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迷失
——浅析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转变历程
2018-11-15苏海娇
苏海娇
一、深受人本主义思想影响
(一)对批判思辨哲学中人本思想的肯定
马克思在《基督教的本质》中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给予了肯定。费尔巴哈将哲学从“思辨的天国下降到人类贫困深渊”,勇于对黑格尔思辨哲学彻底批判的精神,最先得到马克思的肯定。然而,马克思认为这里的思辨哲学,也是脱离了人和现实的纯粹精神上的思辨,主张人类意识是第一性。存在是意识的本原,是意识存在的本原,马克思将费尔巴哈的哲学当成唯物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相对立,进而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只是人思辨和想象之后的产物,是与人脱节的哲学。指出人的意识即人本身的产物,表现了人类思维抽象能力和活动的产物。这点费尔巴哈也认同人是有意识的存在者,人最先是经验的感性的存在者,用感性标识人的存在,因此,思维是人的思维,也是人自身的能力。马克思指出:“思辨哲学家在其他一切场合谈到人的时候,指的都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东西,即理念、精神等等”[1]这本来是人的本质属于人的东西却缺脱离了人,演变成人的异化,马克思称其为“理性的狡计”。
(二)肯定以现实的人出发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要将人从天上回归人间,必然要以现实的人出发,拒绝对人做过多抽象的脱离了人的定义。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是唯一敢对黑格尔哲学全力批判的人,他克服了旧哲学的影响,进行全面的批判。这些肯定也表现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崇拜。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有两大功劳:一个是对旧哲学的批判,将哲学从神殿拉回到人间,将哲学神秘的本质现实化、属人化。并称自己的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是相对的,他使人们认清了基督教的本质,也认清了旧哲学。而不论是宗教还是一切超越的东西,都不能超越人本身,都是人现实活动的产物,这是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赞同的。二是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即人本主义。费尔巴哈的首选对象是现实的人,认为人首先是感性的存在者,是要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人。赞同费尔巴哈把绝对精神回归到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的观点,并指出“人类的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做准备的发展史。”[1]即从现实的人,从存在着的、活生的人出发,而非是抽象的人和人的定义以及自我意识意义上的理解出发。
二、脱离“抽象的人”走向“劳动的自由人”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感性、抽象的人的摒弃的过程也是他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转变的过程。但即便是深受费尔巴哈影响,他仍批判费尔巴哈直观的唯物主义,与先前的唯物主义相同,他也只是看得到了人。认为他对现实的人的理解只停留在对人的直观和定义上,对人仅是定义式的把握。在主客体应如何进行沟通的问题上,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不可避免地碰到与他的意识和他的感觉相矛盾的东西,这些东西扰乱了他所假定的感性世界部分的和谐,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2]当他想消除这些不和谐时,也仅局限于抽象的人上,没看到现实存在活动着的人,没将人的活动当作思考的对象,人仍是与人的本质相分割脱离的人。而马克思则以实践活动来区别人与动物,实践活动将自然界与人联系在一起,打破之前哲学中人与自然界的界限,人通过实践获得其思维与本身的真理性。
费尔巴哈认为神只是人对自己无限本质的认识,神由人创,人非神创,神只是人的作品,作为人的作品,应属于人并为人服务。但现实却是“为了使上帝富有,人就必须赤贫;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3]人在创造神的过程自己却异化了。马克思指出“工人在劳动中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让界的力量就越强,他所得的东西就越少。宗教的情况也是如此,人给予上帝越多,他自己能兑现的就越少。”[4]劳动能使人全面发展,而事实是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与人产生了异化对立的关系。对此,马克思认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5]这种异化需要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够消除,马克思将异化理论建立在进行社会分工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树立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背景下。而共产主义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推进产生的,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那时的人们所进行的生产劳动不再是一种屈服的状态,而是能够按照最有利于人的发展方式进行生产,人将会从劳动异化中脱离出来,从劳动中走向自由。
[1]马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9,74~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笫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8.
[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2.
[5]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