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演化机理与优化路径选择*
2018-11-15郭汉丁张印贤刘继仁
郭汉丁 张印贤 刘继仁
(1.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城建大学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天津 300384;3.天津市长城房地产投资总公司,天津 300041)
0 引言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路径优化是指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内在要求,克服现有发展模式劣势,探寻并选择更有效的市场发展策略,实现市场既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市场发展目标分为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战术目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是努力实现将其最终发展成为技术创新驱动、市场机制主导、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市场体系。短期战术目标则是不同时期的市场应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适应市场外部环境变化,逐渐获得成长。战略目标为战术目标的设立提供逻辑基础和方向引导,战术目标则应符合战略目标的发展要求,因此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路径优化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是一个由各阶段路径优化策略递进联结所构成的策略集[1]。各阶段路径优化策略选择应符合战术目标发展要求,而整个路径优化策略集的选择逻辑依据是市场发展战略目标。另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属于社会经济系统,实施其市场行为的主体具有有限理性,因此在优化策略的选择上不采用最优原则,而是遵循满意原则。本文讨论相对条件下的最有效优化策略及其以战略目标为策略的路径选择依据。
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路径优化必要性
当前阶段,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运作面临诸多障碍,主要包括:收益回报机制尚未建立完善,资金筹集方式尚未明确,管理体制缺失,业主意识淡薄,缺乏财政、税收政策等有效经济激励措施,适用技术和产品有待开发等[2]。为解决这些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现阶段市场发展模式进行变革和优化,集中力量解决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逐渐培育形成有效的市场化体系。此外,市场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关系,当现有发展模式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时,需要及时变换市场发展策略,调整机制作用间的主次顺序,如外部环境不稳定时,应选择以保障机制为主导;外部环境较稳定时,则以动力机制为主导。综上可知,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路径实施优化具有客观性和必要性。
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影响与演化分析
2.1 市场发展影响
狭义来看,市场发展是不考虑外部干预的,是市场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和自主从无序走向有序[3],形成有结构的市场运行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体现为微观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中观市场结构优化与竞争环境改善、宏观产业扩张与结构优化三个方面。但是这些均是市场发展的表象,是被解释变量而非解释变量。笔者引用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4],结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特征,分析认为该市场发展的过程实际是节能服务企业(ESCO)和产业的知识创新、选择和扩散过程,其发展决定性因素是知识积累与演进。
2.2 节能服务企业的发展演化过程分析
2.2.1 企业演化内涵
现代理论认为,企业具有塑造认知的功能。现代企业,一方面,依赖其知识存量;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获得新知而适应、改变生存环境[5],其行动表现为对知识的应用和搜寻两个方面。企业演化是指企业本身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企业的学习或知识调整的行为。当企业在根据所处环境进行知识调整时需经历学习过程和选择过程,表现为企业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内外部互动模式、学习模式(无意识、惯例及信念学习等)以及知识类型。在企业发展演化中,企业本身构成了知识的演化环境,知识的创新、扩散和选择是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2.2.2 节能服务企业演化过程
此过程是指企业在内外部环境作用下,创生、扩散、交互学习和选择新节能服务技术、知识,引发企业运营惯例、资本结构、组织结构改变,从而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资本结构、适应并改变市场环境的动态行为。
在内外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ESCO遵循企业和产业惯例进行生产、运作,市场整体达到某一固定水平的均衡状态[6],又因为知识得不到进一步积累而不具备发展机会和条件。当一个新的场景出现,例如一项新的改造技术、一种新的融资渠道、一片未开拓的需求市场等,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或潜在威胁,ESCO将根据判断改变企业发展策略。此时,ESCO便开始了其演化过程。
