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说
2018-11-15
“中国设计上的进步不需要用红点奖去承认,即使不参加红点奖,中国设计也依然进步了。而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红点奖多了就说明中国已经进入到世界设计的领先行列了,因为红点奖、IF奖全都是商业机构在操作。”
——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
“国内企业主动(花钱)参与国际设计奖项,这一现象还会有很长一个过程。对于一个奖项,我们称之为国内或国外,那是因为我们国内的奖项与国外有差距,这是现实问题。就象产品一样,如果我们的产品真正达到了国际竞争力,我们才不会去考虑国内国外的问题。获得红点等国外奖项,对于许多企业来讲,是对企业产品的一种认可,有利于他们进入国际市场竞争,这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对品牌知名度并不高的企业来讲。”
——童慧明,廣州美术学院教授
“在当下强调文化自信,讲述中国故事的大历史背景下,我们应该开放、平和得看待红点以及其他国际设计奖项。所谓开放、平和的看待红点,就是:1)不必因为红点奖是一个商业机构的行为,就简单否定它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设计行业发展的社会作用,包括对中国设计和中国品牌的积极作用;2)既然是商业行为,就要从商业的角度去看待它在亚洲和中国的市场影响力,并从中学习它的成功经验,也尽可能在自己设置的奖项里避免类似的不足;3)设计师和企业愿意参加红点,一定有他们期待获得第三方机构认可的需求,红点恰恰比较公正地满足了这个需求;4)不管过程如何,红点奖为每一个社会组织、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参赛机会,这一点值得其他不少级别高的、有预设门槛的学科竞赛好好学习;5)最后,如果是合法合规的市场行为,不宜轻易地用‘欺骗给其定性。”
——辛向阳。江南大学责任教授
“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要‘为好设计而战,不屈服于成本或效率。一个设计师的能力终究是由作品判断的,如果按照客户的理解只做‘平庸的设计,那么这个设计师始终都是一名‘平庸的设计师。另外,设计师需要为用户、为消费者、为环保、为各种相关因素负责。在这一点上,设计师也不能妥协,而是为之抗争。这样的坚持从长期来看,收益都是可观的。”
——拉尔夫威格曼,IF国际设计大奖全球执行总裁
“设计的价值不仅在于通过设计机构或公司服务于市场需求所签的合同额,而更应该将其视为一个智慧型的服务业,看它能够对其他产业产生怎样的推动力。衡量设计水平的最终标准不是新元素的应用,不是技术含量,而是用户体验到的品质。这种品质不仅仅是一个功能的实现,更重要的是人们习惯上、精神上、认知上感受到的一种便捷和舒适。因为功能越来越同质化,技术也容易同质化,唯独对消费者使用过程中情感和精神层面的关注很难简单地拷贝。也就是说,中国设计需要在内涵上多下功夫。”
——鲁晓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我相信技术将会变得更审慎,且大部分将会无形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从外观来看,新时代的智能家居不会和现在的家居形式有任何区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认为技术的运行应该后台化,它不应当打扰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它需要无缝地融合在现有的生活中,这点也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Yves Bdhar,瑞士工业设计师
“我认为真正的经典设计必须要经过时间的考量,因为我们今天做出的所有判断都有一定的实践性。有两个方面可以讲,第一是“理性至上”,理性的东西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沉淀到最后成为经典;第二是“独特性”,是包含共性的独特性。经典是有代表性的,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所以经典一定是理性的、有才情的,是极致的。”
——苏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中国设计现在很难下定论,因为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过程中,过快的发展速度使得不同地区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多样性算是中国设计现阶段的一个过渡特点。宏观上来说中国最欠缺的是对设计师的尊重,对设计本身价值的认可。即使到今天很多设计师仍没有话语权,设计师常常只是被当作作图的技术人员,大家也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我觉得这是很需要,也是急需改变的地方。”
——王敏,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