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田间地头“拔穷根”
2018-11-15胡玉山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胡玉山
“每次到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种植,看到他们能够掌握一门新的技术,我觉得很高兴,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杨艳说。
2003年,大学毕业后的杨艳到关岭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参加工作,一干就是15年。
15年来,杨艳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中,风里来、雨里去,常年奋战在关岭脱贫攻坚一线。这位主持关岭全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农技干部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农户发展生产,在当地各乡镇的田间地头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作为一名高级农艺师,杨艳深知唯有加强学习、及时充电、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此,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始终不落下学习新的农业知识技术,并将之推广给农户。
“杨姐经常到我们村里指导梨树的栽种和后期管理维护,她工作很认真尽责,我们都很感激她。”关岭自治县永宁镇大坝村主任伍付松说。永宁镇大坝村栽种了255亩梨树,从树苗种下之初,杨艳就时刻关注梨树的成长。每天奔波于乡村,在田间地头查找农作物病因,指导农户生产成为了她的生活常态,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杨姐”。
“关岭牛”是关岭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2017年以来,随着“关岭牛”养殖数量的增加,杨艳思考后发现“如何解决‘关岭牛’饲草问题是关键”。于是她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当年便从四川农业大学引进大黑山薏苡、三倍体饲用薏苡、紫色象草、坚尼草4个品种在关岭开展种植试验。通过省农委有关专家现场测产,当年大黑山薏苡种植一次刈割产量每亩8.32吨,全年产量预计每亩可达10吨,有效地解决了“关岭牛”饲草问题,对“关岭牛”的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杨艳(右一)在地里指导村民种植经济作物。(受访者供图)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农业产业扶贫和项目的实施。”因此,在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粮油高产创建、粮油作物绿色增效示范推广等项目中,杨艳始终坚持进村、入户,到田间去指导农业技术。
2015年由她主持实施的关岭自治县粮油(玉米)高产创建项目经省市专家的现场验收,最高亩产达791.16公斤,平均亩产达703.85公斤,这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以来,杨艳走村串户,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宣传。深入乡镇(村)、合作社、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坚持以产定培,结合农时季节及培训农民的需要,围绕农民最急需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共培训农户1000余人次。并指导全县完成玉米调减面积7.8万亩,在2个乡镇完成大豆种植面积1000余亩。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拔去‘穷根子’的根本路径,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名农技干部,不能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道路上‘掉链子’,不能给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拖后腿’,必须主动上前、亲自上阵,‘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倾尽所学让老百姓种下的农作物丰产丰收,让他们越干越有信心。”杨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