ESCO对新场景的反应体现于企业家的行为选择。当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对ESCO带来较大冲击时,企业家原有的知识联结结构将受到挑战。首先,企业家会主动调整企业运营机制,充分利用个体间和组织间的认知互补性,建立新场景的知识联结,例如建立独立的研发事业部或者寻求建立企业间的技术和投资联盟等[7];其次,企业家会快速启动学习机制,以求尽快掌握新知识。节能服务行业具有高度的知识密集性特征,并且存在可供技术转让的技术交易市场,ESCO可以通过技术转让等手段直接引入新技术、新设备,也可以充分搜集与学习行业技术范式和追踪技术变化的新知识,并迅速掌握[8]。当企业将行业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内部的默会知识后,便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如果新技术或者新市场的产生对ESCO冲击不大时, ESCO可采取加大研发的投入来实现竞争能力的提升。
ESCO实现演化发展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持,一个是知识的量变过程,另一个是知识的质变转化过程。ESCO通过人才引进、技术交易、建立技术联盟等方式为企业引入大量新增科学知识,提供更广阔的技术搜寻空间,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机会,间接影响企业知识增长[9]。但这并不能实质改变ESCO的生产服务水平;只有将企业的通用知识转化为专有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显著提升。专业知识的增长为企业带来异质性,不同专业知识水平的ESCO具有显著差异的生产率和服务质量。专业知识首先作用于企业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再通过企业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而反映到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例如掌握技术专有知识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节能设备使用效率,或者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通过提高工艺降低施工、节能材料的使用量,或者在保证合同要求的前提下降低采购、施工成本等;掌握管理专有知识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可以有效降低ESCO运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营造适宜企业生产服务的专有文化;掌握财务专有知识的财务人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水平,减少财务风险,获得更多金融机构投资等。
另外,完成企业的演化还需经过市场选择过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并不一定带来企业效益的增长、资本和生产资料在内部的重新组合配置、市场份额的增加等发展表象的显现。企业最终实现演化依赖于企业学习过程和市场选择过程的交互作用。一方面,ESCO核心竞争力的增长并不一定适用于当下市场发展条件和环境,比如一项节能技术的成功开发往往因为投资不足而无法得到有效推广,从而不能为企业带来短期效益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另一方面,ESCO开展创新活动实现自身发展需考虑时间因素,在市场竞争压力下,ESCO的创新往往受限于投资计划的投资时限。因此,在学习过程和选择过程的双重作用下,企业如想实现演化,必须协调好知识积累速度和资本结构重新组合速度的匹配问题。ESCO只有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快速积累并适应市场条件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其演化目的。
2.3 既有建筑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演化过程分析
2.3.1 产业演化内涵
产业演化是从宏观系统视角研究产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主要包括知识总量、类型频数分布及变化、结构变迁与秩序演进等研究。
现代产业演化理论认为企业多样异质性及其动态性影响产业演化,因此宏观产业总量不能够由微观企业简单加总得出。产业演化实质上是企业间基于产业发展环境变动的自我动态学习过程,是伴随着知识扩散而形成的某种专用知识通用化的过程,其结果促进产业的知识增长。
2.3.2 节能服务产业演化过程
节能服务产业具有技术密集特征,随着节能技术开发与成熟度的提高,节能服务产业总体将经历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先,节能技术逐步升级,服务多元化、差异化发展。但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大部分技术将被淘汰,只剩下部分可以学习、模仿的标准技术模式,技术扩散增大了产品与服务的同质化水平,最终产品与服务将再度显现无差异化。其次,产业规模呈S形曲线增长。产业形成初期,产业技术与服务水平的单一化、低水平制约企业的生产与服务水平,导致平均投资规模偏低。由于技术开发具有周期特征,且产业发展初期,知识扩散的渠道与机制并未建立,因此这一阶段产业知识积累速度和专有知识向通用知识转换速度均缓慢;在产业发展的成长期与成熟期,各项规模指标得益于节能技术水平的提升与产业内信息渠道与沟通机制的建立完善呈现快速增长,直至受到资源限制,而最终回复至缓速增长。最后,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市场进入壁垒升高,ESCO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趋于稳定,市场结构先分散后集中,产业利润先提高后降低。
3 基于创新与合作的企业与产业共同演化机理
3.1 基于学习视角的企业与产业共同演化
