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猛的治国理政思想

2018-11-15

长江丛刊 2018年34期
关键词:王猛百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

三国归晋后的全国统一仅维持了十年光景,晋朝的中央政权便发生了管理紊乱,各王侯之间互相倾轧,引发了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这场波及全国的战乱彻底毁灭了晋朝的根基,全国范围内又重新陷入地方割据的混乱局面。公元357年,苻坚即位,此时前秦官僚体系臃肿而低效,朝政亟需治理。苻坚访到了平民出身的王猛。王猛施以儒道法三家之长进行治理,很快前秦便进入法治时代,有一套完善选官用人制度和高效的官僚体系,百姓安居乐业,儒家文化盛行,社会风气良好,统一了中国北方。至此,西晋八王之乱留下的长达近百年的大分裂局面基本平定。王猛执政前秦期间,始终为提高百姓生产生活水平而努力,为维护和增进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王猛的治国理政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治吏,惩恶扬善

西晋时期法治崩坏,法律形同虚设,统治阶级的肆意妄为换来自取灭亡的恶果。东晋小朝廷虽然辗转流亡到了江东,但西晋贪污腐败、官员暴虐、欺压百姓的丑恶属性却在中原遗留下来。

因此,王猛刚出仕任中书侍郎,便与苻坚共商治理方略,“治乱邦以法”。当时社会治安情况是“豪右纵横,劫盗充斥”,苻坚命王猛兼任始平郡(今咸阳、宝鸡等地区)的地方长官。到任后,雷厉风行地实行了“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并对腐败官员进行了严厉惩处。始平郡是首都长安的重要门户和安全后方,整顿始平郡的治安,对违法乱纪的官吏和社会上的不法之徒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同时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舆论威慑力。紧接着对统治阶级中的部分违法高官进行了惩处。光禄大夫强德长期以来目无法纪,“抢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①。王猛将其下狱,按法律条目判处死刑。数月之内“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惩办了二十多名违法的贪腐高官,全国上下“百僚震肃,豪右屏气”,朝野为之震撼。再次,王猛为了彻底“穷残尽暴,肃清轨法”,派专员深入各地考察民情,“遣使巡察四方及戎夷种落,清修疾恶”,排查和惩治基层官员的违法行为。经过王猛的依法治吏,官员贪污腐败和欺压百姓的情况得到了整治,长安地区很快建立了安定祥和的秩序。苻坚对此感叹道:“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

二、与民休息,爱护百姓

“八王之乱”的全国大混战和后赵昏君石虎的残暴统治造成中原人口急剧减少,社会生产停滞,重现东汉末年“生民百遗一”的惨状。到前秦苻坚治理之初,北方经济早已被历经百年的混战破坏殆尽。此时增加人口和恢复经济是头等大事。

王猛设计的每项政策都是为了应对当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有极强的导向性,且注重出台的各项政策之间衔接配合,以期达到全面的效果。首先,王猛为恢复因战乱凋敝的人口而采用与民休息(“偃甲息兵,与境内休息”)的黄老之术。减租减赋,甚至与百姓分享部分生产资料,激发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兴修水利工程,改造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这一政策极大地增加了北方人口和社会财富,使得国力大增。其次,王猛为避免发生严重的土地兼并,对地主阶级的土地特权和田产交易进行了严格限制。在平时储存备用物资,遇上旱涝之年则“开山泽之利,公私共之”,开仓赈灾,保护农民不因凶年破产而沦为流民。再次,在全国人口基本恢复后适时停止黄老政策,避免因土地不足与人口大爆炸而引发饥荒和动荡。

王猛十分爱护百姓,珍惜民力。凡没有战争和工程建设的年代,王猛都会下令减少服劳役的人数与次数,将他们遣返回乡务农。朝廷在王猛政策的影响下,也自觉减少皇室开销,并赠送财物给“鳏寡高年谷帛有差、孤独不能自存者”,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生活必需品保障。

三、恢复儒学传统,改造社会风气

东晋时期有两大思潮:一是以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玄虚清谈思想;二是以北方少数民族为代表的重视武力、轻视文化的思想。清谈之风诞生于三国时期,彼时政权频繁更替,各阶层对国家大事莫衷一是,士大夫阶层养成了不爱谈论政事、也不谈论任何现实事务、只谈琐事闲事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晋朝,新的统治阶层竟以不过问国计民生为荣。伴随着西晋灭亡,政权出现真空,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给中原带来了一股野蛮之风,重武轻文思想大行其道。到东晋初期,儒学传统近乎消亡,国无正溯,民无礼教。

