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文化阐释与传播
2018-11-15姜鲁东
姜鲁东
汉语教师进行文化教学如此重要,那么汉语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文化阐释与传播的基本能力?《汉语教师标准》只提出了几个要点,并没有具体分析。汉语教学界对汉语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文化传播的基本能力,传播哪些文化内容等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答。研究这些问题并将其阐释清楚十分必要,不仅可以指导汉语教师文化类的课程培训,还能促进汉语教师有的放矢地提高自身文化教学能力。本文比较详细地阐释汉语教师进行文化传播的三种能力,并在阐释的过程中思考教师文化传播内容与传播方法等问题。
一、语言教学中文化的渗透能力
语言教学中文化的渗透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与阐释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能够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文化教学,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能力。
第一,汉语教师在语言教学时需要进行文化教学,不能只教语言而忽略文化。语言教学中要重视文化教学。“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才由原先的只重视语言结构的研究,转变到同时重视语言意义和交际功能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向的转变也显示出汉语教学重心的变化。汉语教学的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因素教学密不可分。学习者如果对汉语的文化习俗不了解,即使掌握了汉语,可以使用汉语进行理解与表达,也会造成交际障碍。
第二,汉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孤立地讲文化,而是需要在语言讲解时渗透文化讲解。汉语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但语言教学课堂不是“文化讲堂”,孤立讲解文化内容容易使语言教学重点偏离,甚至引起学习者的反感与抵触。“文化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
语言中蕴含着文化因素,教师应将语言视为表现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的符号,需要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汉语中承载的文化因素主要在汉语词汇系统中,词语不仅有概念义而且含有附加义,这种附加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隐含着重要的汉民族文化信息。汉语教师可以通过阐释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来传播中国文化。
总之,汉语教师要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要追求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方式与内容的统一性,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就是为了实现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浑然天成,既实现扫除学生语言交际障碍、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又完成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二、语言教学外文化载体的阐释能力
首先将文化载体视为广义概念,包括所有能承载中国文化的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如作为物质产品的国画、瓷器等,作为精神产品的中国民乐、中国影视等。也包括中华民族所创造、共享、传承的传统风俗和生活习惯,包括各种民族习俗、传统节日风俗、传统礼仪,以及居住、着装、饮食、休闲等生活方式。总体来看,文化载体十分丰富,载体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也宽泛,需要汉语教师具有透过文化现象揭示出文化实质的能力。而长期以来对汉语教师的培养一直重视语言教学,很多汉语教师的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文化素养不够,导致在教学中只停留在就文化现象来谈文化现象,揭示不出现象背后的文化实质。对此崔希亮先生曾提出要求汉语教师要成为文化杂家,需要接受博雅教育,以此来提高对文化载体的利用能力与文化阐释的能力。
其次应重点阐释和传播交际文化。语言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交际规约等文化信息是汉语教师首要阐释和传播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信息具有共同的特征,即与“交际”有关。在阐释和传播中国文化时,应重点阐释和传播“交际文化”。这要求汉语教师要掌握这些中华民族特有的“交际文化”,并熟悉“交际文化”的表现形式,能够从细小的文化表象中发掘深刻的“交际文化”内涵。
最后应提高文化自觉,坚持多元文化思维。文化因素尤其是交际文化具有隐含性,本族人自然习得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规约,因此往往“习焉不察”,然而作为教学对象为非本族人的汉语教师则必须“习”而且“察”,需要培养对本国文化的敏感度与自觉性,提高对本国“交际文化”的理解和洞察。同时文化传播的方法也十分重要,汉语教师应具有多元文化思维,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了解中国和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能够自觉、主动、策略地将与其他民族具有差异性的“交际文化”因素传递给学习者,并尽量减小学习者文化依附的矛盾,使学习者循序渐进地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
文化阐释与传播的能力应具有“广度”与“深度”。不仅需要教师教学内要文化渗透,实现语言文化的有机结合,而且需要教师在教学外借助文化产品、文化习俗传播文化,传播要涵盖教学内外,因此具有一定的“广度”。要求汉语教师传播的文化内容要深入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交际规约与行为方式等中国文化核心,并且教师自身要掌握中华才艺技能,成为中华才艺的形象传播者,因此具有一定的“深度”。本文结合汉语教学的实际,对文化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内容与方法提出了一些见解,期望对汉语教师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所帮助。
[1]廖开洪.语用迁移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2]何刚,张春燕.试论文化语用原则[J].修辞学习,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