传统产业演化一般不考虑企业(个体)演化,忽视企业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过分强调企业间的竞争,而忽视企业间的合作,很少考虑知识的外部性、非竞争性、互补性和正反馈性等特征。但是,企业学习过程显著影响着产业演化,尤其对知识密集型产业,企业是产业知识创生的源头,并且企业通过互动将知识扩散至整个产业,往复循环,推动产业知识呈现非线性增长。因此,产业演化是企业微观演化的结果。同时,企业学习过程也内在规定了其微观演化行为受到产业演化的制约,产业演化是企业微观演化的学习环境(即知识和竞争),产业演化规律塑造与决定了企业微观演化的轨迹。
综合上述分析,基于学习视角的起因源自产业共同演化(共演)过程,是企业微观演化的知识动态积累与企业中观生产活动关联而波及的产业宏观演化;反之,产业宏观演化及其规律架构了企业微观与中观演化学习和选择的平台与环境,产业宏观演化内在规定了企业微观与中观演化。企业和产业共演逻辑的根本是构建相互反馈机制,使企业知识积累过程和产业发展集成产生动态的演变与互动。
3.2 企业与产业共同演化实施过程
微观、中观和宏观的三个层级是企业和产业共演的基本形式,即企业自身微观演化,企业间活动互动的中观演化,产业运行规则和平台作用的宏观演化。其中,企业间互动是解释共演逻辑的解释变量,而企业演化与产业演化则是被解释变量。
企业间互动是企业与产业共演的传导机制和实现机制,其形成知识扩散与创新的重要途径。知识创新和扩散在企业间的延迟性,制约与影响着企业和产业共演机理。因此,阶段不同和条件差异性,决定了企业和产业共演、互为影响的广度与深度。
企业与产业相互多层级的共演逻辑见图1。
图1 企业和产业的多层级共同演化逻辑
3.2.1 产业萌芽期的共同演化过程
当企业和产业尚处于创生阶段,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处于很低的水平,企业对于所处的演化环境认识十分有限。企业和产业的演化速度都是缓慢的。由于创新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比较有限,企业间的互动仅限于局部的互动,企业演化和产业演化比较不明显,即两者共演之间的知识反馈水平低。
这主要源自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知识存量水平低,这使得企业间的知识互动水平和互动频率都很低,知识的外部性、互补性和正反馈等效应都不明显,企业间互动对进一步产生知识创新和知识扩散的动力不足;二是产业处于创生阶段,企业间的竞争还不激烈,就企业演化而言,消费、技术、制度和文化等外生环境选择至关重要,而产业环境选择对微观演化影响甚微。这两种原因可分别视为企业间的合作水平和竞争水平[10]。可见,产业萌芽期,企业间合作和竞争水平相对较低,这也导致了企业与产业的知识反馈水平较低。
此阶段,企业间的互动通常仅限于空间相邻的局部区域或关系紧密的社会网络。整个产业是由若干个局部区域或企业网络组成的,它们的互动水平和互动频率较低。产业演化是一个缓慢的自组织过程。局部区域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共演的影响很大。如果社会文化鼓励创新与多样性,则会提升共演的速度,在今后共演过程中逐步打破区域限制,提高互动的范围,促使企业和产业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扩展中。
在此演化阶段,企业的数目不多。由于总体的知识存量少,企业的学习能力较低,企业间的差异性不是特别大,企业在共演中的影响作用比较接近,产业中尚不会出现个别影响力特别大的企业。产业的进入壁垒也不高。
3.2.2 产业发展期的共同演化过程
随着知识积累,企业和产业的知识存量逐步提高,企业对演化环境的认识提高,产业进入发展期。在此阶段专用知识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通用知识的增长提高了企业的模仿能力。当专用知识的增长速度快于通用知识时,企业将更多地采取创新行为。此阶段为企业与产业共演快速成长期。企业间大量知识创生与扩散推进产业演化,而产业环境条件的改变又反作用于企业的知识动态。
此阶段,企业和产业的相互关系比较紧密。这主要源于:首先,知识存量的提高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模仿能力,促使企业间的互动水平和互动频率都很高。企业是通过知识创新与扩散来增加其自身及其他企业知识存量,以此激发其他企业知识的创新和扩散,循环互动,由此产生乘数效应,使得产业处于不断创新和扩散的循环中。其次,产业成为企业重要的学习环境,企业对于外生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外生环境对于企业的选择力量相对减弱。此阶段,产业作为企业的内生演化环境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同时,由于产业处于多样性增加的阶段,尚未形成选择标准,企业间的竞争也相对平缓,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弱化各种选择压力。因此,较之于外生的选择环境,产业的知识环境对于企业演化的影响更大。
此阶段以合作为主,以知识外部性、互补性和正反馈等效应作为合作基础,合作高于竞争效应。合作共赢,使得企业与产业达到快速的共演,这也是外部经济和网络经济最为明显的时期。企业间的互动逐渐从原先的局部互动扩大到更大区域的互动。企业间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扩散能力。在共演过程中,学习能力在企业间的分布越来越不均衡,企业间的差异性在扩大。这个时期对共演起到较大影响的是具有较高创新和模仿能力的企业,但是由于企业主导性创新技术缺乏,产业中还未出现拥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领导型或主导型企业。
3.2.3 产业成熟期的共同演化过程
主导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产业进入成熟期,其形成机理表现为企业微观和产业宏观知识共演而导致技术逼近空间边界。此阶段,企业创新潜力弱化,而逐渐被模仿潜力所代替,多数企业微观主导演化行为是模仿。企业模仿主导技术的结果是选择通用知识投资,进而通用知识增长迅速,而专用知识增长缓慢。
较之于发展期,企业和产业的共演速度比较缓慢,并且强烈地依赖于产业中少数主导型企业。企业会更加频繁地与主导型企业进行互动,模仿后者的创新行动。新知识只是从创新型企业单向地流向模仿型企业,不能再引致后者的进一步创新。创新不再像发展期那样具有乘数效应或循环效应,因此企业间互动而产生的产业知识动态外部和正反馈效应随之降低。
