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革家提升空间价值的新物种
2018-11-15林楠
林楠
看点
SMART SPACE——智能空间
SPATIAL TIME-SHARING MULTIPLEXING——空间分时复用系统
SYSTEM SPATIAL EFFICIENCY——空间效率
进入AJ时代。各行业似乎都在研发智能相关的产品,家居行业也不例外。2014年,王昕创立了必革家科技(BiGGer+)。通过空间共享、家具可变、智能体验三大手段实现智能空间的完整解决方案,使原本固定的空间大有作为。
创立三年以来,BiGGer+已经在智能空间领域率先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系统化和技术性的领先优势。虽然在欧美地区早已有对可变空间的研究,但是都只是停留在实验阶段,没有真正产业化。BiGGer+是第一个通过设计系统化、规模化地解决用户的痛点,让它可以真正服务于广泛大众的品牌,這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必革家的产品是集室内设计、家具设计、机械、自动化以及智能家居等专业跨界组合的智能家居新物种。产品在智能空间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用空间分时复用系统,创造出具有高中低频率使用场景的智能空间组合方式。它集合了全球范围内最优的资源和最佳的供应商搭配组合。小到五金件,大到机床,无一不是选择了目前世界上顶级的供应商,从控制精度、加工品质、使用频度,到全球不同区域温湿度、碱度的差异化都做足了充分考量和保证。真正解决了供应链流通、质量把控、批量生产和价格合理化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产品已经成功进入到2C市场,今年将在全国重点14个城市建立体验展厅。未来的产品将更加成熟、专精。随着规模的逐渐扩大,会涌现更多与互联网结合的产品。
设计/王昕
《设计》:为何要做智能家居?
王昕:从计划经济到工业化生产的市场经济,再到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现在的Al时代,市场的转变速度非常快,我们也是顺势而为。我本身是学自动化的,也一直关注这类产品,希望能够把这么多年的设计和我的专业结合起来。我们也一直在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正好这个市场的机会到了。高昂的房价支持这个事情的发生,空间成为了一个问题。之前空间不是一个核心问题,大家的收入是可以买得起房子的,但现在买房对年轻人来讲可能是一辈子的事了。对他们来讲,空间是一个刚需。做智能空间比做家具设计更能解决空间的问题。作为一个设计师,都是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被更多人使用。以前做家具可能只是外观设计,现在希望通过这一块,能够更加直接的去解决客户的问题。家具是脱离不了空间的,空间永远的痛点就是如何满足功能的需求,满足空间的刚需一定是未来很大的需求点,所以我们只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点。
《设计》:如何理解智能空间?
王昕:算是智能家居下面的一个品类。接触了很多智能家居的厂商和品牌,了解下来发现跟智能没有太多关系,基本上是工业自动化。提前设定好程序,按照程序去走就可以了。目前大家所说的智能都不是智能,都是不具备学习能力的智能。我现在接触到的唯一一个智能产品就是NEST,是被谷歌收购的一家公司。它是一个智能的温控器,可以根据家庭人数、习惯,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包括自动启动新风空调。这才是真正的智能,是物和物之间的学习。互联网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物联网是物和物之间通过数据去沟通学习。现在大部分的智能家居都是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不是刚需,不是说拉个窗帘,变个灯光,调个音响,它就是智能家居了,这些东西都是锦上添花,对客户来讲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我们要解决的是刚需,有它没它区别很大。所以我们定位的是智能空间,它可以成为上述所说的所有智能硬件的载体,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对空间的智能化管理,通过空间的复用让其变得高效,让生活更具品质。
《设计》:介绍下国外智能家居的情况?
