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探究
2018-11-15武汉轻工大学
■肖 扬/武汉轻工大学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在向大众化教育进行转型,高校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衍生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党和政府已经从就业培训、创新创业鼓励政策、相关法律保护、失业下岗补助等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多角度进行方法的探究,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就业创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深刻理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是就业能力培养和开发应用的前提,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展开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在就业能力的概念这一方面,仍然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将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概念的研究结果梳理为两种:一种认为:大学生能否获得工作机会,与自身的就业能力息息相关,这是基本的素质与条件,观点强调的是拥有工作的能力。另一种认为:就业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能够找到工作,而且包括适应工作、保持工作、经受工作变迁等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且认为就业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认识欠缺
我国高校大多是沿用以前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进行管理的方式,然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校内多个管理机构以及各个院系合作完成,结构相对零散,统筹和协调起来相对困难。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精细教学设计以及实践指导。目前,很多高校仅仅在大学生临近毕业期间,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组织召开毕业生双选会、专场招聘会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找到工作的机会,对就业能力的认识层面尚停留在找到工作而已。高校管理上更加追求的是就业率的高低,并没有将就业能力看做是给予学生未来面对就业的一种可持续能力。
(二)就业能力的培养上,高校的模式与社会的需求难以对接
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很多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并不准确,忽视了这一社会使命。高等学校盲目的追求在国内或者地方高校中的排名,更多的关注于科研水平,对于人才培养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与社会、企业共同培养需求人才的方面思考欠缺,在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下,科研方面的合作居多,忽视了这种模式对人才培养所能带来的积极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等方面,改革速度较慢,缺乏对不同专业、年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统筹规划,导致大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轨。
(三)在专业技能以及发展能力的培养方面,高校的落实力度不够
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专业技能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学时难以真正落实,一方面,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的改善与社会科技发展难以同步,高校现有的评价机制会导致老师们难以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加上有些老师在专业技能上水平较差,高校在招聘老师的时候对其社会实践经历、企业工作经验等方面没有强制要求;另一方面,高校的校外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效果不明显。
三、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策略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就业指导行动,引导学生建立职业价值观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尽早的制定未来职业目标,据此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有重点的训练专业技能,最终熟练掌握职业领域的理论指示以及专业技能。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高校需要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总结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点,加上个人的职业发展意愿,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二是从就业能力上帮助学生们提升,制定明确的、长期的、合适的生涯规划。
(二)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
高校教育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企业需求相适应。构建集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以及专业技能于一体的知识体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将企业顶岗、毕业实习、社会实践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等相结合,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从生产所需的技术层面要求规划专业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企“纽带”作用,将高校课程专业技能在企业的岗位上得到延伸,也可以引入企业参与到高校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结合生产。
(三)开展社会实践训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进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借助社会力量,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就业能力。有些高校已经有计划的在组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或者文化活动,学生们在社会活动中提高专业技能,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瞿祥华,杨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系统化培养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01):46~48.
[2]汪霞,钱小龙.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03):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