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研究
2018-11-15六盘水师范学院
■李 涵/六盘水师范学院
礼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一个人的内在素养,而幼儿掌握的礼仪知识不但能够体现幼儿的素养,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家庭的教育环境。因此,强化幼儿教育中的礼仪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幼儿的日常教育过程中,能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
一、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幼儿整个教育阶段中,合理的融入礼仪教育,有利于幼儿教育事业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然而,由于幼儿教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站姿、走姿、餐桌礼仪和文明交流用语。因此,国家和社会应该充分重视幼儿的礼仪教育,通过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教育中,对培养幼儿的基本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幼儿掌握了良好的礼仪习惯,能够强化自身的自律性,从而更加快速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我国从古代便非常重视幼儿的礼仪教育,也正是因为这种严格的要求才创造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名。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幼儿教育过程中应更加重视礼仪习惯,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延续中华民族的礼仪命脉,从而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然而,良好的利益素养需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让礼仪各个元素渗透到幼儿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促使幼儿从小养成明礼、懂礼、守礼的习惯[2]。
二、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融入礼仪教育,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在幼儿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老师常常会组织幼儿开展丰富的日常活动,而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性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将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幼儿日常生活中,从而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例如,让幼儿在饭前便后洗手;在吃饭的时候不能够到处张望;睡觉的时间不能够大声吵闹;用完玩具之后应该放回到原处等。在早上入园的时候看到老师应该问声“早上好”,在下午离开幼儿园的时候应给老师说:“再见”。在日常出行的过程中不能够让父母抱着,从而促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二)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
在幼儿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礼仪教育的效果,便需要老师创新礼仪教学方法,强化礼仪教育宣传,组织幼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为开展礼仪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礼仪教育。例如,幼儿园老师可充分利用广播宣传礼仪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专题宣传,组织幼儿参与礼仪教育的专项活动,以便能够让自己的行为习惯感染幼儿,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三)通过实践巩固礼仪知识,有效内化礼仪行为
通过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幼儿教育过程中,礼仪教育并不只是单纯的进行知识教育,而且还需要强化礼仪操作的实践性。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需要老师强化学生实践训练,从而保证幼儿能够真正掌握礼仪教育的意义和内涵。通过组织幼儿参与礼仪方面的实践活动,如带领幼儿们走出幼儿园到公园游玩、组织幼儿去电影院看电影或者是组织幼儿去超市购物等,提醒幼儿在不同的场合需要掌握的基本利益,以此来巩固幼儿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品质[3]。
通过组织幼儿们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的礼仪知识,如公共场合禁止大声喧哗和随意跑跳,促使幼儿深入感受做一个懂礼貌和讲文明孩子的乐趣,从而真正让礼仪知识得到更加高效的内化,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品质。
(四)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
为了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便需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意识。因此,在幼儿的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中,老师都应该合理的渗透礼仪教学,让礼仪的相关内容能够穿插到幼儿的各个学科教学中。例如,在幼儿的语言教学过程中,老师便可以让幼儿讲述关于“用餐”的礼仪,让幼儿在讲述的过程中知道粮食来之不易,鼓励幼儿懂得珍惜粮食,逐步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在学习音乐课程的时候,老师可告诉幼儿应尊重别人,不能够在老师讲话的过程中打断老师所讲的内容,让幼儿明白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不能够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只有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
总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明白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对幼儿进行礼仪行为培养,合理的将礼仪教育与幼儿各个课程的实际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起幼儿学习礼仪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幼儿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从而让幼儿逐步增强礼仪意识,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参考文献:
[1]方莉.浅谈幼儿教育之礼仪教育[J].科学导报,2016(4).
[2]张晓玲.“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效实施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J].新课程 ·上旬,2017(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