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感性的颠覆和自然的解放

2018-11-15李碧清

长江丛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马尔库塞私有制手稿

李碧清

众所周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但是,马尔库塞从《手稿》中另寻新迹,重视感性的颠覆和自然是解放的[1],另外两种隐藏比较深的异化。本文尝试从马尔库塞解读出的另外两重异化规定,具体分析感性的颠覆能力,自然是解放的,还有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感性的颠覆能力

其一,在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感性”这词出现比较频繁,并且突出感性活动和感性存在的重要性,这显然是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另外也是反对黑格尔“绝对精神”、是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近代唯理论家用抽象“理性”来解释世界历史与人类活动的意义。[2]从感性的一般特性来看的话,感性首先是人的肉体有关。感性需要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人本身。因此,感性先具有物质性与个体性的,然后在具有精神性和社会性。

正是这样,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将感性的颠覆翻转过来。在《手稿》中,马克思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中关于理性和感性关系的思想,同时批判神化理性、贬低感性的思想,而且也批判把感性抽象化。马克思在《手稿》中,肯定感性的地位,甚至赋予了它以本体论的地位。[3]

其二,马克思把“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首先,为什么要谈感性的解放?因为在私有制的环境下,人的感觉被迫退化到动物甚至异化到动物性的危险,人的感觉要变成单一化和片面化。在马克思看来,吃、喝、穿、住都是现实的人感性的需求,但是在私有制的情况下,人的感性需要变得动物化和片面化。因此,马克思指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3]

二、 自然是解放的

其一,自然异化了吗?在《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3]这里表明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但是现实的情况确是这样的: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会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劳动对象和维持自身肉体生存的手段。自然界不再成为人的精神的无机部分,而是使人成为奴隶的直接的原因。

其二,那应该如何理解自然的解放呢?从一开始就我们就需要强调,自从有了人类以来,自然被打上历史的烙印,这表现在两个方面:自然作为社会变化了的自然和人相对,它屈从于一种特殊的合理性,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这一合理性越来越发展为一种适应于资本主义要求的技术、工具主义的合理性。其次,这一合理也贯穿在人的本性,人的本能之中。

其三,如何才能做到自然的解放。马克思把自然看作一个世界,当自然本身所固有的力量和本质被重新获得和释放出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成了人的享受的工具。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自然的人道的占有是非暴力的、非毁灭性的;是能够挺高生活质量,感受自然的美。发生这样的变化之后,人化的自然迎合了人的需要,没有人化的自然人的需要就不可能满足。对象有自己“内在的尺度”[3],这个尺度是存在自身中的,是它们内在的一种潜在力量;只有有人才可以把它释放出来,因此对象所具有的内在尺度也是人所固有的潜力。

三、人的感性与自然的解放的联系

人的感性的解放,在马克思看来是通过对私有制的扬弃。自然的解放,是通过人道的占有。似乎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没有人的感性恢复的话,自然就会一直是人类沉醉的物海,没有边际。人的感性是依赖于自然的。自然为人的感觉提供素材,提供内在的潜力。没有自然的话,人的感性不知道从何而来。对于现在来说,什么感性、自然的解放都是天马行空。虽然,在马克思的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却没有明显的改变。有的就是对自然的爱护,对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人的感性依然是在异化,而且并与马克思时代的不先上下。现代的人还在钱和权海洋中遨游,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退化到和动物没有什么不同。

对于是否有一天可以实现人的感性的解放,自然的解放,我们是不得而知的。现在唯一知道的就是,感性和自然被我们所谓的文明的发展,社会进步而异化了。但是这些同时却包含着感性和自然解放的潜在因素。有时候,事物往往是相生相克而发展,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的话?应该是由于世界是平衡的,没有哪一部分是占绝对优势的,有的是它们会成长,会强大,会相互制约,相互强制。这里可以借用马克思在《手稿》中的一句话:世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猜你喜欢

马尔库塞私有制手稿
大家手稿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丢失的手稿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唯物辩证法与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
马尔库塞对新人本主义伦理学的贡献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