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经皮内镜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出症的临床效果
2018-11-16张勇
张 勇
(沈阳煤业集团总医院,辽宁 沈阳 110122)
目前,临床上多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予以腰椎间盘效果髓核摘除术治疗,其中,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方法属于标准的手术治疗方式,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方法则属于微创治疗方式[1]。笔者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48例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出症患者,观察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方法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方法用于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纳入研究的数据来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治疗的48例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出症患者,分组依据是治疗方式差异性,参照组24例患者中包含男性22例及女性2例,最小年龄是21岁,最大年龄是59岁,计算其年龄平均值得到(49.36±3.26)岁;实验组24例患者中包含男性23例及女性1例,最小年龄是22岁,最大年龄是58岁,计算其年龄平均值得到(49.30±3.24)岁。参照组以及实验组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出症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学工具分析,P>0.05,显著数据差异不存在。
1.2 方法: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方法用于参照组,予以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处理,将患者病变的椎间隙看成中心,行3~5 cm手术切口,自患者髓核突出部位一侧且紧贴于其棘突骨面位置予以分离直到椎板间隙的上缘和下缘,予以椎板开窗处理,将患者突出髓核团予以显露后摘掉,明确患者椎管中髓核不存在残留情况,神经根管不存在狭窄情况,其神经根呈现松弛,其手术伤口没有出血现象,将硅胶引流放置,对伤口进行缝合。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方法用于实验组,予以患者局部麻醉处理,行0.5 cm手术切口,使椎间孔镜相关工作套管于患者椎间盘中置入,将椎间孔镜和相关冲洗系统安装,将突出的变性相关髓核组织予以摘掉,射频相关收缩组织以及突出物,予以止血和消融处理等,对伤口进行缝合。
1.3 指标观察:①详细记录参照组和实验组单节段单侧的腰椎间盘出症患者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②详细记录参照组和实验组单节段单侧的腰椎间盘出症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分析:对本研究48例单节段单侧的腰椎间盘出症患者数据资料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验证,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采取例数(n)或率(%)表示,行卡方检验,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采取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得出P<0.05的结果,验证统计学对比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两组单节段单侧的腰椎间盘出症患者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实验组单节段单侧的腰椎间盘出症患者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对比参照组单节段单侧的腰椎间盘出症患者数值,P<0.05,证明统计学对比分析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单节段单侧的腰椎间盘出症患者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分析()
表1 两组单节段单侧的腰椎间盘出症患者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分析()
?
2.2 研究两组单节段单侧的腰椎间盘出症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参照组中,腰椎不稳有2例,伤口感染有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是16.67%,实验组中,腰椎不稳有0例,伤口感染有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是4.17%,实验组单节段单侧的腰椎间盘出症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比参照组单节段单侧的腰椎间盘出症患者数值,卡方=8.3697,P=0.0038<0.05,证明统计学对比分析意义。
3 讨 论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备明显疗效,可予以患者良好减压,对患者神经根相关压迫进行有效缓解,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良好改善,但是存在比较多的并发症情况[2]。
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方法采取局麻处理,将患者的麻醉风险明显降低,对患者的神经和椎管内相关结构的干扰比较小,患者术后的椎管内相关瘫痕组织相对比较少,患者的并发症相对比较少,有助于患者术后机体恢复[3]。
笔者研究后发现,实验组患者手术耗时长于参照组,但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存在P<0.05的明显结果差异性,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比较,存在P<0.05的明显结果差异性。展示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单侧的腰椎间盘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比对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单节段单侧的腰椎间盘出症患者采取经皮内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具备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