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育良医
2018-11-15邱胜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邱胜
站在建校8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起点上,贵州医科大学正朝着建设“具有明显特色、西部一流、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目标奋进。
80年前,贵州医科大学(当时的国立贵阳医学院)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诞生,开创了贵州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
80年后,贵州医科大学秉承“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精神,扎根贵州,开拓奋进,为贵州乃至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80年不辍耕耘,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医科大学朝着建设“具有明显特色、西部一流、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目标奋进。
突出学科建设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贵州医科大学大健康学院的展示体验中心,只见体验中心内的标牌标识、文字图片、投影弧幕、沙盘模型等设计元素引人注目,尽显“大健康”理念。
自2015年创办以来,大健康学院致力于健康大数据、养生保健、精准医疗等医学健康领域科学研究,提供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贵州医科大学依托优势学科、人才优势,围绕大健康的医、养、健、管业态,为贵州大健康战略服务。”贵州医科大学大健康学院院长陈玉其说,建立大健康学院是贵州医科大学突出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持续推进学科建设与改革,2008年以来,学校按照“专业建设始终要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更名相适应,与学科发展相促进,与人才培养相统一”的定位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本科、硕士、博士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学校拥有35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等七大学科门类;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培育)9个,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
获批更名、“三评估一认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增博扩硕、创建“双一流”……自从入驻花溪大学城以来,贵州医科大学加快了高水平医科大学的建设步伐,短短几年累累硕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4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13项。
此外,贵州医科大学还通过加大对科研经费投入,在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等方面做足文章,科研和学科建设稳步提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与贵州医科大学建立对口帮扶合作关系,双方将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全面开展帮扶合作。”贵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梁贵友说,与国内高水平医学院的合作,将有力推动学校学科建设。
实施人才兴校
在贵州医科大学教师风采剪影展示墙上,每一张剪影背后都有一个励志故事。
官志忠便是其中之一。
贵州首批省管专家和核心专家、“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66岁的官志忠,早已是全国医学界领军人物。
他领衔的地方性氟中毒研究成果应用,对基本消除贵州1500万人的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做出了贡献。
他的神经退变性疾病研究水平位于国内外前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具有国际权威性。
2017年12月底,官志忠教授荣获“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团队的力量可以让科研技术走得更深远。贵州医科大学的教育部认知功能障碍分子机制及临床研究创新团队、贵州省干细胞技术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特色天然药物资源活性研究科技创新团队等10余支团队也为学校科研做出了突出贡献。
正是像官志忠和贵州医科大学这样的科研团队,才使得贵州医科大学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更上层楼,为培育各类医药卫生人才提供了成才沃土。
截至目前,学校累计培养了各级各类医药卫生专门人才7万余名,为守护贵州各族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011至2017年,贵州医科大学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贵州省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
搭建科研平台
贵州医科大学秉承“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精神,扎根贵州,开拓奋进,为贵州乃至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图为贵州医科大学校园风光。(贵州医科大学供图)
位于贵州医科大学校园内的“贵医石”。(贵州医科大学供图)
2006年,贵州医科大学提出“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的战略方针,积极组织条件成熟的部门和实验室申报省级重点研究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努力建设高层次科研基础平台。
“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就是2014年9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它由贵州益佰、贵州医科大学和贵州中医药大学共同组建。
研究中心是一个“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民族药孵化基地,填补了国家民族药产业发展工程技术研究平台的空白,实现了贵州中药民族药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研究中心通过产学研合作成功开发了“注射用复方荭草冻干粉针”“荭叶心通软胶囊”“珍珠滴丸”“心脉通”等民族药新药并实现成果转化。
沈祥春,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他10余年一线奔忙,依托贵州区域特色,探索出了一条中药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让贵州中药民族药研究活力尽显。
2007年,沈祥春在出差过程中发现,当地的居民居然把艳山姜当做一味中药进行服用。
“嗅觉”敏锐的他多方求证发现,国际上有几家实验室曾经写过关于艳山姜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很好疗效的文章。他兴奋不已,立马开始对艳山姜进行研究。
后来,他发现艳山姜果实会产生一种对血管内皮保护及抑制血脂升高的物质。
到现在,沈祥春对艳山姜的研究已持续10余年,通过研究,他让艳山姜总产值达1.2亿元。
此外,贵州医科大学整合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获批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建设了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实验中心、医学科学研究所,不断提高其为科研、医疗、教学服务的能力,使学校优势学科得到进一步凸显。
与此同时,贵州医科大学还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的发展,提高了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