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量表的对外汉语课堂观察报告
2018-11-15宋丽丽
宋丽丽
一、观察背景
(一)课堂概况
本课堂的授课老师为北京语言大学的于璐老师,授课对象为来自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南非和俄国的10位外国留学生。学生就读于北语速成学院A+班,汉语平均水平在初级到中级的过渡阶段,其学习需求主要是培养汉语听说能力和汉字认读能力,对汉字书写能力的要求不高。本堂课使用的是由杨惠元主编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速成汉语基础教程》第3册第7课课文二,包含7个生词,课文共173字,叙述体与对话体相结合,重难点主要在于隐现句、趋向补语和动态助词“着”。
(二)观察方法
首先,根据观察量表在观摩课的现场进行初步统计,主要记录教师的行为;其次,根据该课录制的视频,进行文字描述与转录,补充修正课堂互动细节,通过侧机位视频观察教师行为细节并进行量化统计;再次,参考观察理论并进行定性分析,本文所参考的理论主要是美国学者提出的Michael Long提出的“互动假说”和交际法教学观察量表Communicative Orient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 (COLT)。具体环节上,本文借鉴了伯明翰学派的话语分析模式(IRF模式)对话语持续中的话轮、话步进行量化统计。
(三)观察目的
通过对此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观察和定量、定性分析,可以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观察量表
(一)观察量表的设计和说明
本文对外汉语课堂观察量表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授课教师、授课对象、观察人、观察地点、观察时间;第二部分为教师行为(T),包括导入、讲解、提问、反馈、话语持续、观察巡视、教学内容、体态语八个方面;第三部分为学生行为(S),输入和输出,细分为聆听、记录、跟读、复习、回答、提问、联系、应用、反馈七个方面;第四部分为课堂情况(C),包括课堂活动、课堂秩序、课堂节奏三个方面。每一类从时长和次数两个方面进行统计,量表中数据所反映的是累计统计的时长和累计统计的次数,二者之间相互独立,不能进行累加或相乘。
该量表的设计结合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特点,在COLT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加、细化和删减。
(二)观察量表的使用方法
因观察量表中最终统计数据为累计数据,比如教师行为中的提问(T3)行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统计表中的数据为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问行为的累计。其中时长的统计以5秒为起步时间进行记录,低于5秒的则忽略不计。
(三)观察量表的不足
该观察量表的不足之处在于观察人需要准备多张备份,分别记录,再进行数据统计;分类过于细化,观察人需要判断分析才能将数据进行归类。
三、观察结论
(一)教师行为
1、温故与知新
“温故”行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课堂导入环节中的复习,一是授课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巩固练习。导入时复习33分钟,占用第一节课堂66%的时长,复习时间占用的课时过长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占用其他教学环节的时间,也会因为缺乏新知识点的刺激而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和疲惫感;积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渐渐回忆起已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纠正。“知新”指的是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行为,教师可适当调整温故与知新的比例,延长教授新知识的时间。
2、讲解与提问
讲解行为体现在观察量表的T2讲解部分和T7教学内容部分。从T2可以看出,该教师运用了口头讲解、PPT展示、图片辅助、表演示范、实物道具以及板书等多种方式,用学生已学的语言进行讲解,新学的生词和语言点用图片、动画及示范表演展示,重点语法用公式板书总结,有助于为学生创造目的语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获得可理解的信息。
提问行为分为提问内容和提问方式两类,提问内容方面,又可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提问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参考性提问指提问者不知道答案的问题1。根据T3.1可以看出,展示性提问与参考性提问的次数比例为76∶13,展示性提问约占85.4%,根据Long、Santo(1983)的发现,在教师为中心的语言课堂中,展示性问题比参考性问题更频繁。建议教师适当增加参考性提问减少展示性提问,以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更符合二语习得的学习规律。
3、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
量表T4中,主要记录测量的是教师针对学生回答与表现的反馈行为,包括分析、扩展和评价三类。该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次数达66次,消极评价只有2次。不难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以认可、表扬和鼓励为主,有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学习动力。
4、指示与衔接
量表T5观察统计了话轮的行为,话轮即话语轮换(turn-talking),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本课堂的话轮主要由教师引起并推动。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话步的长短,可以将话轮划分为超小型话轮(单个词或词组)、小型话轮(1-2句单句)、中型话轮(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的句段,或者较长的复杂的从句),由T5.1的统计结果知,超小型话轮、小型话轮、中型话轮的次数比例为8∶28∶3,以中型话轮为主,教师的引导和指示起了积极作用。