王昕:国外有一些机构在研究,比如MIT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人和空间之间的关系,通过空间的变化提高人的使用效率和人的感受,通过手势、语言去启动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是一些实验性的,目前还没有一家是落地的。国外很多都只是做样板间。因为做这个成本太高,而且在国外市场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都是独栋的house、公寓,而且没有那么大的开发商,一年几百套上千套的去开发。他们建几套房子,都要建很多年。市场没有需求就只能做概念。所以在网上看到的视频全是概念,没有实现批量化落地。我们可以说是第一个实现批量化落地的空间品牌。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通过空间各个场景部分的变化,可以提升整个空间效率。
《设计》: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王昕:最难的过程就是从DEMO到上市。完成这个项目,只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但把这个设计想法落地,实现所有功能,让这个产品走入到百姓家里面,我们用了两年时间。做到样板间里的时候,虽然挺高兴,有很多人来看,但是它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我们当时请了一个法国的设计学院教授,让他来做我们的产品体验顾问,他提出了很多安全问题。放到家里的时候,要考虑到安全的问题,停电的问题,疲劳度的问题,客户体验的问题,是否方便的问题,比如床上的被子是否要收的问题,收起来以后是不是有夹手的危险,小朋友在床下面是不是有危险…一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蹦出来。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可能很开心,但它真正到了市场上,就会恐慌。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每天晚上都是噩梦。我们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去解决产品可能在用户家里出现的风险。如果出现了风险,会出现在哪?如何解决风险?是去现场解决,还是远程控制?还是通过其它方式,至少不能影响用户的使用。
《设计》:这些智能产品可以在哪些空间使用?
王昕:对我们来说都是场景,不同场景可以应用不同的智能家居。厨房、卫生间、客厅、卧室、书房,基本上这就是家里的场景。如何在一个场景里通过跟另一个场景的转化去提升空间的使用效率,我们一直关注的是场景式体验,移动只是我们的工具。核心还是前期的设计,通过移动、抽拉、翻折、升降,用工具进行空间效率的提升。
《设计》:产品如何与不同空间结合?
王昕:我们要去区分场景,哪些场景需要舍弃,哪些场景需要保留,这些是要考虑清楚的。毕竟空间是有限的,不能所有都去满足。在33平的空间里面,我们是做到了一个极致的体验。基本所有需求都满足了。虽然空间小,但是该大的地方一点都没有损失。空间有很大的可能性,关键是看你怎么办。尺寸、功能、材料不一样,价格没法具体核算。我们有一个规格范围,在这个规格范围之内是可以组合的。模数保证大部分的规格都可以组合出来,拼成各种各样的尺寸。
《设计》:介绍下方法论“空间分时复用系统”?
王昕:通过我们几次去改变空间效率之后,发现空间是完全够用的,不够用的是我们的“住商”,对住的真正理解。这不是空间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首先是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住的理解,这是第一位的。对住的要求是有方法论的。空间使用是有高中低频的,如何区分高中低频,这就是我们的方法论。一是按照次数分,二是按照时间分。三、四个月才使用一次的效率就是很低的,比如說第二居室。一日三餐是中频次的,一天最多三次,厨房也是一个中频空间。什么是高频空间呢?它的次数可能不多,但是占用时间很长,比如卧室,就去睡一次,但一次是八小时。包括卫生间,可能平时不是很高,但在里面花的时间很长。客厅也是高频空间。我们让高频场景充分的展现在视线里,中频的场景垂手可得,低频场景彻底消失在视线里。这就是我们当时做空间设计所说的方法论。把低频场景和中频场景置换出来给高频场景。40平的空间里面实现了105平的空间效率,33平的空间里面实现了75平的空间效率。基本上空间效率提升了2.5倍。空间分时复用就是共享的概念。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对一件产品的高频需求就是共享。空间分时复用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对空间场景的不同需求。
《设计》:主要针对的市场有哪些?
王昕:我们目前推出了两款2C的产品,主要是衣帽间,一个是针对豪宅,一个是针对100平米以上的平层。我们也在为2B做一些设计,主要是整案的设计。从前期的建筑设计就开始介入,梳理户型结构,植入我们的产品,通过设计去改变空间的使用效率,整体的去提升。了解客户的需求,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有不同的改变措施。如果都是年轻人,就不必在他的空间里考虑过多的厨房功能,洗衣功能。一个公共洗衣房、厨房就够了。把更多的空间释放出来。根据客户的需求判断这些人未来的成长轨迹。因为我们做2c的时候没有办法帮助每个客户去做,每个客户的经济情况、收入背景、对产品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消耗的人力、物力、精力是巨大的,对每个客户都做量身定制,我们的团队是负担不起的。所以现在是两条路,一条是2c找经销商卖我们的产品,另一条是通过2B整体的项目,有数量的去植入产品。但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2c市场,2B的周期比较长,从开始植入到建成,拿房装修,一个项目一般要两年。
《设计》:主要的消费群体是哪些?