另外的表现是增强产业选择力量,而降低企业的能动性。除领导型(主导型)企业外,多数企业无法以创新来缓解环境选择压力。这是一个竞争大于合作的时期,此时企业的能动性很小,企业作为认知主体在产业演化中的作用很小,主要受到产业竞争环境的约束。随着竞争加剧,产业中的许多企业淡出,致企业数量递减。主导型企业设法防止其知识外溢,以使得其产业选择力量得到显著提升,这些都提高了产业的进入壁垒。在成熟期,新企业除非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扩大技术空间,或者改变产业的技术范式,否则不会进入产业。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的分析讨论,阶段不同必然导致共演速度不一。但共演历经先缓慢后快速再缓慢的非线性动态过程。相应的,企业和产业的知识增长也经历了如此的非线性动态过程。企业的能动性是先增长后减弱。共演在萌芽期主要受到外生选择环境的影响,在发展期内生的产业学习环境是主因,在成熟期关键影响是以产业选择环境为主导。形成和发展期的共演以合作为主,竞争是成熟期的主要表现。萌芽与发展期特征彰显知识外部性与互补性,成熟期特性凸显知识稀缺性和竞争性。认知渐进性,内在规定了共演将从局部向全局互动转移。
3.3 基于创新与合作的自组织发展路径选择
由企业与产业共演理论可知,产业的成长与企业知识水平增长和企业间互动关系相关。企业知识水平增长的源头来自于企业自主创新所生成的新知识。因此市场实现自组织模式发展,主要与企业自主创新与企业间互动关系相关。
一方面,鼓励ESCO自主创新研发新技术、大胆采用新的运营管理模式以增大行业内新知识的生成概率。由于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有助于降低ESCO服务、运营成本,采用新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当创新所得收益大于模仿学习所得收益时,ESCO将会继续投入创新研发,因此创新活动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对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任何方面的创新都可有效推进市场发展[11]。研发低成本高性能的保温隔热材料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热工性能,降低ESCO服务成本和建筑节能改造成本,并刺激市场需求;研究用于建筑节能改造的新型生产设备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服务效率,并据此掌握技术专利,产生核心竞争力,更容易吸引投资;改进建筑节能改造施工工艺有助于加快施工效率,增大建筑节能收益,缩短投资回收期,同时降低业主改造成本;金融机构研发针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新型金融产品,可以增强适用性,降低投资风险,引导大量资本流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解决现有融资瓶颈问题。对于节能行业整体环境而言,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有助于增加ESCO间互动范围和频率,尤其是在产业发展期,创新活动具有乘数效应。在小区域合作网络的互动关系下,产业内将加快专有知识向通用知识转化的速度,ESCO各自的创新活动将形成整个产业的规模效应,从而快速推动产业规模扩大,企业数量增加,要素资源流通频率加快,市场需求增长,繁荣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
另一方面,根据产业与企业共演理论的产业成长期发展理论可知,企业间实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加高效地交流信息和知识,通过生成网状结构可以获得更快的增长速度。在市场发展阶段,建立企业间沟通渠道与沟通机制,搭建行业、产业交流平台有助于ESCO快速学习、模仿,积累新知识,从而提升行业整体生产、服务水平。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间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与合作两种形式。当市场处于未饱和状态,要素资源相对充足时,企业间进行合作式发展可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加快学习效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初期,企业面临市场信息不对称,显性需求低、融资困难等发展瓶颈,单凭有限的企业力量无法有效解决市场环境问题。对此企业间应联合在一起,通过建立企业联盟,成立行业协会,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集中产业发展诉求,制定目标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在鼓励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上实现均衡化发展,合理分配协调资源,形成行业、产业内自组织模式发展。
因此,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应选择基于创新与合作的自组织发展模式,以实现自身高效率、低成本、抵御高风险能力的发展要求。
4 结语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与演化过程,其本质是以ESCO为核心主体的市场行为与发展路径的选择与优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受到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复杂因素影响,基于市场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和自主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运行机理是分析其关联互动的主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历程,企业微观与产业宏观的共同演化有其基本形式与逻辑,基于不同阶段的发展逻辑分析,基于创新与合作的自组织发展路径选择,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