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2018-11-15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赫 维/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中国现当代文学曾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和生活。现当代文学中出现了“鲁郭茅巴老曹”文学六大家,20年代形成了北大的学生数次的思想潮流和文化运动,30年代形成了上海为核心的,三足鼎立的三大文学流派,形成了西南联大名师齐聚的独特风景,40年代出现了众志成城的抗日文学大潮等现象。同时现当代文学史中,经受历史涤荡留下的经典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血和热。然而在今天,随着商品经济文化的冲击,随着高校教育的扩招,曾经被视为“精英教育”的大学教育现在多少已沦为“大众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不读文学作品,就算读了作品也读不懂,读了作品不进行思考,思考了却不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挂钩,以现代的眼光去质疑当时的文学发展。贺仲明先生曾在《文本阅读能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表达了对当下背景下,现当代文学教学重理论轻阅读的隐忧。其实这一隐忧并非贺先生一人独有,该领域的研究大家诸如朱晓进、温儒敏、陈思和、何言宏等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但遗憾地是,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总体上依然还是走的理论讲授大于文本阅读之路。典型的现象是:教学方面,各高校日益重视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学术成就,导致部分教师直接将自己对该课程的学术研究灌输给学生,对文本分析的过程也走向简单化和程式化,教师一方面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独特的观点,另外一方面学生跟着教师思路死记硬背,也难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系统的文学观念。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本身内容庞杂多元,线索和思路丰富多样,且还是在发展和延续中的学科。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选择深化和拓展的内容,建立一套更符合这一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授课内容及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利探索和多维拓展。
供给侧改革是国家2016年在经济领域提出来的一项改革政策,它旨在通过提高供给的质量,进行结构调整,调节扭曲的要素配置,优化资源分配,提高有效供给水平。这个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改革方法,更加是一种先进的思维理念,它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文专业必修的课程,它不仅仅梳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阐述了各阶段的文学思潮及文学社团,还对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生平及作品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整个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其实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变化,很多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家,他们在中国的变革中也是重要的领军人物,其作品也能反映出当时中国的风貌,甚至他们本身的经历也成为了一件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其实是由一批批活生生、有生命的作家文人组成的。周作人在《人的文学》里提出“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纪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可以看出,现当代文学的核心问题是回答并解释人是什么,文学即是人学。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应该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全面的人,从而才能更好的理解现当代文学的内涵价值,但这种理解,不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而要从审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
自从2016年国家在经济领域提出供给侧性结构改革,供给侧这一新兴的思维理念也逐渐波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包括高等教育。袁贵仁部长也表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际上就是要进行供给侧性结构改革。从宏观方面说,我国高等教育需要供给侧改革,提升教育的供给质量,结合社会需要,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从微观方面说,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性结构调整,因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困境
过去,该门课程的全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而现在已经改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只有一个“史”字的差别,但也可以看出课程内容重点的转变,由注重文学史的宏观梳理,变为更加尊重作家、特别是作品,因此教学应该由单独的史论讲授式向文本阅读的体验式转变。但是现实并不乐观。
首先,教学观念陈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对文学史的史论讲解上,注重社团概念、思潮流派的讲解,注重对作者代表作品目录的识记,并且在课程考试上,也更加凸显对史论识记的考察,就算涉及到作家作品,也大多流于对作品内容的叙述和中心思想的概括的表层层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重复叙述上,与当下的社会形势结合不紧密。
其次,不注重视现当代文学里面涉及大量的作家作品,但是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停留在对作品内容的平白概括,对文本的阐释也有同质化倾向,无法突出作品本身的独特价值,而对作品的分析更多的不是考察作品对社会变革的积极意义,就是考察作品如何反应了主流思想,对作品的分析有反客为主、主题先行的价值取向,而这样的分析伤害了作品本身,局限了文本的价值多重意义阐释的可能性。不利于对学生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有损于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的教学对象几乎都是95后大学生,95后生长在网络时代,每天被新媒体新技术怀抱着,也享有网络时代提供的便利。因此,针对这样的教学客体,应该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改革教学方法。但中国现当代文学又是一门比较传统的学科,如何将传统与新媒体结合,探索新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途径和形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四,教材理论阐释和文本分析尚未并重。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偏重于人文知识的体认、人文精神的培养。然而目前许多文学史教材与有限课时形成了诸多的教学问题。建国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主要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钱理群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朱栋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严家炎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丁帆的《中国新文学史》、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可以说教材权威编者比比皆是,但内容学术性较强,学生看一遍如云里雾里,看第二遍朦朦胧胧,看第三遍的人少之又少,导致学生理解、掌握有困难。例如目前的教材,普遍都重点分析了郁达夫《沉沦》的病态描写以及“零余者”等常见问题,但学生在读完文本,还是会提出一系列的疑问,例如:为什么“他”一定要将自己学业、爱情、友情各方面的失落简单归结于“弱国子民”这一原因?等等诸如此类问题。由于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一般开设于大学一年级,本身就对大学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对于郁达夫这种大胆地描写更多地学生是不敢评论,也不会评论,只会跟着教师的思路去识记教材中对该文本的分析,但这并不是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出路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仅仅要通过文学历史的梳理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文学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调整教学的输出质量,提高教学内容与当下实际的融合性,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供给侧性改革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出路。