由于这两大思潮极其不利于政府行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滋生官员慵懒和贪污腐败的温床,王猛决心彻底改造社会风气,遂分批次分阶层地开展整顿和教育。首先,王猛“劝不劳”,以行政命令为依托,强制命令社会上的大批游手好闲之徒回归生产,使其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等正当职业,以减少资源浪费,消除社会上不务正业不劳而获的风气。其次,王猛“立学校”,在全国建立整套的教育机构,聘请儒学博士执教,进行有规模成体系的教育。地方设立各级学校,给平民百姓学习的机会。首都长安设立太学,“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已下子孙并遣受业”,选拔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和贵族子弟入学,以加强统治阶级的文化教育和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配合此项政策,王猛说服苻坚亲率太子与贵族子弟祭祀孔子,并拜孔子为师,为全国学习儒学作出示范。再次,王猛“宰宁国以礼”,“教以廉耻”,制作礼乐制度,训导百姓,重建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至此,“典章法物靡不悉备”,消失已久的儒学在北方全面恢复正统地位,社会风气得到改良,正所谓“弘化已熙,六合清泰”。

四、重建选官制度,改革官僚体系

曹丕时期设立的九品中正制,到了晋朝已完全背离其当初选拔能者和贤者的初衷,而变成了衡量门第高低的附则。出生寒门的知识分子纵然有极高的学问和道德,也不可能被评为上品,终身无缘官职,因此有似鲍照“行路难”的感叹与愤慨。相反地主阶层的子弟即使才干低下,也都能轻易地获取重要官职。王猛从西晋的灭亡中认识到这种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要彻底改革现有官僚体系,就不得不废止九品中正制。

因此,王猛确立了新的选官标准——“无才而不任”。王猛的选官标准简单易行,若想担任公职,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才能。王猛依此对官僚体系彻底进行了调整和改革。首先,王猛“放黜尸素”②,将那些尸位素餐,长期占据重要岗位却不作为的慵懒闲散人员驱逐出政府,精简了人员。其次,王猛建立了淘汰机制,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降职或免职,优秀者则予以升职,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再次,王猛以儒学经典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作为考试标准,对太学学生以“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的方式考察学业,以成绩排名,优者入仕。王猛用客观标准的考试替代主观察举,避免了许多环节中的贪污腐败和任人唯亲现象,保证了选拔官员的质量。最后,王猛“拔幽滞,显贤才”,提拔和挖掘了一批民间的优秀人才参政议政,乃至使当时社会呈现“贤者时尽”的局面,可谓挖掘了那个时代中最为优秀的人才来参与国家管理。因此,前秦这个先前野蛮的小国迅速壮大与昌盛不是无理可循的。

五、促进民族融合,增强民族团结

自周朝以来,中原汉族政权时常遭到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尽管秦朝便全面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蛮族的入侵,但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直没有消停过。随着中原版图的逐渐扩大,原本的长城与河西走廊不再是国界分野的标志。王猛执政前秦期间,更是将中国的疆域扩展到西至西域(今新疆)、北至漠北的广袤范围,大规模的汉人与胡人杂居成为了当时新的社会生活状态。在王猛之前的历史时期里,民族问题经常会引发重大事变和战乱。然而在王猛治下,民族矛盾被化解,各族百姓和平共处。

王猛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制定了“夷狄应和”的民族融合政策作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主动将北方诸少数民族纳入中华版图,解决了中国千年来“华夷之辨”的困扰,造就了民族大融合。首先,王猛通过“部族迁徙”政策,以欢迎包容的气度将居住在北方荒凉地带、缺衣少穿的穷苦少数民族迁徙到汉族聚集、富庶的中原地区,与汉族百姓互市和通婚。政府使用“劝课农桑”政策,分与土地供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生产,极大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生活质量。其次,派到各地的官员必须严格运用中央“抚柔四夷”政策管理地方,禁止粗暴执法,严厉处罚破坏民族团结的分子。再次,政府办学,鼓励化外之民学习与吸收汉族优秀文化知识,树立新的大一统思想,消除心理的偏见与隔阂。王猛的民族融合政策为解决当时北方民族问题创立了历史的功绩。

六、结语

前秦从起初北方一野蛮偏安小国逐渐成为中原大国,与王猛优秀的治理思想是密不可分的。王猛原本一介布衣,为治理北方的乱世和百姓的疾苦,到后来位极人臣,毕其一生都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心系苍生,通过制定政策和影响君王,为百姓谋得切实利益;他不贪慕权势和虚名,即便因为功劳被授予更多的官爵、封地和赏赐,也屡次辞让不受;他十分注意为国家挖掘、培养和提拔后进人才。王猛兼具文韬武略和清正廉洁的高尚人品,于国于民都有着巨大贡献,因此后世诸书多将其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并称。

注释: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96.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30.

③文中其余引号部分皆出自: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883~2933.

猜你喜欢

王猛百姓
新四军百岁老寿星:王猛
Holism in Education
不让百姓撇嘴骂
对抗肿瘤,营养“给力”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王猛仁作品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胸怀宽广才能走好官场路