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桶井乡:快步过上好日子

2018-11-15邱胜

当代贵州 2018年37期
关键词:大德搬迁户大龙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邱胜

德江县桶井乡做优搬迁服务、创造就业环境、建立保障体系,确保村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位于铜仁西部的德江县桶井乡,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这里深山沟壑、土地贫瘠、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针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理环境,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必由之路。桶井乡做优搬迁服务、创造就业环境、建立保障体系,以确保村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目前,桶井乡已搬迁2193人到铜仁大龙,成为铜仁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样板乡镇。

做优搬迁服务让群众搬得出

安艳菲是桶井乡村塘村村民,2017年12月25日清晨8点,她和其他搬迁户来到操场上,高高兴兴吃了顿乡政府精心准备的羊肉大餐,然后开始搬家。

搬家不容易,好在政府工作人员安排好了一切,解决了安艳菲的后顾之忧。

德江县桶井乡政府工作人员早早驱车到村塘村帮着村民搬东西。这时,安艳菲早已将要搬的东西全部打包放在堂屋里。乡政府工作人员往返两趟,待安艳菲吃好早饭,东西也就搬完了。

为确保村民安全到达大龙,临近退休的桶井乡卫生院院长熊启江和两名同事,备好器材药品,早早来到学校操场,全程护送乡亲们到大龙。

得知移民们当天搬迁到大龙,上千名群众不约而同聚集桶井街上举行欢送仪式,顿时,腰鼓声、铜锣声,热闹喧天。

9时58分,在欢腾的歌声中,满载移民的10多辆大客车缓缓启动,驶出大山……

搬来后,村民们先看小区,再看住房。

走进大龙开发区大德新区,鳞次栉比的花园式住宅,和道路两旁的翠竹、香樟、白玉兰、银杏、桂花等绿化带构成一幅美丽宜居图。

安艳菲说:“以前住大山里,一家几口挤在破旧木房里,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搬到小区后,这里的环境让我很满意。”

安艳菲分到的房子在15栋10单元,她告诉记者:“搬来时,户户安装防盗门,每个单元一楼,还将安装可视门禁系统,房间里电磁炉、电饭锅、电视机、电烤炉、饭桌等一应俱全。”

有人渴望改变,有人却故土难离。

68岁的安正光是桶井乡二友村曹家寨组村民。“就算这里条件很恶劣,我也不想搬。”安正光说,“我家几辈人都生活在这乌江边,祖坟就在后山,外面再好也不如这里。”

针对像安正光这样安土重迁的村民,桶井乡政府工作人员以拉家常为切入点,从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做思想工作。

看见同村70多岁,80多岁的老人都同意与子女们一同搬迁以后,老人最终签了搬迁协议书。

创造就业环境让群众能致富

“哒哒哒……”在大龙开发区箱包产业园区的纯青箱包车间里,缝纫机声不绝于耳。

搬迁户严银凤坐在针车前,认真缝制防静电手套,“从培训上岗开始算起,已经上了半个月班,速度勉强能跟上”。

严银凤老家在德江县桶井乡芭蕉村,家里有一位老人,两个小孩在大龙小学上学,加上丈夫共五口。今年春节前,严银凤举家搬到大龙德龙新区。

“她每天能拿60元计件工资,刚开始两个月还有1000元保底工资。”生产车间负责人吕雄伟说,算上计件工资、提成、全勤奖,严银凤现在每月能拿3000元左右工资。

走进东亿电气二期打火机组装车间,一个动作娴熟、专注于打火机组装的身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从德江县桶井乡迁至大龙大德新区的吕谢就是其中之一。

早些年,她一直在广东打工,后因照看小孩,不再外出。到大龙后,才再次走上工作岗位。

铜仁市大龙经开区大德新区举行德江县桶井乡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仪式时的航拍图。(大龙经开区供图)

桶井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大龙经开区供图)

易地移民搬迁群众在大龙开发区箱包产业园区的纯青箱包车间工作。(大龙经开区供图)

初来东亿电气时,操作生疏,吕谢拿到工资很不理想。为了快速熟悉起来,让一家人生活得更好,她在下班后主动多加班2个小时,晚上7点左右才回家。

如今,她从初来时的几十个,提高到每天做到200余个,再增长到现在每天约900个打火机的组装量,收入大幅度提升。

“通过开展公益性岗位扶贫、免费创业培训和指导,扶持贫困对象自主创业或参与创业,通过箱包产业园、打火机产业园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帮扶‘有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德江县政府驻大龙移民办负责人陈江说。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如今,在大龙经开区这个新家乡,越来越多的搬迁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找到了归属感。

在园区内,搬迁户还同等享受“雁归工程”、小额创业贷款、“3个15万”等创业就业政策。

从桶井乡竹园村搬迁至大德新区的安正武自己创业开了个便利店。

“欢迎光临!”看到记者过去,安正武热情打招呼。在便利店,记者看到烟、酒、纸巾、矿泉水等商品一应俱全。

据安正武介绍,开发区不仅为他免费办理了营业执照,还享受创业补贴和场租补贴等扶持政策。现在,他一天的利润保持在200至300元。

大德移民办负责人牟长高说,在大龙经开区,只要勤劳肯干,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不再是难题。

建立保障体系让群众留得下

8月22日,在德龙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记者看到门诊室、药房、中医综合治疗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一应俱全。

主治医生钟德斌说,目前,卫生站已经配备执业医师2人,执业护士2人,能满足大德新区社区居民就医需求。

为解决搬迁户医疗保障后顾之忧,大德新区将桶井乡搬迁户的新农合筹资资金转入大龙经开区,有效解决了大德新区搬迁户异地报销难问题。

“我们现在看病只要带上这个本子,就可以在玉屏直接报销了,不用再跑回德江去了,很方便!”从桶井乡搬迁至大德新区的简友宜说。

学有校、医不愁,这是让群众留得住的一种保障。为使搬迁群众“搬得出,迁得动,留得住,过得好”,开发区按照从简、从快、从优的原则办理相关手续,成立了大德新区为民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就学、就医、就业等服务。

在大龙开发区德龙新区,进入装修扫尾的大龙第三幼儿园引发易地移民搬迁群众关注。

“幼儿园修得真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杨健感叹道。

“我没那运气,但我的娃儿可是赶上了。”杨健说,搬出大山,孩子教育不再输在起跑线,他不再担心4岁儿子的入学了。

大龙第三幼儿园为三层筑建,设综合教学楼、运动场、食堂等设施设备,办学规模12个班,可容纳480名幼儿就读。

“出门左拐就是德龙新区农贸市场,右拐是大型龙发超市,不仅买菜方便,菜市场的菜也很新鲜。”住在大德新区50栋1单元的杜执凤说,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小区的微菜园子种菜。

在大德新区一隅的微菜园中,46岁的张怀秀打理着自家20平米的菜园子,里面种满了豌豆苗、蒜苗、白菜。

“在这里要种地的,都能拿到一块菜地。这里虽然种不了多少,但什么时候想吃,可以随时来现采。”张怀秀说。

猜你喜欢

大德搬迁户大龙
准能找到你
骆山大龙:500壮汉舞动“江南第一龙”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释放“六有”活力 抓实后续扶持
臧学万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
上任去任 皆莫放任——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吃人的今贝兽
积微善,成大德
吃人的今贝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