首先,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具体作品入手,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分析研究,采用文本细读法和循环阐释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的文学审美素养。文本细读是西方文化批评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指的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文本细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文学本位,尊重文本,尝试脱离文化、社会、历史、经济等外部研究,注重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加接近作者的阅读方法,增加了现当代文学学习的纵深度。循环阐释法是由钱钟书先生提出,“就特定的文本主题,首先是打破古今界限、学科界限、文化界限甚至是系统理论与零星见解之间的界限,发现与之相通相似的言论,从而获得一个超越各种界限的更大语境;然后在此新语境中,两种相通而又有差别的言论交互地‘回过头来另眼相看’;最终的结果是对不同领域的两种言论都‘增进了理解’”用循环阐释的方法作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则会极大拓宽教学的宽度,增加文本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为文本跟随时代进程的再解读提供的可行的空间和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有助于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质量,满足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需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突出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学思考和关照自身文化的能力,在文学史、作家作品等内容的讲解中着重分析和比较其隐含的文化内涵,并在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比较文化差异,掌握合适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技巧。
其次,努力把新媒体新技术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的时间较少,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要求老师在短期内把学科知识体系全部梳理清楚,还要让学生理解全过程,这并不容易。学生都会被新媒体包围,新媒体也可以将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整合,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开创自媒体平台,通过网络广播,朗诵现当代诗歌,让诗歌不在是抽象文字,让诗歌通过新媒体平台变成有声读物,帮助学生提升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创微信公共号,针对上课内容,提供文化批评、文学作家生平轶事等信息,帮助学生构建立体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习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实效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承载的强烈的历史感、现实性、人文性、情感性等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健康人格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文学课程又是非功利、审美的课程。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在《文学概论》中提到:“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意识形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讲授中要努力挖掘审美和人文素养内容,从文学史、作家作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提升这门课程的审美效果。
最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有针对性地突出和强调文学中的对外交流以及跨文化内容。跨文化交流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需要突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本体性。首先,教师应强调这门课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等课程的联系。在阅读作品时,向学生强调建立语言敏感,不仅要欣赏语言传达出的美感,更要关注语言的搭配使用、语言的手法运用、语言的文化蕴含等。语言的搭配使用是外国人学习汉语中重要的也是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而关注语言的文化蕴含便于日后在跨文化交流中解释语言的使用以及语言中隐含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文学语言和应用语言的区别,因为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应用语言,即实用性的对话或口语及书面表达。当然随着汉语能力的提高,留学生会在阅读中接触更多的文学语言。但这两种语言的搭配、使用场合以及所含文化韵味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区分,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减少交流障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开端“五四”文学革命就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在这段文学史中文化的碰撞、冲突以及结果都应有针对性地强调,引发学生对文化交流的思考和分析。现代文学时期如老舍、林语堂、张爱玲、钱钟书等作家都有丰富的异域生活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写入作品中,在这些作家的作品中都相对突出了中外文化的异同,有强烈的跨文化色彩,同时也描写和刻画了鲜明的异国和他者形象。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当代文学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文化,“寻根文学”作家作品凸显了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先锋文学中展示出了更多元、丰富的外国元素,90年代后的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更加显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外交流和跨文化书写能力。授课教师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课堂内应着重突出和强调这些内容是更符合专业教育特色的,也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力,更容易展开课堂互动,更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最后,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教师注重介绍和强化深入中国作家作品在域外的传播和影响。晚清时期,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后,直到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作家及作品走出国门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表现。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在世界享有盛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用特有的中国思维和世界眼光书写现代中国并影响世界文学。当代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他作品中汪洋恣肆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想象,神秘又强烈的东方文化吸引着世界读者。莫言作品被翻译成不同的文字,被不同的文化解释和阐发,这之间有认同也有冲突。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这些传播及影响,简要分析这其中的利弊等,便于日后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所准备,跨越文化障碍,显示出合适的跨文化能力和技巧。
四、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结构改革,是基于尊重作品、尊重学生、尊重中国当下实际的前提下进行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仅对老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出路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1]李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J].戏剧之家,2016(12).
[2]丁明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3] 李楠,许冰. 浅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可行性[J]. 中国校外教育,2017(30).
[4] 李雪华. 专本转型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为例[J]. 红河学 院学报 , 2016(04).
[5] 齐慧爽. 新形势网络环境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探讨[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