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患者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法
2018-11-15崔小艳
崔小艳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安徽 铜陵 244000)
骨科疾病中,胸腰椎骨折较为常见。针对该病常给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但为了保证手术效果,并改善患者预后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围术期给予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非常具有必要性[1]。今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行后路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以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应用手术护理配合干预的临床效果,现特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特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于我院行后路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所选病例经术前X线或MRI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将严重骨折手术患者、糖尿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以及言语沟通障碍患者等排除。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21至60岁,平均年龄为(37.2±3.8)岁,损伤原因中交通事故、高空跌落、重物砸伤分别有25例、15例与10例,胸椎骨折与腰椎骨折分别29例与21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22至60岁,平均年龄为(36.9±4.1)岁,损伤原因中交通事故、高空跌落、重物砸伤分别有26例、14例与10例,胸椎骨折与腰椎骨折分别28例与22例。两组病例临床资料中年龄、性别、损伤原因及部位等均无显著差异,组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 法
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即术前资料核对、术中监测生命体征及术后按医嘱补液等基础护理。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手术配合护理干预。①术前配合 护理人员术前配合医生完成患者的心电图、血糖水平与血常规等检查工作。在术前两小时对患者给予心理护理,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保证患者能够充分配合临床护理工作,并提高手术的信心。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手术流程、麻醉方式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②术中配合 护理人员为患者置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协助麻醉师做好气管插管与桡动脉穿刺工作,麻醉起效后要对患者心率与血压变化情况实时监测。协助患者摆正体位,固定患者身体,必要时给予X线防护。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证导尿管与静脉通路的通畅,观察尿量变化,若要异常要及时处理。此外,整个过程中药做好传递拉钩、引流管、敷料、椎弓根定位针的相关工作,保证整个过程无菌化。③术后配合 手术后护理人员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以防切口渗血与脑脊液渗漏。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将其送回病房,送回途中尽量使用硬板床,以维持脊柱水平轴线位。并做好病房交接工作。此后要给予患者肌肉按摩与踝关节、腰背肌等被动锻炼。指导患者轴型滚动式翻身以减轻翻身所致疼痛。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处引流量、术后VAS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①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0至10分,0为无痛,10分为疼痛距离难以忍受,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强烈。②并发症主要是切口感染、伤口裂开、恶心、褥疮。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应用SPSS20.0软件将所需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相比与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处引流量、术中出血量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各项指标对比
3 讨 论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建筑业与交通业空前壮大,因交通事故与建筑工伤所致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也在不断增多。患者胸腰椎骨折被外力作用致使连续性破坏,由于会对其他脏器产生了影响,因此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2]。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见手术,该术治疗效果较好,然而患者必须长时间卧床修养,极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与相关并发症并降低患者生活质量[3]。在围术期给予患者手术护理配合干预非常具有必要性,术前给予患者健康宣教、生命检测与心理护理,能够预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给予防范,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让患者做好卧床康复准备。提高患者手术治疗与术后康复依从性后,能避免患者因胸腰背肌肌蛋白合成受阻而产生的预后效果下降等。术中给予生命监测,能够对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给予及时护理,保证手术尽快完成,避免大量失血与严重疼痛[4]。术后给予被动锻炼与按摩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在本次研究中,相比与对照组,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处引流量、术中出血量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行后路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手术护理配合干预后不但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与手术部位引流量,减少术后疼痛评分,还能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