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背景下的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2018-11-15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许绍华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 许绍华
通过对近几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试题材料新颖,设问角度出其不意,往往通过设置限定词(如从气温角度分析××、从地形角度分析××、从资源方面说明××等等)将设问的切口缩小,通过小题之间的“链式追问”深入挖掘,形成“小切口、深挖掘”的特点,重在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高考对高频考点“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的考查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复习时要把知识细化,要注重对知识的穷根溯源,深入挖掘知识的思维点,探究其成因及影响,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如在复习“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我们要把气候知识和农业知识分别细化,气候方面可细化为:气温、光照、降水、水热组合、气象灾害等,其中气温这一要素又可进一步分解、细化成热量、日较差、冬季气温等;农业方面可细化为:农业的类型、农作物的产量、质量、品种等。下面我就以“气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例来说一说我对高三地理复习的一些看法。
分析气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从热量、日较差、冬季气温等几方面来进行:
一、热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热量多少决定生长期的长短。生长期是指植物能够生长的时期(候均温度大于等于10℃)。我国从南向北,生长期逐渐变短,如海南可一年三熟,东北只能一年一熟。
2.热量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生长周期是指某一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时间(即一熟)。热量条件好的地方,农作物生长快,成熟时间短,即农作物生长周期短。如我国南方水稻的生长周期比东北水稻的生长周期短。由于东北水稻生长周期更长,因此水稻吸收养分的时间更长,积累的营养物质更多,所以东北大米的质量更优。
3.热量会影响农作物的品种。热量丰富的地方种植喜温作物,反之种植喜凉作物,如以我国糖料作物为例,在南方种植喜温的甘蔗,北方种植喜凉的甜菜,所以有“南甘蔗,北甜菜”的分布规律。
二、气温日较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温日较差就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温日较差大小会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如我国西北地区日较差大,新疆就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俗语在流传。西北地区由于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日照强,升温快,气温高,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夜间大气的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降温快,气温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弱,减少了对能量的消耗,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故农作物的产量高,品质好,所以,新疆的瓜果特别甜。
另外,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也不利于害虫的生存和繁殖,这也间接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气温日较差小的地区与之相反。
三、冬季气温高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冬季气温的高低也会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害虫虫卵易被冻死,不仅可减少农作物的虫害,还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故有“瑞雪兆丰年”之说。当然,对于南方地区来说冬季气温低则不利于农作物越冬,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造成减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了气温各要素对农业各方面的具体影响,并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出这些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下图)。
接下来,要将归纳总结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解题中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提高解题能力。见下题。
例:(2014·全国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气候",气候对虫害的影响是:暖湿的环境有利于虫害的滋生,反之,冷干的环境不利于虫害的生存和繁殖。材料告诉我们建三江水源丰富,所以要从气温角度来分析病虫害较少的原因;气温低的时间段有两个:冬季(一年中最冷)、夜间(一天中最冷)。通过图可知,建三江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思维建模】
【答案】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通过这种穷根溯源,深入挖掘的深度复习,能完美契合新高考"小切口、深挖掘"的命题特点,可以有效提升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