王昕:随着城市化的提高,北上深这些一线城市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是不能逆转的。第一次装修的时候,大家对自己的生活习惯并不是很了解。就买自己最喜欢的,最好看的堆叠出来的。到第二次装修的时候已经对自己的生活轨迹、生活习惯、生活痛点非常了解了。那个时候会趋于理性,也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我们的产品是最适合这类人的,这种人的教育成本是最低的。第一代人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成本,但对于第二代人来说是真正的刚需。年轻人可能接受程度会更高,他们是在各种资讯里成长起来的,他们眼中的未来可能就是这样的。
《设计》:如何解决小户型的痛点?
王昕:小户型的痛点是非常深的。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片蓝海,但是谁都不敢往里跳,梦想改造家里面的很多项目,做起来都很受欢迎,但是对于团队来说是负担不起的。想要算过来这笔账,唯一的办法就是去设计、产品化,这是我们的核心。解决客户某一部分的核心痛点,然后去进行批量的交付,降低成本。我们有一定的规范,客户自己选择用什么,解决哪个痛点,自己来做设计师。用设计师的话,第一用不起,第二设计师也活不了。所以只能通过产品化来解决这个问题。小户型群体的购买力有限,大家一般都在为中产服务,很少有为小户型做特别的产品设计。
《设计》:很多日本设计师在做改造时也会用到移动家具,和我们有何不同?
王昕:日本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一个宅基地。这块地买好了,一辈子都是你的。设计的时候,基本上是全生命周期的。从小时候到七、八十岁,都要考虑到。他们不会为某些空间去设计特殊的机械装置。日本没有像中国这么大的开发商,他们有地会自己盖。国家性质的不同,土地性质的不同,产生不了这种机会,也没办法批量,就没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成本下不来,客户就用不起。他们认为这类问题应该通过室内设计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智能。我们是通过产品解决室内空间效率问题,而且是通过产品的复用来解决的。
《设计》:如何降低成本?
王昕:目前来讲是小批量的生产。客户来选择,然后我们进行小批量的交付。如果只植入少量的模块,价格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整屋,就要考虑批量采购。批量采购的价格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省出来的空间价值是可以换算成房价的。我们不是在算产品的价格,而是在算空间的价值。随着我们对产品的理解越来越深,以及数量的增加,有条件去降低成本,提高精度。它会成为一个越用成本越低的产品。这就要看量能不能跑起来。
《设计》:目前产品的普及情况?
王昕:因为这个产品目前还比较新,我们还在教育市场。之前大家只是看过视频,没有真正见过。所以需要有一个普及的过程。目前在北京的acf:home里有展厅,我们今年会进入14个重点城市,寻找城市合伙人,建立我们的展厅。3月份刚刚去过深圳展,也会参加一些智能家居的展。国外市场目前还不是时候,先把国内做好,再去考虑国外。
《设计》:目前的产品是否有在公共空间的应用?
王昕:现在有很多的公共空间找到我们。比如商场的库房。库房是根据商品的多少去控制库房的大小,平时可以把它压缩满满的,用的时候可以一层一层的打开,释放更多的空间给公共区域。可以被挤压的很小,但是利用率又提高了。小米之家体验店也需要我们这种不同场景的展示。结合他们自己的产品,这层打开是卧室场景,有小米的床垫、电视。再打开是游戏的场景,有头盔、笔记本。现在是新零售,更多的就是新场景体验。优客工厂也在找我们,他们的小场景很多,能不能把这些小场景结合起来,节省空间。另外增加年轻人的体验感也是我们在做的。有人找我们做必革家的图书馆,一个方形的盒体打开之后是一个图书馆。里面有楼梯可以上到二楼,可以坐在里面看书,还有咖啡厅、观影室。其实玩法很多,只不过现在精力不够,没有办法一点点去做。公共空间是我们未来很需要去拓展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