心观众为演员送来了鲜花和字画,以感谢精彩的表演。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剧场的演出,使很多观众从不看京剧到喜爱京剧。有位戏迷观众个人出资,在剧院的帮助下,两次粉墨登场,举办个人专场演出。此举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剧场的演出不但为演员搭建了锻炼的平台,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热爱京剧的观众。
面对他所取得的成绩和同志们的赞誉,张文利总是淡淡地说:“这是一名老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