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敏:个体一直很活跃,当务之急是“激活组织”
2018-11-15孙健敏庄文静
孙健敏 庄文静
哈佛大学两个非洲裔的教授研究发现:美国的移民申请的专利占全美31%;移民在美国企业家中占1/4;尤其是,美国大多数新兴企业都是移民创造的!
事实上,不是美国厉害,而是美国吸引的那些人厉害,是维持美国经济运转的那些人厉害。是环境造就和吸引的人厉害!
因此,立足于“环境造人”,才是组织变革的根本点。
当务之急不是激活个体,而是激活组织
我们来看,德国与日本有大量中小型隐形冠军企业,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而且主要从事家族式的制造业,常有百年历史。它们在细分市场领域占据着全球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它们十分重视研发,重视成本管理,善待员工,以保持行业领先。它们大多保持低调,不求出名,不追求上市,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持续耕耘。
这不就是华为任正非所说的“奋斗”吗?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独角兽,而是隐形冠军。因为有太多“风口上的猪”了,我们过于追求上市,想一夜暴富,想成为“网红”,陶醉于“新四大发明”,存在太多的“阴阳合同”……
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不是激活个体,个体一直都很活跃,而是要激活组织!
“有企业家精神的组织”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中国组织管理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我们擅长于破坏规则,但不愿意建设规则,更不习惯守住规则。而事实上,在守规则的前提下机动灵活、持续创新,才是组织管理的重要使命。
任正非说过一句话:什么叫自由?火车在轨道上,那叫自由,离开轨道,你就跑不动了,这就不是自由。
把企业家精神转换成“有企业家精神的组织”,核心难题怎么解决?
就是把三个和尚没水吃,转换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组织要就地取材,哪怕是臭皮匠也要能跟诸葛亮抗衡。
张瑞敏说过一句话:领导者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
那么,如何打造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组织?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西方的企业家定义,经历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企业家是把经济资源从价值低的地方,移动到价值高的地方的人;
第二阶段,企业家是创造性的破坏者,是机会主义者;
第三阶段,企业家是持续创造,系统创新者。
彼得·杜拉克曾说:企业家精神是社会创新的精神,企业家并不一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用现代经济学家的需求论来讲:企业家就是在改变消费者从资源中获得的价值和满意度。
目前,国内喜欢的创新是什么?颠覆式的创新。我个人认为,我们最不缺颠覆性的创新,而是缺少改良式的创新,缺的是每个人立足于当下,把现有的事情做得更加极致。改良式的创新,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并落地的创新。
所以,企业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持续不断地改进,绝对安于现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这个改革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为了名和利。但是,这些人一定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总有一天会失误或者失败。正如任正非所说: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我总结了任正非身上的四点企业家精神:
第一,天赋使命。就是要有责任和担当;
第二,长于发现。企业家一定是机会主义者,要有冒险精神;
第三,不甘平庸,一心想着创新和变革,不断改善;
第四,艰苦奋斗。企业家最后一定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他们大多是事业心强的工作狂,甚至勇于走向孤独。
企业家在行为上的特征,就是目标导向、有野心、有竞争性、有质疑心、有自我驱动力、不慕威权、喜欢变化、善于处理冲突,以及能与人共事。
什么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组织”?
当你想把企业家精神打造成一个组织的精神,特别是在内部驱力不够时,该怎么办?
在组织经济学上有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增加组织内部凝聚力、对抗变革压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给这个组织设置一个共同的外部敌人。当组织内部成员都意识到外部的威胁时,内部的冲突就可以缓缓。
此时,打造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组织,就需要在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进行保障。比如,在制度层面要统一工作规范、奖惩和提拔标准,完善组织结构、决策流程;在文化层面上,明确领导风格、对错好坏的标准、潜规则,特别是要透明、坦诚相待,让人愿意实话实说,对事不对人。
因此,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方面,不要老是去找人才,而是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改革,人才就会“长出来”。就如马云所说:让中小企业挣大钱,我們就成功了。
最后,我总结一下具有企业家精神组织的三支柱:第一,出类拔萃的毛泽东式领导人;第二,行之有效的规则制度;第三,吸引一帮志同道合的战友。
最终,“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是毛泽东1957年提出的,今天依然适用。
(本文根据第12届中外管理人力资本发展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