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银行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2018-11-15贺宁

时代金融 2018年20期
关键词:北洋政府银行业

【摘要】近代社会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金融领域的近代化主要体现为华资银行业的崛起,新式银行业的崛起,克服了旧钱业的诸多弊端,顺应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从而从清末开始全国逐渐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国营与民营,层次较全,业务广泛的近代金融体系。论文主要是以1897-1927年清末和民国建立前期银行业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探析影响该时期内华资银行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北洋政府 银行业 华资银行

一、推动近代银行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保守的金融文化理念

文化理念是影响近代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国民的财富观对银行业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一方面,两千多年的封建小农经济思想使劳动人民形成的稳定而保守的财富观,这种思想理念造成了国民的储蓄率高,从而社会的资本供应相对充足,为民营华资银行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近代银行的经营相对保守,主要体现在经营业务上长期以存贷款的利差作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保险和证券的业务量相对较少,使得近代银行的发展更加稳定。

(二)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近代银行业的发展和近代资本主义工矿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钱庄和票号相对银行业来讲已经拥有悠久的经营历史,成熟的制度模式,稳定的客户资源,再加上这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工矿企业较少,社会对商业资本的需求量较少。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以及银行业快速发展,这期间中国银行已经初具规模,并在国内的整个金融业发展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此时的银行业也加大了对资本主义工矿企业的扶持力度,如金城银行1919年对工商企业和铁路的放款达281万元,1923年增为759万元,1927年又增为1532万元。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26年末对工矿企业的放款也达360万余元,“占全部放款总额的19.9%”。工矿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华资银行的发展,使得银行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

(三)银行业内同业组织的建立

鸦片战争以后,国家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政权的变更和军阀的混战使得政府在经济社会中的功能微弱,没有强有力的政治环境也就没有稳定的经济环境,在加上中央银行制度的缺失,银行只能依靠自身的实力,在外国列强和本国政府的夹缝中生存。政治因素造成银行更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冲击,影响银行开展业务的信用。这个期间银行业内部发起并设立的公会组织担负起了协调各方,规范银行行为的重任,为本国银行业的规范经营和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银行公会不仅是银行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的自律组织,也是与政府当局沟通与周旋的窗口,其影响力远远大于其他行业的同业组织。

二、阻碍近代银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管理制度的落后

清末以来虽然银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众多的阻力。在众多的新设银行中,其中大型银行基本都是由政府控制。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主要是由政府来任命,这些人往往并不是专业的金融人才,因而对于银行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封建衙门式的管理。虽然设有银行的董事会,但是并不能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设立充满了官僚色彩,一切银行行为都是围绕着当局的意志展开。这种性质也决定了银行内部的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不少银行的中高职人员假公济私,贪污腐败,严重阻碍了银行业的健康發展。

(二)政治的腐败

北洋政府时期是华资银行发展相对迅速的时期,但是依然不能掩盖北洋军阀政治腐败对中国银行业发展造成了的诸多消极影响。这个时期华资银行发展较好的地区是上海以及其他的一些重要金融城市,因为这些地方的发展渐渐摆脱了军阀的控制。特别是上海,租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上海与内地的差别,摆脱军阀控制的趋势更加明显,也使得上海地区华资银行不因政治的腐败而窒息。1916年和1921年的两次挤兑大风潮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军阀的政治的腐败和财政问题引发的,对华资银行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冲击。1916年的挤兑风潮中,中国银行上海支行拒受北京政府的停兑令,才缓和了当时的危机,既保全了中行的声誉,也挽救了当时的华资银行业。

(三)外国银行业的挤压

外资银行的引进既为中国发展新式银行起到了引领带头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土银行的发展。由于外资银行在政治上享有特权,使得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的业务不受限制,其租界的银行机构也相对安全,造成国民在选择银行上更偏向于外资银行。整体银行资本实力上外国在华银行要高于本国银行,加上本国银行的腐败,造成不少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进行资金合作时更倾向于选择实力雄厚的外国银行。外国银行在经营模式以及业务流程也更加成熟合理,吞噬了本国银行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三、结语

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良好的政治环境也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近代银行业发展的波折说明了只有国家独立、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银行业的发展才可能稳步向前。失去了主权的独立,也就是失去了经济上的独立,进而也就失去了整个金融市场的控制权。要摆脱银行中的官僚习气,增强银行业的市场化运作程度,不断完善中央银行机制,发挥银行业间自律组织的作用,提高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些历史经验不仅仅是对过去银行业发展的总结,对于今天银行业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纪彦彬.中国的银行体系变迁研究(1840-1937)[D].中央财经大学,2016.

[2]刘杰.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马建华.从票号、钱庄到新式银行:近代中国内汇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3-11(A06).

[4]红花.近代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02).

[5]李春燕.探源民国时期的金融改革历史[J].兰台世界,2012(19).

[6]易丹军.近代湖南银行研究(1945-1949)[D].湘潭大学,2011.

[7]刘春杰.中国近代银行的危机与应对[D].上海交通大学,2011.

[8]孙路.论民国时期的几次重大金融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2009(05).

作者简介:贺宁(1994-),男,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猜你喜欢

北洋政府银行业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北洋政府时期国家法律对女性犯罪的惩治研究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不应被抹杀历史功绩的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公文管理机构
北洋政府时期教育官员对美国学校体育的考察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