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翻译研究综述
2018-11-15李晓艳
李晓艳
(滨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 滨州 256600)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文化输出成为重要国家战略,《水浒传》作为中华文化杰出代表之一,如何更好地将其外译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根据中国知网数据显示,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水浒传》的翻译研究逐渐增多,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从总体来看,目前还主要是以英译研究为主,其他语种译本的翻译研究也有所进步。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一、《水浒传》翻译史研究
郑公盾[1]和王丽娜[2]都对《水浒传》的外译情况进行了概述,例如《水浒传》在国外的收藏情况,翻译历史以及传播情况等。他们研究表明,十八世纪初期,《水浒传》开始最早传入日本,之后是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十九世纪中叶,《水浒传》开始在西方传播,最早以法文译本出现,虽然只是片段摘译,却为人们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化的一道大门。自此,英语、德语等译本开始出现,并引起了当地文学界的关注。在日本,人们赞扬《水浒传》的文学成就,认为其“结构的雄大,文字的刚健,人物描写的精细,不独为中国小说之冠冕,且足以雄飞于世界的文坛”[1]。在欧洲,“《大英百科全书》说:‘元末明初的小说《水浒》因以通俗的口语形式出现于历史杰作的行列而获得普遍的喝彩,它被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一部文学作品’”[2]。
也有部分学者针对《水浒传》的某一语种翻译史进行了具体研究。钱林森[3]介绍了《水浒传》法译本的发展历程及法国文化界对《水浒传》的高度评价。高磊[4]结合描写翻译学理论对《水浒传》的英译史进行了历史性角度的研究和梳理。宋建飞[5]重点针对《水浒传》三个德译本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陈安梅[6]总结了《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情况,重点分析了20世纪电脑和网络技术对《水浒传》传播的推动作用。李吉娜[7]系统地梳理了《水浒传》在泰国的传播情况,并且从宏观、微观以及变译理论对《水浒传》泰译本进行了分析。随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影响的不断扩大,《水浒传》引起了更多语种学者的关注,未来会有更多翻译史研究出现。
二、《水浒传》译者研究
《水浒传》译者研究主要关注译者的主体性问题、译者的翻译目的、所采用的翻译标准以及译者在国家翻译实践中的角色等。唐艳芳[8]从译者主体地位的历史演变和《水浒传》英译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赛珍珠(Pearl S.Buck)在题材选择、内容取舍以及书名翻译等方面的主体性表现。魏莉[9],将译者纳入整个动态翻译过程中,从语言层面、风格层面和文化层面分析和探讨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董[10]从译者的思维特点和潜意识出发研究赛珍珠的译本,认为她创作与翻译呈现相同的思维过程,是英译汉经典著作的最佳状态。张志强[11]结合后殖民翻译理论,分析赛珍珠译本的杂合特质,认为这种特质对消除西方文化霸权以及促进中国文化输出都具有较大的启迪意义。李菁[12]利用副文本的史料价值从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过程全面解读沙博理(Sidney Shapiro)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任东升[13]从国家翻译实践的层面高度评价沙博理的译作,提议从国家翻译实践角度加深对沙译《水浒传》在典籍外译和传播中价值的认识。可以看出,学者们不再只是研究译者在具体文本翻译活动中的作用,而是已经上升到国家翻译战略层面,分析译者的翻译行为对我国文化输出的影响。
三、《水浒传》翻译策略研究
《水浒传》翻译策略研究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将原作与译作或者不同版本的译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总结某些语言现象的翻译技巧。例如张德学[14]结合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分析沙博理的《水浒传》英译本,指出针对文化空缺习语翻译,译者可以采取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进行转换,照顾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从而较好地传递源语信息。靳吉丽[15]结合目的论着重从翻译策略方面对赛珍珠和沙博理的译本进行了比较,指出“一个译者在翻译行为的过程中,翻译的目的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5]”因此,为了达到翻译的目的,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实践。帅蓉[16]从关联理论出发分析了沙博理译本中的习语翻译,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在翻译文化色彩浓厚的习语时合理选择翻译策略。吴卫平[17]从陌生化理论出发分析赛珍珠译本中的翻译实例,探讨“异域化”和“混杂化”翻译策略各自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曹灵美[18]指出赛珍珠译本中的语言、文学、文化层面的中国话语言说策略,对当下典籍外译,推动中国文化输出具有很大启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浒传》的翻译研究,无论是翻译史研究、译者研究还是翻译策略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中西本来就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得很多研究可以继续深入。第一,《水浒传》非英译本翻译研究还需引起足够重视。第二,文化差异包括多个方面,《水浒传》中还有很多文化气息浓厚的内容需要从翻译角度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例如话语的言内之意、人物的语言风格等。第三,学者们在进行《水浒传》译本研究,特别是词汇空白等方面的研究时,往往仅限于通过实例进行论证和评价译本的优劣。笔者认为相关学者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翻译建议,引发更多的学者共同探讨,从而切实在实践中推动中国文化外译事业的发展。
[1]郑公盾.《水浒传》在国外的流传[J].中国比较文学,1985,(1):233-243.
[2]王丽娜.《水浒传》在国外[J].古典文学知识,1998,(4):118-127.
[3]钱林森.法译《水浒传》的问世与法国对中国小说的译介·研究—中国文学在法国之二[J].社会科学战线,1986,(4):302-310.
[4]高磊.《水浒传》英译本的历时描写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27-133.
[5]宋建飞.德译《水浒传》—欧洲最早、最奇、最经典的译本[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1):66-75.
[6]陈安梅.《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J].文艺评论,2014,(8):162-166.
[7]李吉娜.《水浒传》在泰国的翻译与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17.
[8]唐艳芳.时代背景与译者主体的互动—论赛珍珠《水浒传》英译选材的主体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78-82.
[9]魏莉.《水浒传》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兼谈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19-222.
[10]董琇.赛珍珠以汉语为基础的思维模式——谈赛译《水浒传》[J].中国翻译,2010,(2):49-54.
[11]张志强.后殖民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赛珍珠<水浒传>译本[J].中国翻译,2010,(2):44-48.
[12]李菁.王烟朦副文本视野下沙译《水浒传》的译者主体性解读[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81-86.
[13]任东升.从国家翻译实践视角看沙博理翻译研究的价值[J].上海翻译,2015,(4):25-90.
[14]张德学.《水浒传》英译本中文化空缺习语的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3-114.
[15]靳吉丽.从目的论看《水浒传》英译的翻译策略——对比两个英译本[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13-115.
[16]帅蓉,张景成.关联理论在《水浒传》习语翻译中的解释力[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4,(1):111-112.
[17]吴卫平,董元兴,李婷.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陌生化翻译策略研究——以赛珍珠《水浒传》英译本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153-159.
[18]曹灵美,唐艳芳.典籍英译中的“中国话语”研究—以赛珍珠《水浒传》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2017(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