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免报名费启动
2018-11-15Yvette
Yvette
2017年,在全国各地众多高校的鼎力支持下,第三届“学年奖”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8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建筑学院共同协力,继续举办第四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意在树立更良好的学科机制与学科规范,并将“学年奖”办成清华大学在人居环境设计领域的一项优质品牌活动,同时为中国的人居环境设计教育提供更大的助力与贡献。本次大赛已于2018年4月2日启动,4月3日开始开通网上报名通道,7月10日报名截止,8月至10月评审,11月颁奖,参与评审的评委达46人,严格按照评审要求,公平公正匿名评审,评审全程在学年奖官网进行。参赛者可通过网站查到自己作品的评审状态。
“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的前身为“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作为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全国1700所高校的参与,且已成为这一专业领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奖项。后由清华大学与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联手改组,构建了更为强大的评委阵容,在2015年全新开启“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2018年4月2日第四届学年奖启动,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征集参赛作品。
“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由清华大学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属、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四个一级学科指导委员会协办。
回顾2017成果
据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组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老师回顾总结,2017年学年奖较之2016年有一个很大的飞跃,报名作品总共数量提7+7百分之四十,参与人数达四千余人,入围作品展览、终审、教育年会均在四川美术学院举行,聚集了评委老师、各高校师生四百余人。2016年出版了第一届获奖作品集与论文集,2017年出版了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第二届获奖作品集。今年获奖作品集与论文集也将在11月份出版,请大家拭目以待。
2015年新改组后的第一届学年奖共收到作品789组,参赛单位100余所院校,参赛人数达两千人,2016年第二届学年奖共收到参赛作品804组,120所院校参与,参赛人数三千余人。2017第三届学年奖共收到作品1236组204所院校参与,2017年的教育年会颁奖典礼由四川美术学院承办,汇集了评委嘉宾与参赛师生四百余人参与,今年的年会暨颁奖典礼将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承办。
阐述2018主题
学年奖组委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郑曙旸教授对本次大赛的主题做了明确的阐述,内容有: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走向环境审美的价值定位,走向环境审美的设计价值定位,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创新能力的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设计教学。其次,对模式的抽象概念也做了简单的表述。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模式图、模式化。相较于形式,模式是更抽象的概念,但模式能影响甚至决定形式的结果。依据传统模式的发展能否延续:在人居环境的设计中,模式的选择或创新,来源于历史传统、技术演进、观念和具体的生活方式。短短数年世界的变化超乎想象,首先是信息化发展日益加速,其次是能源革命已见端倪,再次是人工智能来势汹汹,这里郑老师引用了霍金预言的事件讲述了人工智能化的发展迅速,当然毁灭人类这一预言暂时还有点距离。最后强调了人人关心的生态环境方面,全世界的生态环境已经越来越差,这些看起来遥远的事情其实已经渐渐到来,未来已至,世界的变化不可阻挡,人居环境将如何顺应这样的变化?
面对大变局的形势,人居环境的设计机会在哪里?对模式的思考和选择,或许有助于我们作出判断,对此,郑曙旸教授用树的生长模式做了一个点睛之笔,一棵树和一组树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都是阳光、空气、水、光合作用,一棵树和一组树生长的模式逻辑完全相同,但是将一组树分开再看,不难发现他们又会有很多变化,显然,同样的模式下面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为了吸收养分他们不断生长改变,达到属于自己的形态,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剑走偏锋,逆境生存,穿越融合发展的空间,突破固有模式的束缚。
发布参赛方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利教授,发布了2018年学年奖的参赛方案,2018年大赛报名与评审将全部在网上进行,4月2日至7月10日为报名时间,参赛人员需奖作品提交到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的官网(www.xuenianjiang.com)并在7月10日前完成报名,8月至10月将由40余位评审老师在网上进行评审。11月初将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举行教育年会暨颁奖典礼。张利老师还宣布了一个参赛的新政策,也就是今年所有参赛人员将不收取报名费用。
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蔚萍教授,作为担任学年奖201 8年教育年会暨颁奖典礼的筹备方的主要负责人,对2018年学年奖年会也做了详细的计划,并附带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校区的相关图片,让我们对秦岭脚下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充满神往,期待11月的再次相聚。
[媒体答问]
Q: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作为一个学术奖项,对于获奖作品的要求是否相较于其他奖项更为严格,其严格在哪些方面。
郑曙旸:这个奖是非常严格,其评委组成是四个一级学科的评委组成,跨四个一级学科,在教学和教育理念上发展到今天已经融入到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如果我们的学科只是单一理念的教育理念,就比较落后,人居环境科学理念是非常先进的,咱们四个专业可以跨专业报名,并不是只是报一个专业就不能报其他专业,但是你所投报的专业必须符合相关专业的评审標准,咱们的作品理念也需要符合咱们学年奖的主题,第一届的主题是环境走向审美,咱们这一次的主题是模式,那么设计者就需要符合人的审美和生活模式,能不能有所突破。
Q:2017年和2018年的赛事有什么不同?
方晓风:这两个问题可以合起来回答,17年和18年没有太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主题不同,以往的设计谈形式比较多,模式相对于比较抽象,我可以举简单的例子,以前我们去银行办理业务是在窗口站着排队,现在是领了号排队,这也是模式的改变,在举一个例子比如上厕所,中国和国外的人,咱们国家的人排队会等在便位门口排队,而国外的则是在厕所门口排队,这跟领号排队是一个意思,领号排队是比较科学,避免让人产生焦虑,这也是一种设计,这个细节也是,这也是一种模式。提出这个模式的问题,希望大家针对这个巨变的时代,整个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变化,希望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思考抽象层面的一些模式的更新,模式影响的变化,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影响和冲击。
Q:现在空气污染成为了人们密切关注的一个话题,那么作为设计者能否将空气污染与建筑设计、改造环境相结合?在建筑初期就将空气净化融入进去?
张书鸿:其实空气净化与建筑设计已经开始融入到一起,河北省教育厅发了一个幼儿和中小学新风系统的文件,需要给幼儿园中小学加入空气净化,新风系统等设计进入我们的建筑,设计师也密切关注着我们环境的变化,但是这些也需要政府立案才能开始实施,其实现在一般好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已经在建设初期将这些技术加进去了。
方晓风:其实空气净化技术手段能做到的只是成本问题,北欧国家基本都有新风系统,但是如果都是用新风系统也并不是一件好事,比如美国911恐怖事件,如果遇到恐怖袭击将会很容易让恐怖分子有机可乘,我们其实不仅仅是要关注净化室内的空气,更多是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污染,用心治理环境,其实地球也就会越来越好,天空也会越来越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