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综合院校小提琴演奏教学的中国化改革与实践
——以三亚学院音乐学院为例
2018-11-15姜海超
姜海超
(三亚学院 音乐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一、小提琴音乐中国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小提琴在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位置变得越来越关键。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小提琴音乐的创作便开始融入了传统文化因素及外来音乐因素。小提琴属于我国普及最为广泛的西洋乐器,代表性较强,只有不断推动小提琴教育的快速发展,才可以促使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进步,是我国艺术事业日益繁荣的真实写照。在我国器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小提琴音乐的特点逐渐显现,且与传统音乐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为紧密。其中小提琴作品《牧歌》便是以蒙古民歌为基础,悠扬宽广的旋律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虽然小提琴的表现力与感染力逐渐被融入到我国的音乐之中,但其在曲式结构以及创作思维等方面却无法真正的与我国传统乐器进行有效结合,为了解决此问题,我国的小提琴演奏教学便应开始进行深入的中国化改革。
随着我国音乐艺术的稳步发展,小提琴艺术也出现了更多的中国化特色,且在与传统音乐因素结合期间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自信也逐步确立,国家对小提琴的教育更为关注,小提琴课程的普及推动了其艺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博大精深,但其缺乏有效的传播媒介。对此,各大综合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应更多的开设关于小提琴演奏方向的专业,做到真正普及小提琴教育,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顺利发展。同时,各大音乐学院的师生也应在小提琴教学期间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因素,确保小提琴更为接地气,可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与发展。
二、小提琴艺术及演奏教学
随着我国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在某些方面,小提琴发展水平已经开始接近西方部分发达国家。但由现实方面来看,我国小提琴教学在改革过程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碰撞,我国很多作曲家开始更为关注本土作曲,且在创作期间有效结合了更多的传统音乐因素,小提琴教学形成了多样化的音乐风格。加之随着西方音乐在我国的不断普及,也使得小提琴得到广泛民众的高度认可,小提琴已经成为我国音乐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乐器,且其在发展期间也有效结合了二胡等艺术元素,中国化方面得到了充分发展。我国小提琴的中国化改革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小提琴教师开始认识到小提琴演奏教学中国化改革的重要性,力图有效融合小提琴表演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而公众的觉醒对小提琴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在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过程中,部分综合院校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曲目呈现出西化特点,且教学期间更加重视西方的小提琴作品,忽视了中国作品的教学与演奏方式,教师与学生对中国风格的小提琴作品认识不足,甚至一些综合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仅在毕业时才演奏一首中国作品,导致学生对中国乐曲的接触越来越少,对传统的乐曲也变得越来越陌生。长期以往,学校小提琴演奏教学则会与社会实际发生脱轨问题,甚至还会对学生此后的就业与适应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小提琴演奏教学中国化改革措施
当前,多数音乐院校子啊小提琴演奏教学方面没有高度重视还原中国化元素,教育还需得到进一步改革。针对这些问题,三亚音乐学院应在不断完善改进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音乐教学团队,并针对小提琴当前的教学现状申报相关的改革项目,确保改革实践的成功性与顺利性。
首先,综合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应按照体裁、创作年代、演奏难易程度、作曲家以及创作方式等类型对小提琴音乐作品进行有效分类,并更多演奏中国化作品,改变以往教学中以西方曲目为主的现状,促使小提琴更多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而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同时,还应将小提琴曲目与中国音乐作品进行有效整合,以教材形式为学生呈现,以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提升学生对中国乐曲的熟悉度。在整理归纳曲目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接触更多关于中国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改变了以往只注重西方化的现状,演奏者可以更为关注中国作品,促使小提琴加快中国化发展。
其次,针对小提琴作曲家及其重要音乐作品进行了个案分析与研究,确保学生深入了解小提琴作品的创作方法与背景,例如三亚学院音乐学院选用的辅助教材《小提琴精选曲集》中,便收录了很多经典的中国作品,且每首乐曲在曲谱之前均对作曲家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标注了演奏提示,以确保演奏者可以深刻了解曲目所体现的内容与情感。比如《喜相逢》在曲谱之前,便详细介绍了本乐曲作品内容及结构等相关信息。
再次,应梳理总结我国小提琴作品中具备中国特色的演奏技巧,形成了完善可行的演奏顺序,并通过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全面推广普及。实践期间应有效采用中国作品,鼓励学生演奏中国乐曲。比如小提琴独奏曲《黎家代表上北京》教学期间,教师应通过撰写论文的形式简单介绍此小提琴演奏曲目的创作背景,分析其基本的曲式结构,总结作品演奏中容易出现的技术问题,为演奏者详细介绍作品的演奏技法与技巧。同时在音乐形式方面,为加深学生对小提琴作品的深入理解,可以在学院内开展相关的音乐会,以便向学生全方位推广小提琴音乐作品。
最后,综合院校音乐学院应邀请相关的演奏家、音乐学家以及作曲家等小范围开展以“小提琴演奏教学中国化改革”为主题的研讨会,确保课题组成员开展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充分交流彼此的经验,以拓宽改革思路。目前我国综合院校几乎没有开展过以小提琴演奏教学为主题的相关研讨会,通过组织议会可以引起相关音乐专家与学者的高度重视,从而明确小提琴演奏中国化的改革方向。不同于西方的音乐作品,我国的传统音乐作品更为注重追求音乐作品的神韵与意境,对此,应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一是确保听众与小提琴作曲家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更多关于小提琴的优秀作品,确保听众体会小提琴的不同韵味。二是专业音乐学者通过对作品的演奏与认知产生深刻的了解,且在此后的演奏中注重表现出中国情感。三是改革期间应更好的突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小提琴具备十分重要的地位,且当前多数的专业民乐演奏团均包含了小提琴这一专业,由此可以看出小提琴已经充分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成为我国音乐乐器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此,各综合院校音乐学院在开展小提琴演奏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与中国传统乐器组合,以中西器乐合奏的形式使小提琴在传统音乐文化中扎根,且在吸收我国优秀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实现深度改革,甚至将小提琴艺术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音乐。除此之外,还应在学生考试中增加小提琴合奏与重奏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对小提琴演奏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我国综合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小提琴教学演奏的中国化改革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根据,且此项改革不但可以全面推进完善小提琴教学,且还可以增强人们更为认同民族文化,促使了小提琴在我国的稳步发展,保证了中国音乐文化的持续性进步。
[1]张云昕.浅谈德国音乐学院课程设置及特色[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03)
[2]沈琤.澳大利亚访学巡礼——兼谈小提琴多元化教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8(04).
[3]汪鹭,李晶.高校音乐专业小提琴教学改革探索[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