话轮的持久和转换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教师的引发语、指示语、重复语和媒介语,由T5.2统计结果可知,教师使用提问衔接和使用叙述衔接的次数比为38:18,提问衔接更有利于师生对话互动并提升话轮等级,学生在话语转换困难时,教师的指示(29次)和重复(6次)也可以给学生以鼓励。该课堂中教师使用媒介语23次,主要用于给学生以词义提示,这是可取的,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该课堂中,教师在话轮转换和语言点讲解时的衔接和过渡是一大亮点,不同语言点中间用提问或者叙述衔接起来,教学环节的转换自然流畅。在话轮转换时,教师发出的引发语总计56次,指示语29次,都有效地推动了话轮的完成和延长,而其中引发语使课堂环节更加紧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度。
5、其他教师行为
除了上述四类对比行为以外,教师的其他行为也具有可探讨性,在此逐一列出。
(1)注重纠音
量表T7.1语音部分分别对领读、点读、齐读、纠音、听音辨音五类语音教学的方面做了观察统计。时长和次数统计都以师生对话的一个话轮为单位进行累计,因此时间上不仅包括教师行为的用时,也包括学生相应行为的用时;次数上,教师和学生话轮的一个来回计为一次。从时长看,点读所用时间最长(660s),其次依次为领读(595s)、齐读(240s)、纠音(120s)、听音辨音(60s);从次数看,点读次数(63次)最多,其次为纠音(40次),其他语音教学方式次数较少。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知,教师注重让学生开口发音,并注意随时纠音,这有益于语音语调的学习,并能帮助学生尽量重复正确信息。
(2)精讲多练
量表T7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特点。语法教学中,操练用时是讲解用时的11倍左右;语用教学中,应用练习用时是讲解用时的15倍;汉字教学中,教师直接让学生认读汉字,并没有做专门书写的练习,符合该班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文化教学也通过提问使讲解和练习相融合。总的看来,教师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并把讲解的时间高效压缩,学生用来练习的时间更充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3)教态优良
教学体态量表T8主要从手势、表情和体距三个方面去观察记录教师的体态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态自然大方、手势明确、表情亲切、体距事宜,经常与学生眼神接触和互动,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反馈,值得学习借鉴。
(二)学生行为
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因缺少给学生的侧机位镜头,所以只能大致记录学生输入(S1)与输出(S2)的情况。输入包括聆听、记录、朗读、复习四个方面,笔者认为朗读和复习都是巩固记忆的行为,因此归入输入一类。输出包括回答、提问、练习、应用四个方面,其中“回答”指的是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提问”指的是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从量表数据可知,学生的输入时间远超出学生的输出时间,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输出的机会相对较低。一方面,
这是因为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力度太强,没能充分地给学生以主动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另一方面,这也是由观摩课上课堂任务太过紧凑,学生有些拘谨所导致的。
(三)课堂情况
观察量表的课堂情况部分,主要从课堂活动、课堂秩序、课堂节奏三个方面去考查。课堂活动观察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仅要从“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小组共同参与”三方面考查,还需要结合整堂课中学生的对教师讲解、提问及指令的回应和反馈进行衡量,以课堂活动设计为例,从C1中三个方面来看,模拟演练时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主互动较多,小组共同参与的时间和次数受限于两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只进行了一组。并未能充分展开。
课堂秩序方面,总体来说是愉快、有序的氛围,未出现明显混乱或者疲沓的情况。
课堂节奏方面,总体上是紧凑的、快节奏的,有一个由快到慢、快慢相间的过程。
四、反思与建议
本次观摩的课堂有许多可以借鉴学习之处,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遗憾之处和改进之法,在此列出,以供参考。
(1)复习旧知和学习新课的时间控制上应当更合理,避免让复习占用太多的时间。
(2)教师可适当放宽对课堂的掌控力度,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回答问题,语言教学课堂上,语言的准确性比内容的恰当性更加重要。
(3)讲解语言点所用的图片和课件动画设计应当更加简明有效,如“V来”、“V去”不方便用图片说明时,可以用简短的情景录像说明。
五、结语
本文在COLT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实践,设计了汉语课堂观察量表,对一堂两个课时的观摩课进行了观察、记录、报告和评估,并提出了教学反思和改进意见。笔者在完成该课题的过程中发现,课堂观摩不仅需要仔细聆听、观察、思考,还需要参考科学化的观察量表进行对应记录和考查,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这对我们深入地思考教学方法和课堂设计有很大的启发。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崔永华.教师行动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