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什么 比做什么更重要
2018-11-15七天路过
◎七天路过
常常看到这样的提问:我在20岁的时候应该做什么?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最应该去做什么?我在30岁之前需要做什么?我们有时相信自我,有时怀疑,但更多时候,我们希望能找到属于某个年纪的正确答案。
我曾经在大学课堂上听过一个学生向教授提问:“为什么大学生活那么丰富,我仍旧对未来感到迷茫呢?”教授听到这个宽泛的问题,并没有一笑了之,而是非常善解人意地说:“我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儿跟你一样迷茫。”
迷茫简直就是不分国界和语言的产物。而处于迷茫中的大多数人都会习惯性地想要抓住什么,即:我最应该做什么来摆脱迷茫?
基于这种焦虑的驱使,我们本能地想要“做些什么”来缓解、掩盖和躲避自己的焦虑。有些人会选择用工作、健身、看书等“上进”“努力”的事情来掩盖焦虑。他们认为,当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在“变好”,于是就能够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最起码我是在往好的方向前进”的满足感。有人会选择用游戏来麻痹自己,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短暂快感。但其实你的内心是分裂的。你一边做着毫无目标的工作,一边抗拒着这些无法带给你成就感的琐事。
实际上盲目努力很难有效果。因为你只是出于逃避心理去做了选择,而并非积极主动地选择做什么。我曾经在T E D上听到过一句话:“生活是一团乱麻,接受它。”
真正的幸福在于明白生活不是由一串成就组成的。你的资质和简历,这些都不是生活。生活是艰难的,复杂的,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知道这一点会让你更心平气和地度过人生的迷茫期。
我在24岁的时候突然领悟了这个道理: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在不知道上限是什么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定好自己的底线。知道自己有什么事情永远不会碰,就会尽量避免坠落悬崖的危险。即便会有焦虑和不解,也不至于坠入谷底。
其实所谓迷茫,更多的自我感受,是耻辱,是内心的不自信。我觉得自己不够好,但不知道如何变得更好。
我有一个金牛座的女朋友,她常常在线上跟我交流,今年的存款目标如何了,今年的旅行地已经完成几个了。在她的生活中,她并不在意职位的高低,工作也仅仅是她实现年度存款的高效手段。她的强驱动力来源于她的年度具体计划,比如存款、投资理财,还有旅行、家用等几个部分。这样的“理想”看起来过于现实裸露,但是对于自我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
前几天她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她已经完成今年的存款了,后三个月赚的钱便可以用来带父母旅游。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欢呼雀跃,并衷心为她知道自己的目标并实现而感到开心。
有人为了梦想十年磨一剑,有人为了存款日复一日精简持家,大家各有各的逐梦方式。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够忍受任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